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修念佛法門有兩種:一者專修;二者圓修。
專修是什麼?就是臨命終的人,或者說年紀大了,你要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樣子是法不契機。要怎麼樣呢?「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用第十八願來攝受他,三業專修。你這個時候講什麼都沒有用,不是叫你趕快去佈施,來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資糧力的,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這個時候你遇到年紀大的人,你就告訴他說:「你內心當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過去忘掉,想你的未來就好,就是順從本願,‘欲生我國’。「所以他這個時候,善導大師所提的三業專修就很有效了。
這個時候什麼叫順從本願呢?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萬修萬人去,這叫三業專修。
第二個是圓修。看蕅益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什麼是圓修呢?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為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
三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這個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
但是專修和圓修當中,要揀別另外一個叫雜修。這個雜修是說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今天誦《地藏經》,明天誦《金剛經》。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你的目標沒有明確,那就完了!
那你既不是至心信樂,十八願也不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淨土法門要麼強調信心,要麼強調願望,其實這二個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他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他說:」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的,那是連阿羅漢都沒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就本尊相應法,那麼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
這二個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禪宗,跟天台宗的差別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它們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圓頓止觀也好,修禪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台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
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裡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它問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裡而去,你是不是真實地歸依阿彌陀佛、真實地願意求生淨土,這是成敗的關鍵!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