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要如何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大家熟知的偈子出自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的《無門關》,頌的是「平常心是道」。

什麼樣的心態是與道相應的心態,是真正吉祥幸福的心態呢?就是平常心的心態。

「平常心」這個話,原本是趙州禪師的師公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後來趙州禪師在南泉普願禪師那裡請教「如何是道」,南泉普願禪師也講「平常心是」。什麼是平常心呢?趙州禪師跟著就問:「還可趣向也無?」意思就是說,我們還能夠想一個辦法到達它嗎?南泉禪師說:「擬向即乖。」如果想用你的心去攀緣,去找,或者說去分別這個平常心,那你就已經不是平常心了。

南泉禪師接著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它是在知和不知之外。「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我們平時用的知是分別妄想。但是,如果像木頭和石頭一樣,渾然不知,又是無記。道不落在這兩邊,所以與道相應的平常心,也不落在知和不知這兩邊。

慧開禪師這四句話,就相當於他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平常心。怎麼樣來修行我們這個心,這是禪的一個永恆的題目,也是我們所有修行人,所有學佛的諸位,或者說是所有眾生生命的核心命題。

要修行平常心,有三種境界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第一種境界就是在平淡處,或者叫枯淡處,來煉這個心;第二種境界,就是要在喧鬧處來煉這個心;第三種境界,就是要在困厄處來煉這個心。如果我們能夠歷經枯淡、喧鬧、困厄這三種境界,而內心卻是如如不動的,大概這個心就算平常心了。所以,平常心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簡單,在禪的修行層面,平常心有很精準的定向。

第一個枯淡處。這是現代修行人很難通過的一個考驗。處在信息化的時代,每天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面對太多的信息,根塵相接,令我們在六根門頭,產生很熾盛的分別,白天黑夜念念不間斷在進行。

如果在以前,我們的眼根也許只是看到山河大地和身邊的景象,但現在我們的眼睛有了很大的延伸, 可以通過攝像、照片、望遠鏡、網絡,看到時間空間跨度更廣闊的景象。

我們的六根有一個習性,就是它好像總是在飢餓狀態,總想看點什麼,聽點什麼,吃點什麼,摸點什麼,想點什麼。六根的這種狀態,就像飢餓時見到食物一樣。我們的六根需要接觸外面的信息來讓它得到滿足,我們的分別心也需要法塵的信息,這些信息就像食物一樣讓它滿足。

但是它好像永遠不能滿足,你要不斷地給它餵,給它提供新的信息來刺激它。這就是我們在念念之間,根塵交接的時候,向外去馳求六塵信息,在上面起各種分別。

我們觀察這個社會有一種現象,好像很少有一首歌曲一直流行,我們唱一段時間就覺得沒味了,要換;好像也很少有明星一直都紅,他紅過了,會有後面的人把他取代。總是不斷地在換,人們視覺疲勞、審美疲勞的頻率越來越快。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在根塵交接這一點上的飢餓感。

現在,如果我們把手機丟了,就好像丟掉了身體的一個器官一樣,坐臥不寧,因為手機是我們跟外部世界進行根塵連接的一個中轉。

枯淡是什麼,枯淡是讓向外追求根塵信息的習性歇下來。每天你到大殿裡面念一樣的經,但是你並不乏味,不覺得枯燥,還能夠津津有味、法喜充滿,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就信息本身來說,雖然經文的內涵很深邃,但是從文字、聲音上講,那個經其實是比較單一的,但你能適應,每天堅持念,同時津津有味、法喜充滿,這就是枯淡處煉心。

在枯淡處,你的心能夠自己相對地獨立,能夠與經文的內涵相應,並從自己的信仰中生髮出一種喜悅,那你就不會說今天念一種,明天換一種。可能有很多道友,都有這種經驗,在某個時間段,下決心每天要念《地藏經》,過了一段時間又想再換一下,念《金剛經》,再過一段時間再換一下……

其實也是你的心,好像有一種疲勞了。在一個同樣的重複的經文上,你的內心能夠深入,能有法喜,這就是在枯淡處我們的心經受了考驗。這是以念經來做個例子。

在叢林生活方面,我們每天吃的其實也很枯淡,菜根嘛。但是心定菜根香,如果心有定力,我們的注意力是收攝的,菜根也咬得有滋有味。如果你在吃的時候有心事,想別的事,即使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所以心是如此地重要。

因此我們出家師父要耐得住這個枯淡,耐得住這個寂寞。在這個枯淡、寂寞, 在這個信息很簡單的環境裡面,我們的心能安定,其實就是信仰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是來自於名利的懸賞,不是來自於輿論的讚譽,而是來自於信仰,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要在喧鬧處煉心。現在過年就是個喧鬧處,人多、事多,你怎麼能夠有定力?有時候事情一多,人一多,我們就會不耐煩,脾氣就會出來,甚至在佛殿裡面對居士著急發火、罵人,這些現象經常有啊。有時候人忙了以後,你的定力就不行了,容易煩。

