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人們思源追遠、緬懷感念的祭禮,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指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論語。學而》篇中,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地祭祀遠代祖先,就能使民心歸向淳厚。所以自古民間就有清明掃墓的習俗,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其意義在於通過掃墓這個形式,讓我們不忘祖先的恩德,飲水思源,感念祖先的庇佑,進而傳承優秀的孝道文化。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因此有很多人會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又很快,人們的生活也比較忙碌,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傳統的節日也了解的越來越少了。民間的掃墓大抵都是燒些紙錢、元寶一類的,或者供幾束鮮花。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感恩。
但是,清明節氣,萬物生髮,燒紙或元寶等從環保和安全的角度來看存在很多隱患。加之今年情況特殊,受疫情的影響,人們的出行增加了很多的不便,有些甚至不能去給祖先掃墓。但是生而為人,不能忘本,在當前特殊時期,普通民眾也可以居家而行,供上香花水果飯食,達成心願。或聯繫正法道場為祖先或亡者做功德或超度佛事。
而作為信眾,通過清明這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為人子女的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盡孝道呢?
我們首先要知恩,才會懂得報恩。在佛經中有很多關於孝道的開示,如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給我們講了淨業三福,其第一福即是孝養父母。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在其著作《觀經四帖疏》中是這樣解釋的:言「孝養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緣而生。……要須父母緣聚,方有受身之處。既欲受身,以自業識為內因,以父母經血為外緣,因緣和合,故有此身。以斯義故,父母恩重。」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中也曾講到: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
由此可見,我們今天能夠獲得人身、得聞佛法,與父母的撫育之恩是分不開的。對父母的恩德了解愈多,我們的孝心孝行才能愈圓滿。
對於還在世的雙親,我們的孝可以分為三層:孝父母之身,令父母衣食無憂;孝父母之心,令父母心情愉悅;孝父母之志,令父母出離輪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還得到了舜的傳位。但是即使是大禹這樣的聖人,在他的父親鯀去世化為黃能(三足鱉)入於羽淵後,依然沒有辦法救拔。更何況我們這樣的悠悠凡夫呢?所以,養父母之志令父母出離輪迴,才是真正的大孝。而出離輪迴,
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令他們修習淨土法門,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法來勸化父母生信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父母長揖三界,不受後有,永出輪迴,我們的孝心才能稱得上極至。
那麼對於已經過世的親人,我們又該如何盡孝呢?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其著作《佛教以孝為本論》中告訴我們,對於已經過世的親人,可以將自己誦經、念佛等修持之功德,常常至誠為其迴向:祈願他們能夠乘此功德,永出五濁,長辭六趣。更進一步則是願他們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未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共成覺道。如果能夠如此,就是不與世共的大孝。
時下全球疫情形勢嚴峻,我們在深感痛心的同時,更覺國土危脆,人命無常。作為一名淨業行人,在清明時節,我們更加應該想到無常之迅速,死生之事大。省庵大師在《勸修淨土詩》中是這樣諄諄教誨的:
三月清明瞥眼過,傷心無那是愁何。
滿城風雨歌聲少,十里山墳哭響多。
早趁在生修淨業,莫教臨死怨閻羅。
故鄉春色還長在,想見芙蓉出綠波。
在這樣一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來恭念「南無阿彌陀佛」,首先,至誠迴向給所有眾生: 祈願已故者往生西方,在世者生信發願,同登極樂!其次,也至誠迴向: 祈願疫情早日消除,國泰民安!同時也請我們時刻謹記: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故當精進念佛,速求出離。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