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安徽含山縣褒禪山的千古名剎褒禪寺,雲霧繚繞,廟宇如林,巍峨壯觀;寺內飛簷流角,明柱斗拱,古色古香。住持紹雲法師今年八十有二,仍精神矍鑠,不辭辛苦,講學弘法於四海,無畏佈施於黎民,德厚流光,聞名遐邇。經友人引薦,我們慕名前往。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12年,高僧慧褒禪師結廬於此,潛修20餘年,圓寂後獲五色舍利若干粒,因與唐玄宗之師慧忠國師為昆季,隨聲名遠揚,其弟子改華山為褒禪山,並興建寺宇,謂慧空禪院。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雲遊至此,寫下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
我們沿高速從南京一路馳騁直奔含山縣城北。此時,天高雲淡,群山逶迤,滿眼蔥綠。車行至鄉村公路,人煙罕至,偶爾能聽見遠處耕牛的「哞哞」叫聲,唯有田間地頭的莊稼隨風起伏,充滿著生長的喧囂和豐收的喜悅。
「褒禪山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陡峭入雲、造型雄奇,錯落有致的寺院。夏日的驕陽照射在大片的赭黃琉璃瓦上,給她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輝。我們卻無心欣賞這良辰美景。因為四週沒有一絲風,陣陣熱浪好像凝固了一樣,把我們烘烤得汗流浹背,衣衫都透濕了,喘不過氣來。剛邁進寺院大門,天空突然下起瓢潑大雨,涼爽的雨絲灑落在地面,飄落在我們身上,頓時暑熱全無,一種暢快淋漓的舒適感瀰漫全身。老天有情,天降甘霖。我不知這是不是冥冥之中與褒禪寺的緣分。
我們屏聲斂息地穿過一座座殿堂和禪房,只見一位身穿灰色袈裟的耄耋老人盤膝而坐。他面容清朗,慈眉善目,專注虔誠,隱忍自律,像高山一樣博大,像大海一樣深邃。我被面前這位老人的優雅氣質所吸引,生怕驚憂了他,不禁頓足不前,久久地凝視,倏忽間,心中產生一種心通者不以山海為遠的默契。這位老人,就是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衣缽傳人、安徽含山褒禪寺方丈——紹雲法師。
「宣宏鷲嶺拈花旨,德證靈虛性相融。紹傳覺皇真實義,雲居妙化澤慈雲。」紹雲法師,原名黃德泉,安徽省含山縣張公鄉人,1938年9月出生。七歲入私塾念書,12歲入縣城讀初中。
可以說黃德泉遇見佛法,既是緣亦是情。為何言緣?初中畢業時,他與同學去城郊的准提庵拜佛,發現上海佛學研究院編印的《覺有情》月刊中,有一篇介紹江西永修縣雲居山虛雲老和尚,為解救黎民於水火禪定數日,讓六月突降大雪使瘟疫消失和誓死護法、為法獻軀的壯舉。文中還歡迎有文化的青年,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來雲居山學習佛法。於是,他給虛老寫信表明心跡,很快就收到虛老回信,還寄來一張皈依證,那年他才15歲。
1955年,虛雲老和尚來信說廣東南華寺翌年要傳戒,問黃德泉想不想出家。接到信後,他怦然心動。19歲那年,高中畢業的黃德泉便與同鄉餘居士輾轉千里,從安徽徒步來到江西九江雲居山真如寺求佛出家。
也許是情。來到真如寺拜見虛雲老和尚後,餘居士侷促不安,唯有他感到親切自然,還能聽懂虛老濃重的湖南口音。虛老問:「你們為什麼出家?」餘居士(海音師)回答:「我是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三都成家了,我沒有後顧之憂,就來出家了。」虛老說:「你還不錯,能給父母留下後代。」虛老又問黃德泉,他竟脫口而出:「我是為成佛而來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博得虛雲老和尚的歡心。不久,虛雲老和尚親自為他剃度,並賜法名宣德,字紹雲。(同時來的餘居士,則被虛老介紹的知客師為其剃度,賜法名海音)。
