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染法,有貪瞋癡為所治;出世淨法,有戒定慧為能治。則真俗互顯,能所對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說一心之旨,能祛萬法乎?
答:古德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則萬法出生,皆依無住一心為體。離心之外,無別有法。如群波依水,離水無波。萬像依空,離空無像。
《大莊嚴論》偈云:「遠離於法界,無別有貪法。是故諸佛說,貪出貪餘爾。」「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於貪,瞋癡亦爾。由離法界,別法無體故。是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
又頌云:「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脫。故說貪出貪,瞋癡出亦爾。」
釋曰:離貪之外,無別有法。以貪法界故,則一切法趣貪,是趣不過,何者?若於貪趣正思,了貪無自性,則於貪得解脫;若於貪起邪想,迷貪生執著,則於貪被繫縛。繫縛解脫,遂成真俗二門。於真俗二門,則收盡染淨諸法。
貪一法既爾,餘瞋癡等八萬四千煩惱塵勞門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諸經旨趣之門,亦可全證宗鏡大意矣。若迷方便,貪諸義門,則疑焰水以漂人,望干城而投足。憑虛自失,得實何憂。
此一心之旨,萬德攸歸。若善若惡,皆能回轉。若逆若順,悉使善成。所以十玄門中,有唯心回轉善成門。
古釋云:「所言唯心回轉者,前諸義門等,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回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也。若順轉,即名涅槃。
經云: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經云:三界虛妄,皆一心作。生死涅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及與不淨也。故《涅槃經》云:佛性非淨,亦非不淨。淨與不淨皆唯心故,離心更無別法也。《楞伽經》偈云:唯心無境界,無塵虛妄見。」
故知逆順唯由人轉,苦樂自逐緣分。一念無住真心,塵劫未曾改變。但隨智分別,所見不同。
《涅槃疏》云:「若言心性本淨,為惑所覆,猶屬教道,且順權說。若云本心清淨,眾生聞者,起於邪見,謂心即是,不肯修道。為令眾生斷除貪等,方見佛性,故云終不定說等。若依實理,心性本來未淨,猶如無始唯冰無水,雖全是冰,則不得雲冰不是水。眾生心性,亦復如是。雖本是無明,則不得雲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圓人唯觀無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權人,卻覆方見。」
《金剛三昧經》云:「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云何三乘其智有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為江水;在淮中,名為淮水;在河中,名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是以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滅靈空,寄森羅而顯相。如《華嚴經》頌云:「譬如一心力,能生種種心。如是一佛身,普現一切佛。」
《華手經》偈云:「若欲以一念,遍知一切心。是心無形色,如幻不堅固。」
《賢劫定意經》云:「見於證明,三界如幻。一切本元,無所違失。是曰一心。」又云:「以是名號,為無所有。有所睹見,見一切本,是曰一心。」
如經偈云:「廣博諸世界,無量無有邊。知種種是一,知一是種種。」何者?一是萬法之一,以心為自性故。所以古頌云:「萬法由心生,心清萬法清。五通無障礙,心王如眼睛。」
《月燈三昧經》云:「爾時世尊,知月光童子心所默念,而作偈問,告月光童子言:‘若菩薩與一法相應,皆悉能獲最勝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謂一法?童子!若菩薩於一切法體性,如實了知。’
乃至偈言:‘諸法但說一,所謂法無相。是智者所說,如實而了知。若說如是法,菩薩了知者。彼得無礙辯,說億修多羅。導師所加護,顯示於實際。不分別假名,曾無有所說。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雖有種種說,而不起於慢。其心能了知,一切法無名。隨順學諸名,而演說真實。’」
釋曰:若如實了知一切法體性即自心體性,觀一切法悉皆無名無相,以假名相,說演其真實,令歸無相之真原、無名之實際,則入修多羅教海,辯說無窮。
又如經云:「童子!其心無性,又無形色,不可睹見。童子!如是心體性,即是佛功德體性。如是佛功德體性,即是一切諸法體性。以是義故,童子!若菩薩說一切法體性一義,如實知者,名為菩薩寂滅於心善解三界出離善根,如實了知、如實知見、能如實說、無有異說,乃至善解離文字法、善解分別字智、善解離語言法等。」
又《楞伽經》偈云:「不生現於生,不退常現退。同時如水月,萬億國土現。一身及無量,燃火及霔雨。心心體不異,故說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無心而生。種種色形相,所見唯是心。」
又偈云:「心中無斷常,身資生住處。唯心愚無智,無物而見有。」又偈云:「佛子見世間,唯心無諸法。種類非身作,得力自在成。」
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成即成,非他所礙。如持地菩薩云:「我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乃至遇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何以故?由心不平,其地即不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見丘陵坑坎,是知提綱撮要,莫越觀心。見道不隔剎那,取證猶如反掌。
陳文帝《法華懺文》云:「理無二極,趣必同歸。但因業因心,稟萬類之識;隨見隨著,異群生之相。」
梁武帝《金剛懺》云:「得之於心,然後為法。是以無言童子,妙得不言之妙;不說菩薩,深見無說之深。」
所云「理無二極,趣必同歸」者,則一法標宗,異途泯跡。「不言之妙,無說之深」者,若不親證自心,曷乃洞其深妙?則言思道斷,冥合斯宗矣。唐德宗皇帝云:「夫萬有之法,本緣於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故以心觀心,心外無法。心性常住,道其遠乎?
如先德云:「夫修道之體,自識常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不從外來,於三界中所有至親,莫過於心。
《宗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