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啟示

從前在寺廟裡看過一尊文殊師利菩薩,白玉雕成,十分晶瑩剔透,相貌莊嚴中有一種溫柔安詳之美,連他坐的青獅子都是溫柔地蹲踞著。

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裡拿著一個巨大的如意,從左肩到右膝那樣巨大地橫過胸前。我從小就喜歡如意的樣子,看到如意,總讓我想起天上的兩朵雲被一條紅絲線繫著,不管雲如何飛跑,總不會在天空中失散。

所以,當我看到文殊菩薩手裡拿著巨大的如意時,心裡起了一些迷思。文殊菩薩是象徵智慧的菩薩,他通常是右手持寶劍,表示要斬斷煩惱;左手拿青蓮,象徵智德不受污染。為什麼這尊文殊,卻拿一個這樣大的如意呢?

如果從名字來看,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吉祥的意思,因此文殊師利也是"妙吉祥"的意思,那麼他手持的如意也就沒有什麼可怪了。

這是我從前的看法,幾年以後我才悟到文殊為什麼手裡要拿如意,雖然經論上說如意是心的表相,所有的菩薩都可以拿它。可是手拿智慧之劍的主司智慧的文殊菩薩,手裡拿著如意就有很深刻的象徵了。

它像征:唯有智慧的人,才能如意!

它像征:智慧才是使我們事事如意的法寶!

它像征:唯有智慧,才能使我們妙吉祥!

這是多麼偉大的啟示!

一般人總是要求生活裡事事如意,事事順隨我們的意念與期待去完成,可是在現世裡,事事如意竟是不可能完成的志業,即使貴如帝王,也有許多不能如意的苦惱。

那是因為我們通常把如不如意看待成事物所呈現的樣貌,而忘記了「如意蓋心之表也」,如意是心與外在事物對應的狀態。

我們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如意本來的名字也叫「搔杖」,是古人用來搔背癢的工具,因為它可以依人的意思搔到雙手搔不到的地方,所以叫做如意。

「搔杖」是鄙俗的,「如意」便好聽得多,由於它的造型特殊,竟發展成吉祥的象徵。古代帝王,常常把最好的玉雕成如意,逐漸使如意遠離了搔杖,成為中國最高高在上的藝術品。

其實,如意原是如此,當我們智慧開啟的時候,往往能搔到手掌不能觸及的黑暗的癢處;當我們有了智慧,就能如如不動地以平常心去對待一切順逆困厄,然後才能事事如意。

原來事事如意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反觀。因為,如意的「意」字,不在外面,而在裡面,是一切生活,乃至生命的意念之反射,我們如果能坦然面對生活,時常保持意念的清淨,事事如意才是可能的。

對意念的反觀,不僅是如意的完成,也是最基本的修行,這使我們想到達摩祖師的「大乘入道四行」,他指出進入大乘道的四種修行,一是報冤行,二是隨緣行,三是無所求,四是稱法行。

「報冤行」就是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意念上要想這是我無數劫來因無明所造的冤憎,現在這些惡業成熟了,我要甘心忍受,不起冤訴,這樣就能「逢苦不憂」。

「隨緣行」就是遇到什麼勝報榮譽的事,要知道只是因緣,是因為過去種了好的因,今天才得到了好報,因緣盡了就沒有了,人什麼好歡喜的呢?這樣想就能「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無所求行」就是「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因為了達萬有都是空性,所以能捨棄諸有,息想無求,這樣就能「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稱法行」就是把性淨之理,目之為法,知道自性清淨,不受染著、沒有分別,信解這個道理去做就是稱法行。當我們了達自性清淨,那麼修行六度而無所行,則能自行,又能利他,莊嚴菩提的道路。這樣就能「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達摩的「四行觀」一向被看成中國習禪解脫的要義,但如果我們把它落實到生活,他講的不就是使我們「事事如意」的方法嗎?事事如意的本質並不在永遠有順境,而是在意念上保有清明來加以轉動,這正是「境由心造」。

與其追求外境的如意,不如開啟智慧的光明來得有用了。

如意正如它的造型,是紅線下系的兩朵白雲,我們抓住紅線,白雲就能任我們轉動,不至於失散隱沒於天空。「意」是雲,「如」是紅線。

「有智慧的人才能事事如意」正是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