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境永遠沒有所謂的對錯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鼻也不能生,香也不能生,那麼鼻跟香合起來當然更不能生,因為中間的界限是不能成立的。你不能夠說一個有情的鼻根跟一個無情的香塵創造一個鼻識。否則,這個鼻識一半是有情,一半是無情,那根本就不合道理。這個體性不能安立,所以這個中間是不能建立起來。中間既然不能建立,那麼內在的鼻根、外在的香塵也不能建立,所以說「彼諸聞性」——這個鼻識所產生的聞性,其實是一個虛妄的相狀。所以我們講,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結論是什麼?結論就是無生。

為什麼無生呢?因為它因緣生,所以它無生。那是因為你有這個業力,所以你跟這個外境碰撞的時候就創造一個假相的味道;當你把這個福報弄盡的時候,這個味道就消失了。其實,你吃東西很香,你不要以為那個東西真的很香,你不要這樣想。那是因為你有福報。一個菩薩要知道,你把吃的福報花完的時候,你吃什麼東西都不香了。你試試看,什麼東西都不香了。

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要把它參透,你才知道怎麼修行。你要是一天到晚心外求法,說,哦,這個東西真的能夠產生香氣。那你就完了。你一天到晚心外求法,你一輩子找不到你的家,你沒辦法回家的。為什麼說我們今天遇到一個外境,你透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就能夠把它轉成如來藏妙真如性?家在哪裡?每一個法都是你的家,每一個法也都不是你的家,大乘法就這麼妙。每一個法都是顛倒的,每一個法也都是成就的。你的心顛倒,什麼東西都是顛倒,你看到佛像也顛倒。有些人看佛像看到著魔,真的看佛像看到著魔:誒,佛像開始對我笑了。你就完了!佛像沒有錯,錯在你的那一念的顛倒攀緣的心。

我希望大家要早點把這個道理參透,外境永遠沒有所謂的對錯。你要是對,所有東西都對;你要是錯,所有東西變成錯。所以,看到外境有問題的時候,你要趕快知道是你內心出狀況,你起顛倒了。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其實《楞嚴經》處處在講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它是怎麼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只是一個「幻妄稱相」。但是,你也不能離開它,因為它的體性,「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你要把它參透了,你就能夠就路還家;你要參不透,你就繼續流轉,世間上就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