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法師:我是如何下決心做和尚的

在做了多年居士以後,於1999年我正式剃度出家。出家源於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我師父接手了一個寺院,沒有人管理,那時我還是個在家居士,就經常去幫忙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被慢慢感化出家了。另一方面,在寺院做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寺院的清淨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出家修行亦契合我的心願。這兩點是促使我出家的根本原因。

說起當時出家的心態,可以說決定要出家時內心無比的掙扎,下定了很大的決心。下定決心時是痛苦的,那種痛苦的感覺用一個詞來形容比較貼切:壯士斷腕!

所以出家是一個痛苦徘徊的過程。可能大多數出家眾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假如沒有這種經歷,大概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沒有真正了解出家的意義;另一種是:沒有發起真正的出離心。 若說對世間一點留戀沒有,那是假的!否則,就失去了出家的意義。若真對世俗毫無牽掛的人,即使不出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行者。

出家後,在經歷了很多事情的打磨後。從最初的衝動慢慢變的平和,從青澀趨於成熟;現在回想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在最初發心出家的當下,是需要一種熱情還有勇氣。這種熱情要非常的高昂,才會產生巨大的動力,若沒有熱情也就沒有了動力。

但是這個動力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會盲目。盲目是很可怕的。舉個例子來講,比如我們經常聽聞的一些恐怖分子自殺式襲擊行為,它均帶有極高的熱情和自我犧牲精神。在他們看來,以犧牲掉自己的生命來維護他們所謂的「正義」,這種熱情是對的,這種犧牲是值得的。但是,這種行為恰恰是完全錯誤的!也是很可悲的!

所以在選擇出家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極高的宗教熱情。但是這種熱情稍微產生一點點偏差就會後患無窮,甚至害人害己。究其原因是因為這種情感本身帶有極強的力量,一旦產生偏差時,就演變成了極度的偏執。

在對佛法的追求與實踐中,內心會時常產生落差。令我不知所措,繼而灰心、無望,甚至是絕望。對於當時的我來講,是被一種無形的痛苦籠罩。但當走出來後回頭望望,它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因為運用了佛法的智慧來處理當時的心態,方式是恰當和正確的。所以說看似痛苦的經歷卻轉化成了財富,正好驗證了佛法所宣講的「轉煩惱即為菩提」。

假如沒有彼時的痛苦也就不會有當下的坦然和內心的平靜。但倘若沒有正確的處理,有可能就會在內心甚至性格上產生扭曲。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偏激、執著的情緒若不能很好的轉化,它就會以一種負能量的形式留存於心裡,根深蒂固。影響和左右著人的一生,成為可怕的「夢魘」!反之,即變成人生的財富而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