同年秋天,紹雲奉師命前往廣東曲江南華禪寺受具足戒,圓具後迴雲居山隨侍恩師虛雲老和尚。一個叫正智師的僧人找到虛老抱怨說:「我來這裡幾年了,您老不收我為徒弟。這個師父才來幾天,就剃度了。」虛老笑著說:「我上輩子欠他的。」當時老和尚已是117歲高齡,幾十年沒收過徒弟,對這位年僅19歲的小徒弟,老和尚只是簡單叮囑一句:「要好好聽話,好好髮道心。」
紹雲法師天資聰慧,誦讀經典過目不忘,學修大乘佛經精進勇猛。22歲就被虛雲老和尚收為親傳弟子,盡得老和尚衣缽,成為中國禪宗溈仰宗第九世傳人。紹雲法師在虛雲老和尚身邊隨侍3年,直到虛老於1959年120歲圓寂後才離開。這段佛緣也催生了紹雲法師為求佛之真諦的矢志不渝。他在求佛長路上歷盡坎坷,文革時被迫還俗返鄉。面臨突如其來的變故,紹雲法師內心淒苦,卻無處可訴。
憑著在雲居山修行期間,虛雲老和尚教他用草藥治病的基礎,紹雲法師自學中醫,將佛法與中醫相結合治病救人,成為十里八鄉的名醫。改革開放後,他參加全國統考,成為大學生,並以地區第二名的佳績考取了中醫師。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裡,他時常想起《金剛經》中「一切法都是佛法」,始終堅信「守的雲開見月明」,期盼有朝一日能重返寺院,再續求經成佛、普度眾生的情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緣際會,受當時雲居山真如寺一誠長老的邀請,紹雲法師重返真如寺初任禪堂班首。後升為首座,紹雲法師領眾熏修,日夜兼程,編修了《雲居儀規》、《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等書籍。中國三大樣板叢林之一的雲居山,記錄和見證著紹雲法師的艱苦努力與付出。
2001年,已步入花甲之年的紹雲法師,又受安徽含山縣政府邀請,重歸故里修建褒禪寺。為重修寺院,他不顧年老體弱,親自籌款化緣,請人設計圖紙,還自己當監工。在廣大善信護持的努力下,歷時五載,終於重建了寺廟包括五進院落、百餘間僧舍的褒禪寺,還將慧褒禪師的舍利,供奉在高47.6米的九層慧褒禪師靈塔中。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半個多世紀以來,紹雲法師侍奉佛法,不敢有一日懈怠。他在厄難中精修淨業,在磨難中道念益堅,弘揚佛法,利被群庶,慈悲為懷,廣結善緣,德重博學之名不徑而走,先後到過印度、緬甸、泰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地交流,弘法講學。從2001年至2017年,恢復重建道場7座,籌措善資四億九千萬元,出版了《雲居儀規》《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多餘的話》《紹雲法師開示錄》等書籍。2013年,他設立了《褒禪寺助學基金》,幫助許多貧困學子求學。國內有的寺廟佛心不純,銅臭味濃,但紹雲法師住持的褒禪寺,則堅守初心,不受誘惑,把寺廟管理得次序井然,有條不紊。節日期間,他帶領弟子到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捐錢捐物,送醫送藥。還堅持給群眾義診,資助有困難的鄉親,讓法雨普度眾生,甘露滋潤人心。
「禪是當下一念,這一念,不起二念,沒有中間,沒有善惡,沒有增減,就是禪」,這是紹雲法師對禪的理解。佛緣生佛情。紹雲法師一生的情緣,讓人感嘆佛之慈悲與無畏。
我不知與紹雲法師是否也有這樣一份情緣,感覺與他的相識像是奔赴一場神交已久的約會。臨別前,他送我一幅墨寶:「結緣乃是親人,放下便是重生」,讓我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褒禪寺內,古木參天,清幽寂靜;菩提樹下,晨鐘暮鼓、青燈黃卷;一代高僧、踽踽獨行,步履從容;他心靜如蓮,只為無我,只為虔誠,只為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