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淨宗祖師的教義和歷史地位

一、淨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請教印光大師:「歷代祖師,如蓮宗諸祖等,身後須經何人評定,始得舉世崇奉以為祖?」印光大師回答說:「有大德,人自肯尊,豈崖板要人評定乎?」也就是說,中國淨宗十三祖是由於他們自行化他、弘揚淨土宗的巍巍功德受到四眾弟子特別是念佛人的普遍尊崇而自然形成的。

印光大師《復明性大師書》開示說:「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蓮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親傳,乃後人擇其宏淨功深者而稱之,實則尚不止九十也。」印光大師寫這封書信的時候,還是依據清末悟開法師《蓮宗正傳》九位祖師的提法。悟開法師後來又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印光大師增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祖。這樣就形成了中國淨宗十三祖的格局。淨宗十三祖的形成不是平凡的因緣,十三位祖師像十三座燈塔,指引念佛人的航向。

二、依祖師教,正確看待不同淨宗祖師教義的差異

實事求是地說,十三淨宗祖師因為所處時節因緣的不同和應機說法的需要,教義思想是有差異的。如何正確看待祖師教義思想的差異,佛經為我們指出了原則,祖師為我們作了示範。《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不同佛經詮釋同一實相,不同的法門是證得同一實相的不同方便。不同的淨宗祖師以種種不同的方便語言詮釋著同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宗旨。

因此,淨宗祖師教義思想的差異不是根本宗旨上的差異,而是應機說法的不同和善巧方便的不同。例如初祖慧遠大師領導的蓮社以修念佛禪觀為主,而善導大師以後的歷代祖師多倡稱名念佛。如二祖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而九祖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發揮信願行三法,最為精詳,理事各臻其極。祖師們說法的這些差異都是應機說法的不同。

自古以來,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註解很多,其中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和幽溪大師的《彌陀圓中鈔》十分著名。蕅益大師是這樣看待的:「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也就是說,不同大德的闡釋都符合佛意,只是視角可能不同,表達的方式不同。如蓮池大師以華嚴宗的方式來闡釋,幽溪大師以天台宗的方式來闡釋。我們不能因為表達方式的不同就誤會所表達的淨土教義有根本的差異,更不能因此而認為兩位大師所說不屬於淨土宗。

曾有人問印光大師,對於有人爭論天台、賢首教義的高下怎麼看,印光大師回答說:「天台賢首開法之人,或是古佛應世,或是菩薩示生,不得以此輕彼,以彼輕此。縱所說不全同,而各有所見,並非妄說。彼妄以門庭相爭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師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序否?其文雲,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此語系用東坡游廬山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夫廬山乃塊然一物,尚隨人所居之地而成異相,況如來所說之法,如隨色摩尼珠。彼定謂此珠是何色者,乃不識珠之人,而隨青黃赤白,現青黃赤白,即說為青黃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謂是青,非黃赤白,及是白,非赤黃青,則不可。圓會經義,諸祖皆為如來功臣。板泥一語,宏法即是壞法魔黨。」

印光大師的教導與蕅益大師的原則一致,也適合於我們正確認識不同淨宗祖師的教義。

學習佛經的原則和祖師的以身示範,我們對於不同淨宗祖師的教義應持以下兩個基本觀點:

1、應機說法觀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印光大師在《復永嘉某居士書二》中開示:「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這裡大師說明專修、圓修針對不同的根器應機說法。同樣,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念佛也各有相應的根器可修。

2、互補觀整體觀

歷史形成的十三位祖師,他們的淨土教義構成一個多姿多彩的整體。各位祖師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對淨土經典的闡釋,可以增加我們認識淨土的廣度和深度。印光大師談到《阿彌陀經》的註疏時開示:「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註疏讚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於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咸欽。奈流通既久,錯訛甚多,因校訂重刻,俾復舊觀。彌陀一經,得此三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隨研一種,亦可知其指歸。遍閱三書,方堪徹其閫奧。」(《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因此,我們要把十三位祖師的思想教義作為互補的一個整體來看待和學習。這樣做的好處是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的根器,普度眾生,使淨土宗作為諸宗的歸宿,百川歸海,實至名歸。

三、各位祖師的歷史地位不宜分高下

第一節談到,淨宗十三祖是歷史形成的,不同小可因緣。悟佛心燈,傳佛心印,名之曰祖。按照當代淨宗大德傳印長老的觀點:「凡已明心見性乃至獲證念佛三昧者,雖然不必定皆紹祖位;而紹祖位者,則必須是已得明心見性,乃至已得念佛三昧者,則是理所必然的事情。」(《印光法師悟道年時考》)從印光大師的言行來看,他對前代祖師是普遍地恭敬,至誠地讚歎。他譔寫的《淨宗十二祖讚》,如理如法地闡述了十二位祖師的道風特色和歷史貢獻。如讚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以特別法,永為世范。意旨暗合於行願,中外流通遍。普令庸彥,大事即生辦。」

「肇啟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圓音一闡士歸廬,大法將弘神運殿。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致令各宗盡朝宗,萬川赴海依行願。」

初祖的主要貢獻在於兩點:一是提倡念佛的意旨與《普賢行願品》導歸淨土宗暗合,二是在中國肇啟(開創)蓮宗(淨土宗)。依照大師的觀點,部分學者否定慧遠大師淨宗初祖的地位是不能成立的。

又如讚二祖善導大師: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表明二祖善導大師的主要貢獻在於:各宗盛行的時候,能夠提倡淨土的教義與諸宗並立,顯示佛力的殊勝,同時提倡專修念佛,十分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

面對前代祖師,印光大師是極端的謙遜。他在給丁福保居士的書信中說:「適接來書,不勝慚惶。印光以隨行粥飯僧,迫不得已,搬出許多殘羹餿飯以塞責。其氣味酸臭,形質腐敗,瀆人法眼。而蔚如喜其有益餓者,為之傳佈。閣下縱亦欲引餓者飽餐王膳,先以此種接其氣息,則已甚屬垂青過盼。何得以省庵之後,推為第一。使光能為省庵提鞋,當不至搬弄出此種過活,況曰文章奪過乎哉?擬人必於其倫,閣下愛光雖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須知省庵之後,有大高人,其過與否,不敢以凡情妄斷。當在比肩齊驅之列,絕無稍遜其學問見地操持德業者,徹悟禪師也。蓮宗十祖,毫無慚德。光尚不敢謂為後裔,況曰同列乎哉?」

我們作為末法的念佛人,學習印光大師的嘉言懿行,對於淨宗十三祖應當一體尊重,而不應當妄測祖師的高下。應當選擇有緣的祖師重點學習,但不應當輕視其他的祖師。

總之,歷代淨宗祖師都是法身大士或佛菩薩示現,本地都不可思議,所說教義當然與佛祖一個鼻孔出氣。所以,我們學習蕅益大師和印光大師的態度,依止有緣祖師學習,同時平等尊重其他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