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第一殊勝方便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雲「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豈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裡去念,要在佛堂裡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①。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
古詩云:「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絕②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水登山③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腐棟將頹豈易蹲。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裡獨棲神④。」
「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⑥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念到二三十年,自然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果能於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⑦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餘有勸修詩句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說念佛是閑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豈不聞白樂天居士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捨念佛而煉丹藥。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乃焚仙經,同修淨土。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閑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帶業往生。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托畢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
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以此驗知,業系難逃。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
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
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徑登不退。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
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慾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餘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
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才華雋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因與佛印禪師為方外交,禪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間禪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鐺,盛滿鐺水,囑置爐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其妾不解何意,禪師則宴坐安然。茶鐺煎久,其水既幹,爆的一聲破壞了。禪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寢。」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禪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
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致喪生,如爐上之鐺,水幹必裂。但欲習非禪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禪。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墜二乘地;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