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使我們的心開放,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賦予我們全新的生活觀念。

一、敦倫盡份

一個信願念佛的三寶第子,怎樣在世間生活?

首先做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應該盡到自己的本分。如果因為學佛而對社會、對家庭不能盡到責任,甚至成為一個不被大眾所接受的人,這樣的學佛就失敗了。印光大師再三告誡:「學佛之人,敦倫盡份。」

我們生活在此世間,依賴很多因緣: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使我們衣食無缺,良好的社會保障使我們安居樂業,更有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導、親友的幫助等等,甚至包括大地、陽光、空氣……。世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恩惠者。

我們虧欠世間太多,如果不知報恩和回饋的話,就會成為負債者。由此,佛陀教誨我們要「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即: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熱愛國家、孝養父母、幫助眾生、護持三寶是佛第子的本分。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如果沒有安定和樂的環境,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也就難以存在了。所以,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報效國家,謹守國家法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庭安置好,不僅如此,還要主動為國家分憂解難,積極參與救災、扶貧等工作,為社會增加一份祥和、安寧。

為人應孝順父母。父母為養育我們而一生勤苦,為我們的成長而終日不安,所以,對於父親的慈恩和母親的悲恩,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

眾生是我們的大施主,是我們的身命得以延續的依靠。我們應將愛心施予一切眾生。作為凡夫,我們本身沒有多大力量,但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護,往生大事得以解決,人生之路快樂無憂,更可以將幸福傳播給周圍的人,讓大家一起分享佛的慈悲,以這樣報恩的心情回饋社會,忘我地為眾生服務。

我們能踏上精神之路,當然要感謝三寶的加持。能夠聽聞佛法,乃是世世代代祖師大德嘔心瀝血傳承下來的,因此,對佛教的一切事業都應細心擁護;佛將我們這些罪惡凡夫視為子女、視為善友,甚至視為自己、視為父母,細思惟之,怎能不叫人感激?我們當然要知恩圖報,盡量遵循佛的教導,隨分力行戒善,並自信教人信,使一切眾生皆能獲得解脫。

二、苦樂隨緣

生活在此世間,必然要面對痛苦,生命中的逆境人人都不可避免。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反映著過去的業。如果能認知這一點,那麼,每當我們遭遇痛苦和困難時,就不會把它們看成失敗或災禍,也不會看成一種處罰而自怨自艾,而是把痛苦看成過去業報的完成,正如諺語所說:「痛苦是掃除一切惡業的掃把。」我們甚至還會感謝一個惡業正要結束。

究竟而言,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當我們從高處掉下來時,只會落到真理的地面。聽聞佛法會讓我們對此有所了解:從高處掉下來決不會是災禍,而是內心歸依處的發現。

困難與障礙如果能夠適當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變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在歷代祖師的傳記中,我們會發現,如果沒有困難與障礙的激勵,他們就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對於念佛人來說,困苦和憂患正是生起厭離娑婆、欣慕淨土之心的增上緣,若沒有逆境的逼迫,如何能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在過度複雜的現代社會裡,我們必須工作謀生,不可能隱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間的雜務所纏縛,對生命的深層意義毫無認識。我們要避免沉溺於生活的享受中,避免讓外界的活動過分地分散自己,應盡量讓生活越來越簡單。

我們來此世間,只是匆匆過客而已,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這副肉身連同一切身外之物,就像行李一樣,無一物為「我所有」,一切皆隨因緣而來,暫時代為保管而已。如果我們像往常那樣繼續埋頭於物慾的追逐和外在環境的改善,那就會失去人生目標,六神無主。試想,出門旅遊,有誰願意帶著沉重的行李?而住進旅店的人,如果他神志正常的話,會重新裝修房間嗎?

與佛法的真實利益相比,世間的榮華富貴是何其虛幻不實!念佛人領受諸佛菩薩的呵護,因此絕不會羨慕世人的榮華,無論他生活狀況如何,決定常懷珍惜和感恩之念,愉快地面對社會,不再批評和審視別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淡的日子也很快樂,粗茶淡飯也很甘甜 。

三、感念佛恩

很久很久以前,沉淪生死苦海的我們,不聞佛名,無由出離。法藏菩薩為我們發下深重誓願:「若不能救你,我誓不成佛!」

在兆載永劫的修行過程中,法藏菩薩將一切功德迴向給我們,要賜予我們真實大利。當為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全部修行圓滿,法藏菩薩成就了佛果。

十劫以來,阿彌陀佛一直站在覺悟的彼岸呼喚我們,但我們不知佛心,因執著而痛苦,自負深重的罪業,迷霧重重,身心俱勞,如何理會佛的聲音?因此,佛親下苦海,垂手深淵,設法救度。

佛安住於菩提涅槃境界,為拯救眾生的痛苦而現身,發願、修行、示名,引導眾生,猶現千百億化身,分身塵剎,救度眾生。

佛的智慧之光遍滿一切處,常住而不滅,不因我們思念而有,也不因我們遺忘而無,也不是在我們喜歡時來、怠慢時去。佛就在我們心中,因為佛充滿一切處,「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的慈是「無緣大慈」,十方一切眾生都是佛施予快樂的對像;佛的悲是「同體大悲」,佛與眾生同病同苦,因為佛與眾生本是一體。不能用凡夫的見知去窺測佛的心量。

