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薩戒的精神所在

問:請大略地重點解說在家居士菩薩戒的精神所在。

妙境法師答:其實菩薩戒精神的重點,在家、出家一樣,要發大悲心,發慈悲心,你要發慈悲心,你要不斷地學習佛法,這是第一個發慈悲心。第二個,要有願力,你要有一個願望,要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程度,你要有這樣的願力:我要提高我的程度。那就是要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的水平,不能平平常常的,人家對我有一點輕視我,我立刻心裡就憤怒了,這你不能做菩薩。不過我這樣說誰還能受菩薩戒。

但是這件事你一定要改變,當然也可以這樣,就是說你受了菩薩戒,有的時候自己心裡沒有正念,別人輕視了你一下,心裡有點不高興。但是第二念立刻就改變自己,把自己的煩惱停下來,然後把心靜下來,看一看、觀察一下,然後生出慈悲心、生出來智慧。用慈悲和智慧觀察這一切事情,而不用貪心、用瞋心來處理事情,你就可以作菩薩了,你可以受菩薩戒了。

菩薩這句話呀,我們佛教徒可能是常常這樣子說,習慣了,也不知道什麼。換一句話是大人,大小的大,這人是大人。這樣說呢,就是不受菩薩戒,一般的人都是小孩。受了菩薩戒,那是大人,不是平常人。小孩子來打你一掌,罵你,這個大人不介意。菩薩對一切眾生也是這樣子,眾生對你輕視你,他是怎麼樣?這菩薩不介意,要有這種心量。

但這件事麼麼樣,也不是生來的,是自己努力栽培的。你要努力栽培自己,你就能辦到。這個栽培,我認為你要多靜坐,多靜坐你的心裡面寧靜不衝動,不容易衝動,你這個智慧容易出來,慈悲心也容易出來。你要不靜坐,不訓練自己呀,你心裡面有浮動,容易衝動,煩惱就容易動起來,所以應該多靜坐。

重點地說,菩薩一定要多學習佛法的,學習經論,經論是佛菩薩的大智慧呀。《瑜伽師地論披尋記》的作者韓清淨,他是在家居士,他學了《瑜伽師地論》,把《披尋記》寫完了的時候,他寫個序,寫一篇序,序上說什麼?在家的這個社會上這一切的書啊,通通都是戲論,都是妄語,只有佛法是大功德、大智慧。他學了《瑜伽師地論》,最後有這個結論是這樣子。

所以你想要受菩薩戒是對的。你不要說我這樣,我沒有資格受菩薩戒,你不要退,你要做菩薩,你要做大人。做大人,但是我有時候可能做不到?能做到!你多靜坐,多靜坐。思維生死是苦,這個眾生在生死苦裡頭流轉,都是愚癡啊,沒有智慧呀。你不要和他一般見識,他是輕視你一句話,冤枉你,說你怎麼怎麼不好,不要介意這件事,不要在乎這件事。不要說我找律師,我告你,不要這樣,不在乎這件事。

所以這個受菩薩戒的精神呢,如果這樣的菩薩多了,佛法一定興盛。因為這是大人,不是平常人。發慈悲心,別人不管是對我好,我要慈悲他,對我不好,我也慈悲他。不要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愛他,不是兒子我就不愛了,菩薩不可以這樣,就是對任何人都發慈悲心。

問:有了正確菩薩戒的觀念及精神,才不會從持戒變成為執戒,執著戒律、戒條的通病。

妙境法師答:也要重視這個戒,然後才能持戒清淨。可是你要常常地讀經論,開智慧的時候,重視戒而不執著戒,就會有這種境界出來。孔夫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境界很高。我小時候我沒在城市里讀書,小時候在鄉村裡私塾裡讀書,當時不懂這些事,老學究講的也不懂。出家以後有的時候打妄想:哎呀!孔夫子有這個境界啊,「從心所欲,不逾矩,」雖我心裡歡喜,但是沒有違反規矩,不犯規矩。這是很難,這境界很高。所以說我們中國的聖人也是了不起。

這個菩薩,常常地你一定要多讀經論,你要多聞佛法啊。你要是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做這些事。多聞佛法,從經論上,從佛菩薩的智慧裡邊,你就得到了很多的智慧。你要常常靜坐來訓練自己,那這件事是不會有這個問題的。對於人,多發慈悲心,多希望他好,多願意教導他轉凡成聖。他現在不接受佛法的教導,但是慢慢地慢慢地,總是用慈悲心對待他。不要因為他一時地說一些譭謗的話就棄捨他,不棄捨一切眾生,發慈悲心,要多學習佛法,增長智慧。還是要改善自己,要提高自己。你不提高自己,這件事做不好。

問:受了菩薩戒後,是否有人請求幫忙時,我們必須應該有求必應?

妙境法師答:也不是,我們現在是凡夫菩薩。菩薩有兩種,一個凡夫菩薩,一個聖位的菩薩。凡夫菩薩,就是隨力隨份去幫助別人,超過你的能力的範圍,這事還是做不到不能勉強。做不來自己還是不能做的。但是有慈悲心,歡喜幫忙人,就是去幫忙人。若是做不到呢,你就坦白地向他說:我現在有困難。但你要是有其他的朋友,給他找別人來幫忙也可以。就是坦白,不要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