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教導我們: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掌握生死,就是避免我們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如果由於你對人生的認識不清楚,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你的恐懼和無知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經常講,在這個世間,當一個人快走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剎那,大多數人是痛苦地離開。當然,也有人平靜地離開。
平靜地離開有兩種,一種是在無知的狀態下平靜地離開,另一種是在有知的狀態下平靜地離開。在有知的狀態下平靜地離開,那就是佛教講的:有修行的人預知時至。在無知的狀態下平靜地離開,這種人有,但很少。通常是心血管堵啦,生命一下子就沒了,沒什麼痛苦。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是在痛苦的掙扎中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所以死人的面相大部分是很嚇人的,要麼眼睛合不攏、要麼是嘴巴合不攏。為什麼死不瞑目呢?該吃的沒吃、該穿的沒穿、該玩的沒玩、還有人欠我的錢沒還,怎麼能瞑目呢?為什麼嘴合不上呢?氣還沒出夠啊!從那些千姿百態的死相,你可以看出:在生命趨向結束時,很多人是在痛苦中掙扎。
那麼我們佛教徒講,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自如掌握自己的生命,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清楚了知人生的運作過程。
我一直有個觀點,我們生命終點的結果好與壞、快樂與痛苦,是靠你前面這幾十年所有的積累。你臨終一剎那的狀態是痛苦的掙扎、還是快樂的微笑,都靠你活著時所作的努力來決定!
所以我常常講人生就兩件事:如何生得快樂和如何死得自在!死得自在的前提是生得也要快樂!所以佛法更重生,更重視這個生命的過程。
我有段時間一直很推崇重慶的竹俠祖師。他到晚年的時候寫過一首感懷的詩,詩中寫道:「日落西山憶故鄉」。「日落西山」快結束了,「憶故鄉」我到哪裡去?這個故鄉不是你的老家,不是你的梁家巷9棟33號,真正的家在哪兒?「日落西山憶故鄉,急需檢點辦資糧」,你活著的時候你就要預備資糧。就像你要買房子一樣,不管你是用存款或搞按揭,你要有資糧啊!
「等閑收拾好行李」,平常你就把這些都收拾好了。「莫到臨時手腳忙」,你不要到真正死的那一剎那手忙腳亂。而這個老人我覺得他是真的辦到了,他往生的時候我親身見證了的。這個老人一生都沒有發過火,他的修養真是達到心如止水般的境界,一般人不太了解他。他不太拘泥細節、不太拘泥一些行為,但是內心的修養很高。
他平常的態度是什麼呢?任何人找他說什麼事:「哎呀不得了了,法師你看這事怎麼辦呢?」他絕對不會跟著你說:哎呀怎麼辦,而是會馬上給你講:「沒事啊,你拿個棍子去撐一下就好了,撐得住你就撐一會,撐不住了再說」。你說:「哎呀,棍子都撐不住啦。」他會接著說:「沒事,還有那麼多高山呢」。
他就是這樣一個有如此定境的人,任何時候去找他說任何事,心境都能平靜得像一潭水。在他往生之前,可能身體有點不舒服,他們送他去了醫院。他那時已是90多歲的高齡了。到最後那一天,看見他好像有點好轉,但是他突然提出來要回寺院。他們都不同意他回去,他就在床上拍:「必須回去!」
完了大家就看看他說:「好,送您回去吧。」用車去送他,我們也陪著一起送。他路上就問:「走到哪兒啦?」他們就給他報告,最後一次問走到哪兒啦,他們就說走到羅漢寺山門口了,這是他最後一次說話。送回他住的房間,五分鐘後他就走了。所以我說他實現了他自己寫的詩:「等閑收拾好行李,莫到臨時手腳忙」。
諸位,你平常沒事時、看到別人死時,你想想:我死的時候會是什麼狀態?我跟你講,我有時候就模擬演習。我躺在床上時就想:我死時腳是怎麼放的,這手是怎麼放的,我的臉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個我不知道。
手和腳是什麼樣子你可以用眼睛去看,可是臉是什麼樣子就看不見了,因為你死了眼睛是閉上的。所以我就抓個鏡子放在旁邊,拿鏡子一照,眼睛還是睜開的,還不是死,所以你要摸你眼睛。
你試著想想看,當你死的時候會是什麼狀態?我的意思是:人早晚得走到這一步,我們何不勇敢的面對、沉著的應對?!怎麼樣才能沉著應對呢?那就是老法師講的:「急需檢點辦資糧」、「等閑收拾好行李」。你別看那兩句詩不像陽春白雪,都是平常的資糧、行李哦,但是意義深遠。
所以他老人家走了以後,我去了就寫了一首悼念的詩:「門庭有托赴蓮邦」,在他們那一代人,能夠在生前教出來的人並不多,而他在生前就完成了整個新老交替。「門庭有托赴蓮邦,手腳不忙返故鄉」 ,這二句其實是講他自己的。
「常念法乳失依止」,我受戒的時候,他給我做的羯磨和尚。「空林月祭嘉陵江」,空林是文殊院的別號嘛,羅漢寺就在江邊上三江匯合處。
要想在生命最後一剎那真正做到自主,你現在就要努力,活著的時候不能夠空過。要幹好該幹的事!弄清楚該清楚的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我提出了人生四大要務。「要務」的意思是:在活著的時候我們必須搞明白!如果你沒搞明白,你就是一個糊塗蟲!
那麼這四大要務的對像是什麼呢?第一、人生的航向;第二、道德的坐標;第三、良心的保證;第四、生命的歸宿。明確了四大要務,你整個人生才不至於空洞,你整個人生才不顯得空虛,而會很充實、很踏實。基於這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