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昨天我們講過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宗教體驗,今天我們接著要講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羅漢的宗教體驗。昨天我們說到佛陀為了體驗真理,歷經艱難困苦,終於證悟成道,創立了六和的僧團。阿羅漢為了學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為僧團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薈萃的台北,像佛陀一樣懷抱弘揚真理,同阿羅漢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願的宗教體驗後,勢必急於要知道阿羅漢的宗教體驗。

一、阿羅漢的意義

一般人提到阿羅漢,總以為是奇形怪狀、其貌不揚,甚至是瘋瘋癲癲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廣大,天上人間,翱翔自如。在中國佛教裡流行著兩句話 :‘內密菩薩行,外現羅漢相。’意思是說此人內心很慈悲,含藏無盡的智慧與正直,但是表現在外面的,卻是如濟公僧一般瘋瘋癲癲的格調,這個稱為羅漢相。而常人往往認為阿羅漢就是一副裝瘋賣傻、不修邊幅的憨態,其實皆冤枉了阿羅漢,錯認了阿羅漢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點來說明阿羅漢的意義,使大家認識阿羅漢的真正風貌。

(一)阿羅漢的風姿

阿羅漢的風貌並不是癲癡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儀莊嚴的,從跟隨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們來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為例,阿羅漢各有不同的風姿,有的如滿腹經綸的學者,有的像文質彬彬的紳士,有的似溫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儀堂堂、風度翩翩。譬如《金剛經》中所提到的須菩提尊者,他那謙和、忍讓的德行,及發諸於外的修養,一看就讓人明瞭是聖者的風姿。須菩提安坐在一處,別人請他坐到別處,他立即坐到別處去;剛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時站著,有人就叫他坐下,過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終心平氣和地隨順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計較。這種忍辱無諍的風度,不正是聖者的榜樣嗎?生活在今日紛擾煩囂的大家,應該學習須菩提尊者的忍辱謙和,才能安和樂利的過日子。譬如我們搭乘公共汽車,有人爭先恐後地搶著上車,讓他先上,表現我們寬容的氣度;騎摩托車、駕駛汽車,不要逞一時之快搶車道,應退讓一步,不但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並且可以影響他人,提高社會的道德風氣;在家庭中,父母、夫妻、親戚,有利益時,彼此不要貪求爭奪,應該讓給對方,不意氣用事,不斤斤計較,以表修養。

從上面的例子看來,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教是要人處處忍讓、吃虧的宗教,其實不然,佛教有時也告訴人要勇敢爭取,只是佛教教導人爭取的,不是個人的聲名利益,而是爭大眾的利益,為國家民族的存亡興盛而爭。我們可以再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他所表現的英勇風姿,略知一般。

富樓那尊者是佛陀諸大弟子中,非常善於說法的大阿羅漢,經常往來於各地,宣說佛陀的教義。有一天,他恭敬地來向佛陀辭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區──蠻荒未開的輸盧那國佈教。佛陀聽了之後,讚許他的弘法熱忱,然後委婉地說 :‘富樓那!那個地方文化未開,民風暴戾,老百姓野蠻粗魯,弘法佈教很困難,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樓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為輸盧那國的人性兇惡,人民知識淺薄,弟子更要前往將佛法傳給他們。’

‘話雖如此,但是當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並且會破口惡罵你。’

‘佛陀!他們詈罵我,又不痛不癢,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好了。’

‘萬一他們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不將我打死,讓我一息尚存,我還能宣揚如來的聖教。’

‘如果他們窮兇惡極地把你打死呢?’

富樓那意志堅決,畢恭畢敬地回答佛陀說 :‘佛陀!即使他們把我打死了,也沒有遺憾!我身為您的弟子,有機會將生命供養佛陀,為真理而犧牲,我將衷心感謝輸盧那國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願!’

大家從富樓那尊者這種大勇無畏的風貌,可以推知阿羅漢哪裡是退縮消極的避世者呢?我們處於橫逆頻仍的今日,要學習富樓那的精神,為了國家民族得以延續生存,歷史文化得以宣揚弘大,即使把生命貢獻出來,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觀念中,阿羅漢一定是個終日眼觀鼻、鼻觀心,靜坐無為,不管人間諸事的自了漢,事實上阿羅漢是充滿了熱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為了阻礙佛陀到某處說法,把佛陀必須經過的一座橋樑破壞了,目犍連於是運用神通,將繫於身上的腰帶,化成一道橋,讓佛陀平安無阻的到達彼岸,留下‘寶橋渡佛’的美談。後來他為了解救五百釋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歡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這種衛道護法、甘冒呵責的熱情,讓幾千年後的我們,在瞻仰他的風範之餘,深深敬佩不已。還有阿難陀尊者所呈現的溫和謙讓的美德、忍受批評譭謗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於議論的無礙辯才,令邪說遁隱,聖教顯揚,使我們在翻閱記載尊者們風姿的聖典之際,雖然時隔數千年,欽佩之情,油然而興。阿羅漢的風姿是什麼樣子呢?是謙遜、是溫和、是勇敢、是熱情、是活潑、是積極進取的聖賢風姿。

(二)阿羅漢的性格

東西有它們不同的性能,人類有異於他者的性情,同樣地阿羅漢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證得了果位的阿羅漢們,大多數從忍辱、無諍、少欲中發揚他們清淨的佛性,表現他們崇高的德性。我們從舍利弗尊者的事蹟裡,便可以了解阿羅漢忍辱是多麼地可愛!

