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得到認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哪怕再叛逆,在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著的;學生在學校,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員工在單位,希望得到領導的認可。這些認可,安慰了一顆顆漂泊的心。但反過來,孩子不容易認可父母的做法,覺得生硬、過時,不適合自己;學生不容易體諒老師背後的深意;員工不會、也不喜歡去認可老闆的做法。人的心理很奇怪,一方面如此希望被認可,另一方面對於那個他希望認可自己的人,又總能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照自己的理想來成長,但孩子不喜歡,他們希望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成長,可通常人的想法都不是很固定的。我們的很多理想,可能都是虛幻的,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人心如瀑流,那激起的浪花,轉瞬間落沒了,這一刻已不是上一刻的樣子,你要尋到一個固定的理想、永不遷移的興趣嗎?它永遠在奔流、奔流……
一個孩子常常習慣於認為,只要自己有問題、有困難,老師和家長都能幫他解決。反過來,一旦他出現問題,就會歸因於環境,歸因於父母沒有提供好的學習條件,歸因於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這種想法無疑是錯誤的。老師和父母怎麼可能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辦到呢?解決問題的第一個因素,還是在自己。
一個人非常容易去否定、排斥生命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我們最容易傷害自己的父母、老師和親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慈悲心不夠,我們內在的動力不夠。我們一直在索取,在依賴,然後苛責。我們不覺得父母、老師的關愛是非常寶貴的,不容易認識到一些美德的重要,比如知恩圖報,比如對長輩的尊重,比如堅韌與耐心。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逐步改變,從能夠體諒別人到代人著想,再到助人為樂。如果聽不懂別人的心聲,那麼幫助別人時,就會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人,讓別人反彈回來。這樣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心受了傷,結了厚厚的疤,會變得抑鬱沉悶。會越來越懷疑,自己為別人付出那麼多、犧牲那麼多,到底值不值得?這些所作所為到底有沒有價值?自己又能換來什麼呢?慢慢地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的善良與美好。
只有帶著一種包容與欣賞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才能從對方身上學習到更多積極、正面的東西,自己才能更快樂。如果時時刻刻想讓別人欣賞自己,那就會活得很累、很失落。最好先自問一下:我身上是不是有那麼多閃光點?世間總有懷才不遇的人,我是好心,也做得對,但不一定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如果老以自己的優點去衡量所有人的缺點,那肯定會在心靈間留下巨大的鴻溝。欣賞別人的優點,乃至於對別人的缺點也能包容、體恤,這樣我們才能夠自在,能夠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