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法造像的因果
首先,談過失和功德的經典裡說:「量度不准像,正神不受寓。反別邪魔鬼,為所依而住。」如果塑造的佛像不符合佛本身的法度,這尊佛像將「正神不受寓」,佛菩薩或護法神即使通過了開光的祈請,也根本不會加持這裡、不來這尊佛像裡面常住。因為真正的佛菩薩與護法神不來,其他的非人生命或精靈鬼怪就會常住其間。我們再去頂禮膜拜、受其「加持」,有可能導致我們也有點不好。
「智者須謹慎,因果不爽故。相勉莫莽鹵,欽遵准量度。」有智慧的人要謹慎,因為這裡有嚴格的因果關係。因果不爽,所以應該互相勉勵。對於佛陀的形象,供佛或是禮拜、談論時不可魯莽,應該遵循法度進行。
最大的有為功德之因是放生,最大的無為功德之因是信心造佛。信心造佛的果報是可以直接成就佛果。《大乘造像功德經》裡說,信心造佛,其功德可以轉定業。或者說其他方式都無法轉化的、必遭受非常嚴重果報的定業,在敬造佛像以後「唯現定業少分容受,餘皆不受」。就是說,這個定業只現少分的苦惱讓你經歷一下,其他更苦的果報都不再遭受。
二、佛教造像中的相對比例
佛像造像是根據相對比例而不是絕對尺寸進行的,這是第一重要的。
「相對尺寸」就是說,如果你想理解佛,先要理解自己。《造像量度經》裡的尺寸單位中十分重要的是「指」。「指」的比例和長度往下可以度量各種極小的比例單位,往上可以溝通整個人身全體的比例關係。「指」的長度就是通過相對比例關係來決定的。
人的中指有三節,選取中間這一節,不是它的長度(中指節的長),而是中間這一節正中間部分的寬度,這個寬度就是「一指」。任何人自身的一指都是「指」的長度,一百二十指這樣的長度就一定是你從腳底到頭頂的長度。而且,如果把兩手撐開,從左邊指尖到右邊指尖的長度一定也是一百二十指。
相對比例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佛教的造像也是這樣的。一定要嚴格控制比例關係,比例關係就是因果關係、是不能改變的。在比例關係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對佛像的其他部分以及線條的強勢弱勢進行調整。
相對比例關係來源於佛教世界觀。在這個如幻顯現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以因果為法則、以相對的關聯關係進行串聯,獨立的實體是不存在的。所以造佛像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可以造一尊芥子大的佛像,也可以造一尊須彌山一般大的佛像,但是它們的比例關係始終如一。
絕大多數佛像其優美的形象和線條的產生,都是遵循比例關係衍生出來的成果。佛陀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是人間最美的形象,這是佛教在修行過程中以智慧力量表達出的最高形象,每一種造型都承載著對於「道」的傳承作用。過去古人造佛像不像現代人塑造佛像的心態,古人造佛像會使用最好的材料,竭盡全力讓佛陀重新復活在這尊塑像上。所以過去造佛像有著嚴格的要求,佛像造完了,它應該是跟活人一樣的。
三、雙頭佛的意義
雙頭佛到底要表達什麼意義呢?
通過相關文獻的整理,我們得到過一些結論,雙頭佛塑像要表達的是佛心人性化的兩種分裂狀態。雖然人的狀態有時候兩面分裂,但本質上都是佛心。其次也表達了佛的兩種智慧、佛性被分為佛和眾生的事實。同時還表達了人們面對世間應有「世俗諦」和「勝義諦」兩種看待方式,不要把「世俗諦」和「勝義諦」進行混淆。所謂「世俗諦」,就是深度認同世間的不平等現象。所謂「勝義諦」是我們要觀察、分析和研究的情況。同時,雙頭佛也表達「福」與「慧」。
以上所談的這些問題,普通人的常識無法理解其終極智慧,但平常在我們每個人心地中卻都具足這些智慧。這是佛像所要表達的主張,也是佛像所要承載的智慧。佛像有清晰的表達意圖,也有很嚴肅的表達任務,所以塑造佛像的第一原則還是如法。
四、如法造像,用境歸心
淨土的那個世界到底離我們遙遠還是不遙遠?也許在這些塑像面前,我們覺得跟他們距離很遠。但實際上很有可能,通過另外一種方式我們都已融入其中尚不自覺。因為能夠直觀如來藏,所以塑造佛像必須如法。
因為佛像承載特殊的意義,它是生命最底層的揭發,所以不能隨意創造。釋迦牟尼佛當年圓寂的時候,迦葉尊者沒有及時趕到,釋迦牟尼佛先進入金棺,金棺又重新打開。佛從裡面坐起來,流著熱淚,弟子們就去詢問,佛為什麼最後還如此悲傷?釋迦牟尼佛說,我後世的諸弟子看不到我的形象了。
從這則公案來看,佛像實際承載的是真正的佛陀住世的意義,所以需要如法。它是解脫道所繫,如果不如法,很有可能讓我們走向解脫道的反面。
拿現在常用的口頭話語來說,塑造佛像似乎是偶像崇拜。但偶像崇拜是不是都不好?從我們對歷史的觀察來看,用偶像、形象進行傳承是主流,所有宗教都借助了藝術形式進行推動和弘傳。因為文藝的方式最能讓人直觀了解,它不需要說多少道理,只要擺在這裡你就會心。
或者說,文藝實際是宗教精神的一種外延。所以,假如是在「用境歸心」這件事上,偶像崇拜是可行的。如果是如來藏和清淨境界所繫,那麼它就是道體、是「道」之所在,更需要如法地看待。
五、審美過程的「增上生」和「決定勝」
因為審美過程是中國文化「增上生」和「決定勝」的緣故,所以必須如法。
「增上生」和「決定勝」是佛教中觀的兩個詞彙。「增上生」是指使我們心的力量不停向上提升;「決定勝」指心的力量提升到了一個決定性水平以後,證悟了、涅槃了、證果了。「增上生」和「決定勝」表面看起來是佛教修行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很多中國人以審美的方式體驗到了「增上生」和「決定勝」,那就是修行了。
所以中國的美在「心」,它是物化的社會和用心所不能代替的。繼承如法的塑繪佛像,最終的價值在哪裡?佐證心靈。佐證一個人從情緒、審美能力、思想情操等方面深度認同心地最為唯美的那一部分。
人間福報最大、能夠獲得相應正報呈現出的最完美形像隻能是佛。實際上,這個最完美的形象歷來都是繪畫和塑像的技師們追求的至高境界。他們把對美的最高理解寄託在佛像的塑造上,這種寄託是合理的,但是需要規範。如果既有高尚的寄託,又有宗教如法的規範,那麼如法和完美的佛像就一定會再次呈現!
