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根據所觀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的修行:
第一個叫作自力的法門。這個自力法門,它的所觀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當下的現前一念心性。在觀心的時候,我們的心跟各種的人事因緣接觸,我們先不管誰對誰錯,總而言之,我們就是迴光返照當下的一念明瞭分別的心性。那麼要怎麼觀照呢?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王三昧。首楞嚴王三昧講到觀心,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我們跟人事接觸的時候,首先我們要達妄本空,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消滅心中的妄想;第二個,用我空法空的真如來發明我們的清淨本性。所以在整個自力的修學當中,在觀心的時候基本是有所消滅、有所發明,消滅的是我們心中的妄想,發明的是我們內心清淨的本性。因為整個修學的過程都是向內觀照、莫向外求,所以我們叫作自力的法門。
第二種叫作他力的法門。這個「他」指的是佛菩薩的加持力。當然,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善導大師所強調的三業專修的法門。既然整個斷惡修善是仰仗他力,所以所觀境就不是一念心性了,他的所觀境就是本尊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說,在淨土當中,你要所謂的三業專修:身業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稱念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整個身口意的修學,都是以本尊的功德來作所緣境的。所以,他整個修行可以說是祈求,向外去祈求佛菩薩的救拔。這個我們叫他力法門。
第三種叫作自他不二的法門。他的修行當中,一方面具足了前面的觀照現前一念心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來調伏內心種種的遮障;一方面他能夠從空出假,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祈求佛力的加被。他這個修行,在整個自他不二當中,是有理觀跟事修的。所以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整個自他不二的修學,他內心的相貌叫作「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當我們觀心的時候,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但是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那是彌陀的功德歷歷現前。這個就是我們本經所說的,也就是蕅益大師以及在宋朝永明延壽大師以後,諸位祖師所強調的禪淨雙修、自他不二的法門。整個修學內涵,我們前面正宗分都講得很清楚了,我們講到三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那是一種自我的迴光返照;名號功德力,是向外的祈求皈依。所以在這個三力的修學當中,有自力跟他力雙方的加持。
這個普勸是普遍地勸勉我們要修學信願持名。前面正宗分的信願持名是偏重在整個修學的內涵,這個地方是偏重在讚歎信願行三資糧所成就的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它的功德。普勸當中有三段:勸信、勸願、勸行。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前面講很清楚了,就是一個因跟果,無上因成就無上果。淨土的因,在本經來說是信願持名為因,往生不退為果。那麼為什麼淨土的因果是特別的殊勝呢?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的殊勝,在於它能夠「攝佛功德,成己功德」。也就是說,我們透過憶念彌陀的名號,能夠攝受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而轉變成我自己的功德,攝佛功德,成己功德。
印光大師把這個道理就講得更詳細了。他說這個念佛的因果是怎麼回事啊?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身為一個眾生,我們哪有什麼功德?我們心中都是妄想。但是我們這個妄想的心跟名號一接觸的時候,欸,投大覺海,這個名號能夠引導我們趨向彌陀廣大的本願功德海去。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可以這樣講,因小果大。因地只是一個名號的憶念,但是這個果地功德是廣大的依正莊嚴,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