佛陀的弟子們經常是跟隨佛陀到各處行腳、佈教,在眾多的弟子中,聖賢固然有,風度較差的愚癡比丘也不是沒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當做聖賢看待,並不正確。所謂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賢比丘,是要經過佛陀印證,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隨著佛陀出外佈教回到祇園精舍時,自私的六群比丘搶佔上等床鋪、坐位。本來爭奪安逸,原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這一番爭搶,把首座長老舍利弗的床鋪也佔去了,尊者無奈,只好沐著清涼的夜露,盤腿坐在大樹之下。夜半時,佛陀起來巡視,看到月光朦朧的樹影下,端坐著一個人,於是問道 :‘是誰坐在那裡?’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麼不在室內安息,而在樹下靜坐呢?’

舍利弗謙遜的回答說:‘啊!佛陀!今天來精舍的人很多,房間都住滿了,我在樹下禪坐,也是一樣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對於後輩的小弟們蠻橫不合理的行為,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禮讓,無怪乎佛陀一再的讚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帶領比丘沙彌們出外去托缽乞食,回到精舍,佛陀問當時還是小沙彌的羅睺羅托缽的情形 :‘你們今天出去托缽乞食,都非常順利嗎?’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養給大阿羅漢,信徒是不會以美食供養我們小沙彌的。’

佛陀一聽,非常驚訝,於是把長老的舍利弗叫來問 :‘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淨食,是真的如此嗎?’

所謂不淨食,就是托缽乞食時,不平等行乞。

羅漢們都證有神通,舍利弗聽了佛陀的話之後,運用神通,把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 :‘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這些,我不敢違背您的教誡,行乞不淨之食。’

舍利弗雖然受到後輩小沙彌的冤枉,而能以長老的心量寬恕他們!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無不平之氣,總是感恩的接受教導。

具有阿羅漢性格的人,非常注重儀表的莊嚴、行為的安詳,一舉一動,講求中規中矩、不緩不急,有些更是表現出拘謹嚴峻的樣子。佛陀成道後,有一次回到祖國──迦毗羅衛國,剛好逢到剃頭的時候,於是大家想找一位理髮師來為佛陀理髮。賤族的首陀羅族中,有一個理髮師名叫優波離,也就是後來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優波離理髮技術高明,遐邇聞名。有人舉薦他為佛陀理髮。優波離一聽到要為至尊至貴的佛陀理髮,惶恐萬分,推諉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訴母親。他的母親勸他說 :‘佛陀是大智大覺的聖者,他不會看輕我們首陀羅族的,讓我陪同你去親近佛陀吧!’

在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下,優波離像個怯場的小孩子,誠惶誠恐去地為佛陀理髮。

優波離小心翼翼地拿著剃頭刀,聚精會神地剃著佛陀的頭髮,一旁陪伴的母親就問佛陀 :‘佛陀!優波離替你理髮,你覺得他的手藝怎樣?’

‘他的腰身好像過於彎曲。’

大概優波離想到對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恭敬謹慎,身體就彎曲下來。現在一聽到佛陀嫌他腰太彎了,趕快集中精神,挺直起來,因此進入初禪的境界。剃了片刻,優波離的母親又問 :‘優波離現在的樣子好不好?’

‘現在身體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優波離一想,不能太緊張,趕緊放鬆身心,一心一意剃頭,當下就進入二禪的境地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母親又問了 :‘佛陀!現在優波離怎麼樣啦?’

佛陀說:‘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優波離急忙調整呼吸,使聲音不致太大,過於粗魯,均勻平和,因此而進入三禪的功夫。

他的母親接著問 :‘佛陀!優波離現在又如何呢?’

佛陀趕快對身旁的弟子說:‘優波離現在一念不生,已經進入四禪的境界,你們趕快將他手中的剃頭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讓他倒下。’眾人於是將手持剃頭刀,進入禪定中的優波離扶下,以免發生意外。因為證得一念不生、四禪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經逐漸和虛空相應,不再為形體所分別運轉。

優波離由於個性拘謹細膩,做事求精求好,在剃髮中就能證入四禪,後來出家求道,成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優波離雖然出身貧賤,但是進入佛陀所創立的僧團,四姓出家,皆為沙門釋子,再也沒有貴賤和貧富之別。從優波離的出家、證果,乃至後來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的事蹟來看,佛陀所提倡的是打破階級、種族真正平等的宗教。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行業,要達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難的。貧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各位在社會上各種環境中,從事各種行業,過著種種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當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貧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無別,即使有不同,那也是個人修行、發心上的‘平等示差別’罷了。