佛的慈悲是徹底的,不會因眾生有罪而給予懲罰,即使眾生疑惑佛、誹謗佛,佛都會救度他,使他解脫,給他快樂。眾生的罪業深重無底,因此佛的慈悲也深重無底,佛說:「你的煩惱就是我的煩惱,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佛的慈悲心因眾生而起,眾生感受這慈悲心即產生信心。猶如在世間,愛子而有身為母親的自覺,接觸到母親的心,子女才得安樂。

佛是世間一切眾生的善友,時刻不忘捨己救人。因此,正在擔負煩惱重擔的苦惱者若遇到佛,佛即代為擔負其重擔。

佛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慈父,一切眾生皆為佛子。佛愛一切眾生,猶如愛其獨子。佛一心為眾生脫離苦海而盡力,憐愍和思念一切眾生。如嬰兒需要父母,眾生皆需依賴佛的慈悲,眾生若無佛的慈悲就不能得救。

佛的本願皆為一切眾生的幸福而著想,片刻不忘守護、養育和救度。若眾生亦如遊子思慈母般地念佛,即能真實見佛,得佛之拯救。

佛的智慧滋潤一切眾生的心,給予光明,給予智慧。唯依佛的智慧,眾生才能出離生死。若眾生希望得到菩提,無論如何都得依靠佛力才行,若不憑佛力而欲證菩提,並非普通人所能做到。

佛無礙地行走於十方世界,普灑甘露,為眾生堵塞惡道之門,因此,於一切世間,再也沒有比念佛更好的善行。遍閱三藏教典之所得,不如一心歸依阿彌陀佛,於心的深處時刻憶念和親近佛心。

念佛人離不開佛,因為聽佛說法是非常快樂的事情。經言:若地獄裡能聽到佛的名,而天上聽不到,則情願到地獄裡受苦。

念佛人隨應其心而感受佛的光明,認為被佛攝取而歡喜。

念佛人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行住坐臥一句佛號,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念皆念彌陀,一向專稱,畢命為期。

念佛人念佛有如私語,於心的深處感受佛的慈愛,可知念佛是心與心的交流。

念佛人厭離娑婆世界,並不因為對世事不滿,他能安住於現實生活,因為在他心中,極樂淨土的奇麗莊嚴早已安住。

念佛人感觸生死之可怖,深知娑婆苦果悉是惡業所招,進而捨棄自身的邪惡,信知「罪雖十惡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

念佛人知道塵緣因能滿足一時的慾望而使人忘佛,使人忘六道之苦,因此常能自我惕勵,不會放任懈怠,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人深感「世間虛假,唯佛是真」,虛假不可安住,佛號可以安住。

念佛人不因念佛妨礙世事,更不因世事妨礙念佛,一邊念佛,一邊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念佛。

念佛人被彌陀的大悲所觸動,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隨緣力行五戒、十善,視此為分內之事、報恩之行。

念佛人心中有彌陀的生命,自能以佛心為心,喜行善事,樂恕人過。

念佛人愛護自己的生命,不為貪著快樂,而為聆聽和傳達佛心。

念佛人感觸佛光,身心清淨柔和,因此不會為毀辱而心動。

念佛人見耽於欲樂的人而知珍惜生命,見病魔纏身的人而知世事無常,見作惡多端的人而知自心之惡,因此知道一切眾生皆為佛的使者。

念佛人對死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如果今晚就死去,我一定會往生極樂!」他為已生極樂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常被佛的光明照耀,慈悲柔順,樂觀豁達,恬淡寧靜,事事稱心。偶然遇到凶險之事,也會有諸佛菩薩解救,因此能身心調和,生活愉快。

念佛人常起慚愧心,慚愧自己何德何能,使彌陀如此關愛。

念佛人常起懺悔心,懺悔對佛的救度一再拒絕。

念佛人常起歡喜心,歡喜即將出離,歡喜一切有緣眾生也將出離。

念佛人常起慈悲心,因為彌陀悲愍於我,我亦應悲愍一切眾生。

念佛人敬順佛的調攝,終將信心不退,不論順境、逆境,皆是增上緣。

念佛人隨順世緣,心卻不暫離佛法,時常思惟如何與眾生一起得救。

念佛人因相信教法的真實與尊貴而實現了生命的真實與尊貴,而在人前坦誠地說出自己的信仰。

念佛人常被無所不在的佛的功德熏染,耳中所聞的任何聲音皆是佛的教法。

念佛人能知念佛的殊勝妙用,不會因其簡易而起輕慢之心。

念佛人虔誠地開啟心的城門,在心的深處供奉佛,供養信心之花、歡喜之香。

念佛人不以自己的往生決定為滿足,還能將佛的心燈次第燃點眾生的心,一而十,十而百,永無止境。

念佛人如此用一把火炬點燃千萬眾生的火炬,幸福油然而生。

現在於此,智慧照耀,慈悲滋潤,信仰紮根,歡喜之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