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是無我的呢

我們再往下看,觀法無我。前面在自我概念當中指的是能主宰的自我,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所主宰的法。這個我一定有一個我所,一種緣起的法,我們把它念一遍: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前面的自我意識,是一個能主宰的我,這裡的法是指他所主宰的這一切緣起的這些軌則的法。為什麼法是無我呢?

我們首先看這個法是怎麼來的: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就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如來藏性是週遍法界,是清淨本然,是離一切相的。

在這圓滿的心性當中,為什麼我們會形成每一個人不同的性格傾向呢?這個法就是性格傾向,你看有些人一出生,他內心就有一種佈施的法在他心中活動。你看有些小孩子,他就會把他的東西跟人家分享;有些小孩子他有慳貪的法,看見東西會佔為己有;那麼這種自我意識它所形成,旁邊周圍那種所主控的法是怎麼來的呢?是循業隨心法法全。

是循著第一個,他的業力,他過去生他的行為;第二個,他的心態,他過去所遭受的教育,由於過去的行為,跟他的思想教育的結合,就造成他今生心中所殘留的法。他的性格傾向,他可能會受持一些善良的法,也可能會帶動一些邪惡的法,就是在自我意識當中的旁邊,他可能會有一些眷屬,有善的法,惡的法,其實是由於業力跟他的教育所構成。

這個是說明我們本來是心中沒有各種的性格傾向的,接著看怎麼對治呢?和合因緣舛,戲論須排遣。我們內心當中的自我概念,會攝持法。

這個法在《楞嚴經》上說,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的明瞭的心,跟你的性格思考模式,它沒有真正和合,但是它也不是完全分開,就像鏡子跟影像一樣,它非和合,非不和合,我自己對這個非和合,有一點體驗:

我有一次到一個地方去講經,午餐以後我習慣會稍微休息一下。因為下午要上課,我在休息的時候,它那個隔壁間剛好在裝潢,所以有一種干擾的聲音,我試著念佛但是沒有效果,後來我在想《楞嚴經》說,其實我們一念心,跟聲音沒有真正的和合。

諸位,你看這個鏡子跟影像,它們真的和合嗎?如果真的和合,它就不能分開了。如果說真的和合的話,你把影像拿開,它就不能恢復原來清淨了。但是你說它完全沒有和合,它又依稀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我在思考,我們一念明瞭的心本來清淨,跟聲音是非和合,非不和合。

所以我們可以站在不和合的角度來對治它,就是我可以不接受。其實業力顯現一切的法,我們是有選擇權,如果心跟法是完全和合,那你就非受不可;其實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就是阿羅漢為什麼能夠於一切法不受,因為他能夠證得非和合,菩薩是在不和合當中又從空出假,又能夠跟眾生隨順因緣,能夠打成一片,又能夠和合,那是自在。但是我們剛開始,偏重在非和合這一塊,其實你心中所認為的法,你是可以把它放下,因為它沒有真正跟你連在一起,也就是說你心中的觀念,是可以重新來過,是可以歸零的,因為它沒有真正和合,是這個意思。

那麼因緣,這個因緣是指小乘的因緣,小乘的因緣是緣生緣滅,但是它沒有講到這個常住的這個心性,所以它只有隨緣的生滅。那麼這種和合,真實的和合,凡夫是認為和合,所以說這是我的個性,我沒辦法改,我從小就這樣子,其實這個是可以改的,因為你那個是非和合。所以凡夫的和合相,跟二乘的因緣相,從大乘的角度來說,是戲論,都不圓滿。

外道枉糾纏,盲無慧眼。那麼外道對於這個心跟法之間的關係,和合、不和合、因緣、自然,通通是一種錯誤的理解。應該怎麼說呢?應該說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在一切法當中雖然有它的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他是可以把它重新撥開來,恢復他的真空的心性,在真空的心性當中沒有一個自我,也沒有一個所主宰的法。

所以結論,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這一切的緣起法,都是緣生緣滅的,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觀察,它是本來是沒有的。

這個觀法無我,牽涉到你一個人是不是能夠很快的改變你的個性。其實這個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表面上它是對治比較微細的,好像表面上不影響往生,因為往生,其實你愛取調伏就夠了,但是如果你能夠知道,你的心是沒有一個自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法的時候,你在調伏煩惱時會有幫助,因為你沒有自我設限。

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什麼叫自我設限?

有一個馬戲團發生了火災,這管理員就緊張了,這個火已經沒辦法撲滅,趕緊把這個獅子、老虎,這些動物的這個籠子打開,把這鐵煉也打開,讓它們自己跑出來。後來發覺,燒死了不少動物,而且這些燒死的動物,都是在馬戲團待過三年以上的,那些剛抓過來的動物都跑掉了。

為什麼呢?因為它已經產生了自我設限。一個野生動物它剛開始來的時候,它是會抗拒這個因緣,但是它抗拒久了,它走一段時間碰到鐵欄,走一段時間被綁住,它會產生自我暗示,它會告訴我自己,我走不出去了;時間久了以後,它那種自我意識形成一個法,就是走不出去這個法,這個法,把它給限制住了,你這個時候即使把鐵煉打開,它也走不出去了,它認為它走不出去了,這就是自我設限。

當然這個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一塊,我們到了大乘的空觀,是可以取代這一塊的觀察,直接觀察,利根人不要說什麼無常無我,直接正念真如,直接觀察到你一念心性的本體,本來清淨,就沒有我,沒有我所。

所以無常無我這一塊,大乘的空觀可以取代,但是大乘空觀它的定位是安住力,我們會講到。安住跟引導是大乘的智慧,小乘的智慧,給我們臨終的最大的養分,是來自於調伏力,調伏愛取,這個大乘就沒講到這一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