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法句經
佛在世的時候,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
有一戶人家,兒子去世了,他的父母整天憂慮、悲傷。由於過度的傷心,甚至放棄了自己所作的事情。
佛知道了他們的不幸,深懷悲憫,就親自去度化他們。
當時的情況,對於那些有信心的達官貴人,都是他們自己到寺廟裡去親近佛陀。而那些難度的、可憐的人,佛則會親自去他們家裡度化。
佛陀來到這家人家,給他們開示說:
生死是生命的階段和現象,每個人都必須得面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從死者的身上生起觀照,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而尋求斷苦的方法。也就是要知苦思斷集。想沒有愛別離的苦,就一定不要種愛別離的因。生起觀照吧!觀照能讓你認識世間、得到解脫。佛即為他們說了一首偈: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悲;
離喜愛無憂,一切無恐怖。
意思是說,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如果你去喜愛,不去認識、觀照它,將來就會被所喜愛的人和物所累。因為你不認識它的本質,就不肯放棄,而耽誤用功修行。所以,我們要能從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人和事,常常生起觀照、覺醒。慢慢生起來一種擇慧。用這種智慧的力量,就能正確地面對一切法,而不被它所累。雖然我們無所牽累,但通過它又更能促進自己積極向上進取。更加精進的修行解脫、成佛之道。
佛又為他們講了另一位在家的修行人的故事:
一天,這位在家人在犁地,家人來告訴他:你兒子死了。他只是淡淡地告訴家人:下一頓飯少作一份就可以了。
難道說他的心麻木了嗎?不是的。是他從別人的死亡當中,更能了解到無常,更能警覺自己要無所牽累。所以他才能學會坦然的面對種種的苦難。
從上面故事當中,我們應該有所體悟:
修行,不管你學多少,如果不在心裡生起來一種覺照,不會警惕自己去覺悟、覺醒,這樣是很吃虧的,只是種點善根而已。如果能夠邊學邊思惟觀照,也就是邊學邊修,我們從當下就能夠學會解脫自在。這個時候,再去做一切事情,我想那就是另外的一種感受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