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中的「應二求」,就是指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觀音菩薩所設的這個送子方便,可以說把「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用到極致,在欲界眾生賴以生存的、最為執著的男女因緣中播下菩提種子,甚至專門為這個項目示現過一次送子觀音的經典形象。
周朝末年的時候,金陵有一個賣糧食的商人,名叫潘和。他好積德行善,只是六十歲尚無子,一天他夢見有一個頭戴著白巾的尊者給他託夢,說明日江上會漂來一尊木觀音像,你把他撈起來重塑金身供在清涼山雞鳴寺。潘和答應了之後,就說六十歲無子能否滿願,白衣尊者說此事容易,還給了他一枚棋子,意為「子」,後來潘和的夫人就懷孕了。潘和為了感謝菩薩,請著名畫家按照夢裡的樣子畫了一幅白衣尊者像,並在懷中加了一個小孩,取名「送子觀音」,每日禮拜供養。從此「送子觀音」作為最有影響力的一次示現,形象就定格於此了。
對於「應二求」的感應,觀音菩薩在此加了「禮拜」、「供養」兩個小項,以身禮拜為求,以供養為感,以得男得女為應。或有密意用在其中,六親眷屬的關係通常是「欠債成父子,冤家成夫妻」,父母與子女福報智慧要相當、對應才能投胎轉世到他家。見機令求者禮拜供養,增長福慧,就能順水推舟感來端正有相和福德智慧之男孩女孩。
確實福德與智慧同等重要,如果生在大富大貴之家卻是癡呆,那就是有福無慧;如果天賦異稟、極有才華卻家徒四壁,則是有慧無福。端正有相也同樣如此,有相而不端正,雖漂亮而輕浮也不受人尊敬;端正而無相的話,見者不生親切感,也是麻煩。所以恭敬禮拜菩薩的妙處,可以得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的給力子女。
人世間的現實事講到這裡,再從教法之理來發揮一下。眾生無明是父,貪愛為母,六根是男,六塵是女,六識是媒人,所以生出無量煩惱子孫,自然都成眷屬。若能禮拜供養持念觀音菩薩,可以智慧滅無明,福德除貪愛,令六根端正,令六塵有相,轉識成智,令行者當下生在佛國淨土之家,將二求應為悲智雙運、廣度眾生,才是真正圓滿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