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有三個次第

修行有三個次第。我們看經文。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那麼在因地當中要怎麼辦呢?第一件事情,轉物。你應該在心中產生一個微密的智慧觀照。你不是做功課要觀照,你起心動念都要經常觀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慢慢地捨妄歸真,那麼你就慢慢地能夠恢復到我們的如來的本性,恢復到我們原來的本性。所以第一個就是「轉物」。

這個轉物,就是說用理智來轉情感,而不是轉那個物質,是轉心中的妄想。因為我們的妄想——你看佛陀喜歡把妄想稱作物質,我們妄想是因為被物化了,你受了物質的影響,受六塵的影響。但是,我們現在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過去物化的這個妄想轉過來。這個地方是講因地的觀照。

這以下兩段,是最後的果地功德。

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前面是破妄,這個是顯真,顯這個真的體性。所以,我們就能夠成就,這個身心世界就能夠圓滿光明,安住在一個寂靜不動的道場。這個道場就是常寂光淨土。所以佛陀在經典上說,我觀一切的十方的國土無有寸土可得——禪宗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就是常寂光的道場。所以我們得到一個體性廣大的自在,顯真。

那麼顯真以後,它有什麼作用呢?看它的妙用。

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當我們真性恢復以後,我們就能夠達到事事無礙的法界。什麼叫事事無礙?你看,在一個那麼小的東西中(最小的東西就是一個毫端,一個眉毛的尖端的地方),能夠含受一個這麼廣大的十方國土,「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為我們能夠產生微密的觀照,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功能才能夠慢慢地擴大。

這裡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一念心迷己為物,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出發好了。我們的心被物化以後會產生執著,執著的結果,我們會怎麼樣?會產生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追求越多越好。你看我們的生命體,我們喜歡得到,不喜歡失掉。但是當我們的心越貪越多的時候,我們的功能就慢慢地喪失掉。

其實,我們的觀念如果不能改變,我們很難解脫的。我們喜歡得。你看,財物越多越好,東西越多越好,結果我們反而失去更多。你看聖人修學是捨。他越捨,越放下,他擁有越多功德,功能越多,「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從前面的譬喻你可以知道。你看,一個虛空放一個器具,虛空就產生了區隔;你把這個器具捨掉,就變成一個虛空了。

懺公師父對修行提出一個概念,他說,我們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的入道法門。這個入道法門是什麼?就是學吃虧。我們喜歡佔便宜,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勞力越少,收穫越大。結果,這種思考模式使自己的我法二執更加的堅固、更加的物化。其實我們應該學吃虧的。學吃虧以後,你才能夠轉變那種已經物化的東西,把它全部都慢慢地消化掉,恢復你的清淨本性。但這個不容易做到。不過在概念上你先承認這個觀念是對的,這個是趨向解脫的。

我看廣欽老和尚的開示。他說有一個居士去承天寺掛單,想要出家。這個居士很用功,做什麼事都很認真。有一天他跟大眾去出坡,回來以後大家把工具一丟就去吃飯,他也想要去吃飯。執事法師說:「誒,你先不要吃,把這工具拿去洗一洗,放到庫房再去吃飯。」他覺得他吃虧了:大家一起做事,回來以後我要去洗!他一氣之下,就想要走了。

老和尚把他叫到寮房裡面來,對他說:「你一走下去,你整個修道的因緣全部都失掉了,變成障道。你要從這個地方去學吃虧才對,忍人所不能忍。」哦,他念頭一轉過來,很高興地去洗一洗,再去吃飯。後來那個居士自己講,從那天以後,他整個心胸變得非常開闊。就那個因緣轉過來以後,遇境逢緣,他覺得煩惱輕薄很多,不會像以前動不動就起煩惱。

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剛剛前面講過,念頭要轉是不容易,但是如果你不轉,你就跟解脫道無緣,你變成修福報。你誦經三千部,然後把它產生一個功德想,這個叫作修福報。所以,我們今天要把這個已經物化的我法二執轉變過來,要開始學吃虧。這是第一步。因為你要捨,你才能夠產生更大的作用、更大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