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保持在沒有名言的境界

古時有一禪師修行有了心得,因為禪宗修學佛法是不立文字,所以修禪的學者要請善知識印證,於是這禪師找法演文義禪師印證,他說:我經過長時的修行,心中有心得,我現在的心境是萬里晴空,一輪明月,請禪師替我印證。

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這是表示他心中的烏雲都已消失。法演禪師答說:你這個道,猶是階下漢。這是說禪師與道還有一段距離。禪師謙卑的說:請師接上階。他請法演禪師拉他一把,法演禪師答說:月落後,再來相見。若要與道相見,萬里晴空,一輪明月的境界也要消失掉。

這是說,起初在對治煩惱時,內心是依止戒定慧,有戒可持,有定可修,有智慧可觀照,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這是在修道過程中,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對治法門,應該說已走在通往道的路上,但若要與道相應,月落後,再來相見。最後是回歸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這是沒有開口處,已沒有對立相。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有對立,有能對治的戒定慧,及所對治的煩惱,但到到了道時,這時離諸對待,無有少法可得。

所以說以如幻的戒定慧,消滅如幻的煩惱,最後內心是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修行人在修道過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到了最後成佛,無有少法可得;雖無有少法可得,卻又具足一切功德。不過在剛起修時,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自己要先觀空,從假入空,先不要急著觀依他如幻。當遇到障礙,先把心帶回家,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我們最大的錯誤是相信自己的概念,猶如見到繩子,認為它是蛇,若相信它是蛇,則永遠無法解脫,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生命就變得非常複雜。

所以身在凡位,起初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若遇逆境,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把心帶回家,自己的家應該有個法寶,如持佛號、往生咒、大悲咒,這個法寶就是自己的家,以這個法寶破除名言。不論有多好的理由,都不要相信自己,讓自己的心保持在沒有名言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智慧才能漸漸成長,如此才能正確的觀察生命。

如果一開始不對治名言,即使修種種的佈施,持戒也莊嚴,自己仍在顛倒之中,這個善業只是得到暫時的可樂果報,臨命終時一定會起顛倒,為什麼呢?因為平時顛倒,臨命終時也一定顛倒。

為什麼會起顛倒呢?因為從來沒有消滅心中的名言,只是一直跟著感覺與名言走。在生命中雖然積集了某一部分的善業,或持戒修定,或廣結善緣修善法,如是以顛倒心為基礎,雖然積集了一些善業,但你顛倒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佛法很重視消滅顛倒,也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佛法的修行先要大死一番,然後再大活,也就是先否定再肯定。起初修時偏重在否定自己,再漸漸從空出假,許下廣大的悲願,廣度眾生,這是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我們講的解無為法。若內心一直只在有為法中活動,生命就只是積集善業,根本談不上所謂的解脫。因此若有志於解脫,如何超越心中的名言,超越心中的顛倒,這才是修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