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恭敬三寶,會構成滅法的因緣

接著看第二段的申誡:

既知多過,彌須大慎。

至堂殿塔廟,如履冰臨深,睹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

既然知道前面這些輕慢的行為,有很多過失,不僅損自己的福報,而且這種輕慢三寶的種子種下去,未來將生生世世遇不到三寶,也會因為我們使世人失去信心,而影響佛法的住持,因此過失及多。

既然如此,就要特別謹慎,所以到堂殿塔廟中時,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因為這是大福田,也可能是個棘藜園,就看我們怎麼用心了。看到佛形像或是經典法寶的時候,必須懾然加敬,懾是威伏、害怕恐懼的態度,因為恭敬之極而生敬畏之心,要有這樣的態度。

此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

我們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就利他來說,能影響讓一切道俗都知道去敬奉佛法。

現在很多的世俗人不恭敬三寶,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佛教徒本身就不恭敬三寶。來到佛堂就像逛大觀園一樣,隨意聊天、嗑瓜子,行種種非法之行。即使是在世俗的高級聚會,或正式場合中,這些都是不允許的,何況是莊重的三寶之地。所以當世俗人看到佛教徒在三寶地都隨隨便便、毫無尊重三寶之心,他們如何生起對三寶恭敬之心呢?因此必然認為佛教就只是迷信而已。

所以若佛教徒本身就不重視恭敬三寶,會構成滅法的因緣。在《四分律》中有長者問佛陀,怎樣能令佛法久住?怎樣會使佛法很快衰亡?佛陀說如果比丘不敬重佛法僧和戒定慧,佛法就會滅了。比丘是這樣,居士也是一樣,如果本身不恭敬三寶的話,也會影響到別人對三寶的信心。相反的,如果我們對三寶能夠發自內在的恭敬,觀功念恩,表現出恭敬的儀表,自然能感化周圍的人。

因此就自利來說,「賢聖達其信心」,賢聖指的是佛菩薩,佛是聖,菩薩是賢。因為這樣的恭敬心,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就能感召三寶的加持,由此可以生起我們修行人的信心。關於這一點,《高僧傳》中有很多記載,我們應當多學習古德們恭敬三寶的態度。

且如對王臣令長,事亦可會,凡情難任,聖法宜遵。

就像世間人面對國王、國家元首、或是大臣、省長、縣長這一類的領導時,都會非常恭敬,用這個道理來面對三寶,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如果不知道如何恭敬三寶,就想像如果現在面對的是長者、領導時,你會怎麼做?或者你不會做什麼?大致就可以知道此時該如何做了。

所以「凡情難任,聖法宜遵」,凡情,就是世俗人面對三寶時,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反正都是木雕、紙畫的佛像,都不是真的,我心中有佛就好了,這都是世俗卑劣之凡情。任就是信,不要隨著世俗的想法去做。「聖法宜遵」,我們要遵守佛陀在律上的教誡,或是古德的開示,以此作為行為之標準。

以上是通斥,說的是總原則。

《南山律在家備覽-別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