所以,恰恰要在喧鬧中去鍛煉怎麼保持內心的從容。有的修行人在沒有事情的環境裡面心態還蠻好,剛有一點點事,心馬上就亂了。這就是溫室裡的花朵,沒有經過風雨的歷練,不管用。日常生活裡的這點喧鬧,我們都不能夠挺過去, 如果生死大限來臨,我們就會方寸大亂,根本就沒希望。

在東晉時,曾經有一場戰爭叫淝水之戰,前秦的苻堅帶著八十餘萬大軍在淝水北岸,與南岸謝安統領的八萬東晉軍隊對陣。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成語與這場戰役有關,比如風聲鶴唳,就是人聽到風聲、鶴叫,就以為敵人來了,描述苻堅軍隊敗退時內心的恐懼。

但是在決出勝負以前, 謝安在屋裡跟人下圍棋,等到有人跑到軍帳跟他報告說:我方大勝。他仍然不緊不慢地在那裡下棋,說等我把棋下完。這就叫大將風度啊,在勝負未決之際,還能保持那種從容。

相比之下,春節期間,我們很多人很多事就沒法比啊。當然過春節我們壓力也很大,因為不賣門票,從昨天晚上到今天,估計有幾萬人次,消防的問題,防盜的問題,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由於人太多,擁擠踩踏的危險都存在。寺院的執事提前開會安排工作,然後還有大量的義工參與服務。在這裡要感謝義工們的奉獻,他們有的維持秩序,有的看管香火,很辛苦。

在這種喧鬧和紛雜中,保持內心的淡定,這也是一個修行人應該經歷的。你多經歷一點這個場面,你的心量會更大,定力會更足,這樣你才有力量去擔當佛教更大的責任。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責任,佛教的擔子不會永遠在一代人身上。你的力量從哪裡來,像溫室裡的花朵,像脆弱的小草?其實小草倒不脆弱,把它壓彎了,它還能直起來。有人就像溫室的花朵,經歷一點點複雜的事情,心就亂了,沒頭緒了。這就是一個問題。需要在混亂中修行。如果你在禪堂裡有定力,你不妨到大街上去走走,看看定力還在不在。這是第二種煉心的境界。

第三種境界,就是要在困厄中煉心。什麼是困厄啊,就是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特殊的困難和考驗,比如嚴重的疾病、突然的災難,或者人事的變動,比如被人冤枉了,或者有牢獄之災了。當然,人生有個最大的困厄,每個人都不能免,雖然今天是初一,我們學佛的人倒是不怕,不妨談論一下,這個困厄就是所謂死亡。

面對這種重大的困厄,我們的心怎麼樣?這個淡定的力量來自於平時的積累,取決於平淡處有沒有把法喜修出來,喧鬧處有沒有把定力修出來。所以,在面對困厄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你是不是真正的有道力了。如果沒有充沛的道力,困厄來臨, 你就會手忙腳亂。

我想在這三個環節,能夠讓此心如如不動,這大概可以說是平常心的一種體現了。當然,我講的三個環節,也是有深有淺的。如果要再講深一點,平常心就是要求你不起分別。要不起分別,那必須要真正認識我們這個心,把我們內心分別的種子,那個根,給它斬斷。這就是禪門修行用功最終的宗旨。斬斷這個分別心,就像一根木材點著燒火,最後燒盡了變成冷灰,沒有力量了;就像一頭用石頭做的獅子,它會叫嗎?它不會哮吼。

在淺處,可以以這三個環節來檢驗我們。現在八零後、九零後發心出家修行的法師們,非常有必要在這三個地方煉心。

首先是枯淡處。因為八零後、九零後從小成長和教育的環境就有大量的信息刺激,大概都沒有體驗過什麼叫枯淡,沒有體驗過沒有手機、不上網的生活。你不要以為現在信息很多就是一種富有,其實這是一種貧乏。

也要經歷喧鬧的歷練。喧鬧的歷練,你必須要去發心,要在叢林、在常住裡面為大眾服務。你要經歷一點事,到客堂去待一待,每到過年或者有法會,在客堂的窗口去體驗一下,看看待人接物中你的心態有沒有起伏。

當然我們也會經歷困厄。這個困厄可遇不可求,我們不會去求困厄,但是大概都會遇到。在困厄處逼自己,最後你的心就有力量出現。

最後,借此機會,我衷心地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在「修平常心」這個題目上能夠有大的收穫,真正地做到無門慧開禪師偈子裡所講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我們禪修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