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夢何時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師,著述宏富,弟子彙編遺文題為《憨山老人夢遊記》,因為大師文中提到:「三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時其言也,乃紀夢中遊歷之境。」「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吾人所居住的是欲界,指存有色慾和食慾的有情世界。大師告訴人們,生活是一場夢,世界就是我們夢裡共同的家宅。所有的順逆、苦樂、榮辱、得失,都只是夢裡的情節。一般人在夢裡,有人、事、時、地、物,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感覺很實在;但是一覺醒來,知道是黃粱一夢,很容易就把一切的喜怒哀樂拋在惱後。因此,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也看作是夢境,就能體會經中所說「無住」的道理。

五陰如幻 巧作佛事

憨山大師說:「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眾生誤認有個「我」存在,因而有了物、我兩立,所有的是非、愛憎、喜怒,隨之而生。由於認為身體、感受、想法、念頭……都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眼前的境界與所有的情緒,也就變得非常真實。

每天早上醒來,只是從一個夢境換到另一個夢境。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紫柏大師認為這個偈子的意義,已經涵蓋一切佛法的內容了。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也就是現代科學所認定的器官、組織、體液、體溫等。分析之後,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我。而感受、想法和念頭,都是因為外面的環境所引起的。例如,口渴時,喝水的念頭生起了;喝完水,一切念頭也都消失了。然而,我們何曾想過:「這些念頭及感受是如何生起的?之後又去哪裡了?」「我的習慣,以及我喜歡的食物、服飾等,真的就代表我嗎?」「聽到他人的稱讚或責備,心中的無數感受,是別人給我的嗎?感受只有自己有,似乎不是別人給的,但這些感受是真實不變的嗎?」如此分析之後,是否發現生活就像憨山大師所說的,如夢如幻?

雖知諸法幻化,但也不妨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憨山大師受到妙峰禪師的啟發,契悟了「境由心生」的道理,證入耳根圓通。其後,「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其修行之德,感得皇太后敕修海印寺。入京謝恩時,造成全城的轟動。之後久居山東,剛到的時候,當地人從未聽聞佛法;離開時,三歲小孩也懂得念佛。無奈神宗皇帝的遷罪,一夕之間成了階下囚,甚至被除去僧籍,流放充軍。雖然失去了出家眾的身份,仍然本著佛弟子的本分做事,甚至重修六祖曹溪祖庭。結束流放的生涯後,以近七十歲的高齡,重披僧服,十方學人聞風而至。

人法常空 實無縛脫

大師的一生,從顯貴到沒落,其坎坷不是人們能夠想像的。假使不了知「人生如夢」的道理,如何得以這樣灑脫?因不忍眾生在迷夢中受苦,所以來此一遭,以大慈悲心度化有緣。走完一生,留下修行的心得著作、得以續佛慧命的弟子,以及供人瞻仰的全身舍利,令末世眾生起大信心。大師如同暗室中的蠟燭,燃燒自己,點亮我們的覺悟之路。

古德云:「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雖是聖者的境界,卻不是遙不可及,只要在生活中學會觸物起照,境界現前時,自問:「誰在高興?誰在煩惱?我在哪裡?」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漸能看淡生活中的得失。久之回想一下,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自己還記得多少呢?又有多少如夢境一般,再也想不起來呢?

或許有人會問,這人生大夢何時能醒?就端看我們在夢中,如何不離世間又不著世間。藉由看清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傚法祖師的大慈悲心,從利益眾生當中,看清無我的真相,才是真正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