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眾生的方法

學習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然眾生根器不同,又難調難伏,非大菩薩難以做到度化各類一切眾生,那不如我們就從身邊的父母、師長、親戚及朋友來慢慢做起,再擴展到一切眾生吧。利益眾生需要一定的條件,下面依據經論總結出幾點具有代表性的,並且可操作性很強的,利益眾生的方法,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為眾生類作不請之友

《無量壽經》曾說過那些菩薩們「為眾生類作不請之友」,這裡即是指在修學佛法上的善友助伴。無論學習世間法的學問還是佛教當中的法門,都需要良好的學修氛圍才更有益於我們學修的成就,佛法的修行更要在大眾中共同熏修才能進步更快。善於幫助身邊的一切同參道友,在他們修行生起煩惱之時,為他們開示佛法的甘露良方,洗滌心靈上的垢穢。每個修行的道友,在沒有開悟證果之前,都是凡夫,都有可能出現修行上的錯誤,這就需要身邊的人急時的發現,並加以糾正。

修行就是不斷的與惡習做鬥爭的過程,修學過程中需要他人的幫助與指導,這才可以達到迅速進步。善於關注身邊的人,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除一些修行上的煩惱與障礙,曉之以理,用佛法的道理來指導他們的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逐漸身邊的那些人們就會被佛法所熏染,種下菩提的善妙種子。

二、勤修佈施

佈施的修學包括三個方面,即財物方面的佈施和法上的佈施, 還有無畏施。佈施的行為亦是六度的修學內容之一,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佛法所應奉行的內容。身邊的人們,在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盡已所能地伸出援助之手,不但給予他人幫助,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福德資糧。在人們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內心是恐懼的,這時候如果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解除物質上的煩惱,那麼也就是在做無畏施,這也正是菩薩所應修學。按照佛陀的教導,只有多多的佈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來世或今生才能得到更多的財富。

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同樣是快樂的,內心也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幫助他人更體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解決了物質上的貧脊之後,才能更加安下心來修學佛法,這時再對所佈施的對像觀機逗教,因為物質上的滿足只是暫時的和不究竟的,只有佛法才能盡未來際的受用,解除真正的痛苦,所以佛法又稱為功德法財。勤修佈施也是在成就自已的修學,佈施的時候就是在破除貪婪之心,而眾生正是因為貪瞋癡三毒熾盛,才不能脫離輪迴,只有勤於佈施才能自利又利於他。

三、行為如法

佛法的修學不僅僅是內在人格的昇華,同時也注重外在的形象,從行、住、坐、臥四威儀上體現佛法,也是佛法的弘揚途徑。佛陀住世時,座下有一位馬勝比丘,這位尊者的威儀就非常的莊嚴,舍利弗尊者就是看到了馬勝比丘之後,才對佛法生起無上信心的。高素質的人,他的言行也一定是非常柔合與有禮的,儒家也對禮儀很重視,更何況修習出世間的無上佛法。

佛弟子堪為人天師表,在形象上一定要多加註意,通過長時間穩定而高尚的行為,就可以潛移默化的把身邊的人熏染,從而達到讓不了解佛法的人們懂得,佛法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是非常積極的。行為如法化,一定要學習戒律。律儀的製定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收攝身心,止息惡業。在戒律的約束下,每一個人都會是氣質非凡、法喜充滿的。

四、以身作則

一門宗教的載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與修學它的教徒。在一個教團當中,大家都能做到言行一致,那這個團體將會是被人們所敬仰的。在學佛過程中,我們要以慈悲、智慧等去教導眾生,同樣自已也要先做到,不然不但不能服眾,還會遭人譏笑。佛陀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縱然是大徹大悟、人天應供了,從來不搞特殊化,一樣每天到飯時,與大眾一同托缽乞食,而不是坐在那裡等待他人送到眼前,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口是心非的行為不可取,因為在道德上有缺陷,佛弟子就應該直心是道場,要求別人的同時,也要更高的要求自己。

五、弘揚佛法

佛法是需要人去弘揚的,通過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去度化人,無非是想讓人們清楚的明白輪迴是痛苦的,把他們導向最清涼的彼岸。佛經中說到,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那就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否則一切方便之門都沒有意義。我們的修學種種方便,不但為了自己最終證得覺悟,弘揚的過程也就是讓更多的人也證得覺悟。弘揚佛法的途徑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和廣印經書,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佛經是一切眾生的法身父母,想要證得佛果,必要信照經典所說的去行持,所以在自身修學過程中,一定要廣宣流佈佛陀的經教,才能使佛法之光永放光輝,讓一切眾生悟入佛知佛見。利益眾生的方法不勝枚舉,總之能讓眾生解除根本煩惱痛苦的方式方法,都可謂是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