中國當代社會對佛像價值的認識,在很多領域都發生著嚴重的扭曲。站在文物研究和考古角度對於佛像價值的確定,會讓信仰宗教的人大跌眼鏡。把宗教聖物進行單純的物化理解,其中實際存在眾多誤讀,這種解構的意圖本身就充斥著無知。我們可以多元、多層面地了解宗教和「禪」的精神內核是什麼,所以佛像鑒賞既要在比較宗教的視野下來談,同時也要談我們的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和趨勢。
六、中國文藝的表述特徵
首先了解一下中國文藝的表述特徵。一般來說,西方重在寫實,中國重在寫意。在這裡,寫意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高度凝練,「心」的寫實就叫做寫意。在美術情操的提煉方面,西方繪畫多形似,中國繪畫多神似。
中國漢地佛教造像的世間文藝基礎、中國文藝的表述特徵可以總結成為這麼幾句話——「注重主觀,客不離主」。「注重主觀」實際上是尊重客觀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客觀精神,怎麼把主觀的部分表達得那麼精彩呢?
第二部分是講究氣韻、神完氣足。
第三部分是物我同源、抽離情緒。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是物跟我有關、我也跟物有關。自己這個單獨的個體是不能脫離開世界的,更深入一層說,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人一個世界」。物我同源最重要的強調是後者,就是抽離情緒。你是旁觀者,這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境界。但它同時跟另外一個境界相關,就是修行境界,因為這原本就是全盤的佛教修行境界,叫做「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中國文藝的表述特徵,實際上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如此不離不棄,跟佛法的用功特點也是如此密切。這就是一個觀心的入口。如果我們在了解自己念頭的同時,所有妄念都顯現了清淨真實的十方世界,那麼這個入口就是寶貴的如來藏、是佛心的入口。
這其實也是溝通禪觀的精緻藝術風範。精緻在哪裡?精緻在絕不助長你的貪、嗔、癡煩惱,這是中國文化的化世態度,它是化世間的,而不是被世間化的。
七、宗教的獨特表述形式
宗教出於對教義的表達目標,其表述方式存在超越文化土壤的主動性。不同宗教選擇了不同的價值取向,從而產生了不同表述形式的藝術主張。大乘佛教以發揮作用作為其正向價值觀,所以在佛像雕塑裡都是接引眾生的手印、眼神、態度和形態;而小乘原始佛教以寂滅為正向價值,因此小乘的佛教造像以內斂、平靜、內觀的造像風格為主。
佛教藝術造像的核心功能就是向大眾傳遞它的核心價值取向。所有佛教造像都有一個重要目標,它是佛教教義的直觀表達方式。或者說,它實際上就是另外一種弘法,它是承載佛教法義的一個個體。其造像不可能離開教義本身,否則就不能成為佛教造像。
八、集一切力量復古,就是創新
在佛教造像復古與創新的關係中,皆可以古為今用。因為「古」代表相關文明的真正內涵,所以舉全部的創新能力全力復古就是創新。
現在,在與佛教藝術有關的領域中,到處充斥著胡亂發表批評和無度的放任自由,使得當前涉及佛教造像的部分不嚴謹超過嚴謹,隨意發揮超過對於宗教精神的維護和敬重。塑繪修養和宗教情操才是最終的保障,這兩者必須同時兼具,才能為自己造一份真正的善因。
美術素養要服務於宗教情操。雖然美術素養和宗教情操二者平等需要,但終須以宗教情操為神髓。西方的藝術形式多半在寫實,而東方以線條主義最為核心。西方寫實與東方線條正在面臨錯位和交流,宗教情操和藝術素養相互融合的形勢。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最後在形式的革新上達到了一種「所有的片都是線、片不離線」的高水準,這仍將主導佛教造像的主流,也仍將成為世界最先進人類文明的代言者。
佛教造像最為核心的主流原則,仍然將是古代的原則——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