除了優波離表現出拘謹的性格外,還有如阿那律尊者的自持也是甚為嚴謹的。有一次阿那律到一戶人家托缽,恰逢天色已晚,灰蒙欲雨,只好投宿此人家中。剛好這家人都出外,只留下一位貌美的少女看家,少女看到阿那律尊者英俊的儀表,怦然心動,百般獻出慇勤表示愛慕,雖美色當前,但是尊者心如冰山,不為所動,並且開導少女,引度她出家。從此阿那律尊者發誓不再投宿世俗人的家中。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對於物質需要恬淡知足,對於情愛慾望也能自持疏解,過著一種法勝於情的無慾生活。

阿羅漢雖然斷除種種煩惱,看透世間的種種虛妄,但是有些阿羅漢所表現的執著,尤其是法執,有時也是牢不可破的。譬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尊者,喜持頭陀苦行,往往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或在塚間、或於樹下,觀無常苦空之法。年紀漸漸大了,也不以餐風露宿為苦。佛陀體恤他,幾次要他回到精舍修行。大迦葉雖然恭敬佛陀,但是對於修習苦行,卻不肯輕易放棄,他請求佛陀允許他繼續修習頭陀苦行,以激勵堅毅的心志,莊嚴自己的道業,以便將來為教而努力。智德圓滿的佛陀,也很圓融方便的成就他的心願。他這種擇善固執、據理力爭的態度,比起一般沒有原則,隨波逐流的泛泛之輩,讓人感到多麼的可愛!古人說君子無所爭,但是為了真理的完成,君子是堅持到底。阿羅漢的性格是無諍、忍讓、知足少欲,但是卻熱心堅守於求道的立場。

(三)阿羅漢的修行

阿羅漢的修行入道,因人而異,各種情形不盡相同。有的和佛陀初見面,一交談,就證得阿羅漢果,如佛陀最後度的弟子須跋陀羅;有的修行了幾十年也不能開悟,如佛子羅睺羅。原因是羅睺羅自恃是佛陀的孩子,有一顆貢高我慢的傲心,平等的佛法無法流入他的心中。等到數十年後,他把這顆心消除不生,和大眾同行同出,平等一如時,他終於開悟了。

之前講過的,《阿彌陀經》中十六大阿羅漢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尚未開悟時是個愚笨無比的人。他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氣惱他的笨拙,經常打罵,有一次他又因為愚蠢惹哥哥生氣,挨了一頓打,就站在路旁號啕大哭。恰巧佛陀路過,看到一個人在傷心地啼哭,仔細一看原來是周利槃陀伽。

‘你為什麼哭呀?’

‘我哥哥打我!’

‘為什麼打你呢?’

‘因為我笨,不能領會他的教導,他再也不理睬我了。’

‘沒有關係,我來教你吧!你跟我來。’

佛陀於是耐心地親自教導他,但是周利槃陀伽確實愚笨透頂,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記不住。佛陀只好運用善巧,想辦法啟發他 :‘你每天都做些什麼事呢?’‘掃地。’‘用什麼掃地呢?’‘用掃帚!’‘那以後你就邊掃地邊念掃帚,好好用心地掃除塵垢吧!’只掃帚兩個字,但周利槃陀伽剛開始念上字就忘了下字,念下字就忘了上字。後來他掃地掃久了,心中慢慢明朗了起來。他想 :掃帚是用來拂塵掃垢的,外面的肮髒、垃圾,要用掃帚來掃除,心中的污穢、塵垢要用什麼來掃除呢?啊!要用佛法來清淨心中的貪瞋癡啊!因此,他的心就像撥開雲霧的月亮,放出了皎潔的光明,最後終於大徹大悟,成為大阿羅漢。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度眾的方便是多方面的,佛陀是最善於觀機逗教的聖者。

佛陀的弟子們,以種種的法門,修行入道,有的觀想四念住而證得果位,所謂四念住就是將念頭安放在四種問題之上 :(1)觀身不淨──我們的五蘊色身,七竅九孔,包藏膿汁汗垢,極為不淨。(2)觀受是苦──觀照一切的感受苦多於樂,即使有快樂也不長久,歸根究底還是痛苦。(3)觀法無我──觀世間一切法,萬事萬物,沒有一件為我所擁有。(4)觀心無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濤,一波將息,一波還起,變化無窮。如此將心安放在這四個問題之上,久而久之可以開悟。有的觀三法印而入道,所謂三法印即(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的法門,也可以開悟得道。有的人則修持五停心觀以證悟,所謂五停心觀就是 :(1)以不淨觀對治貪慾,(2)以慈悲觀對治嗔恨,(3)以因緣觀對治愚癡,(4)以念佛觀對治煩惱,(5)以數息觀對治散亂。阿羅漢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來約束自己的身心 :(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憒鬧非道,隱處是道;(3)放蕩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無厭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進是道;(7)自私非道,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慧是道。

除了上述或適用於個人,或普遍為大眾採取的種種修行法門之外,另外還有四種方法 :

(1)密護於根門──如果我們能夠讓眼耳鼻舌身意,聽從我們隨意使喚,就是最善於統理六根的人了。有時我們和他人交談,總責怪對方不聽我們的話,其實最不服從我們的,就是自己的六根。比如把眼睛閉起來,心想不隨便睥睨外物,但是聽說世界鼎鼎大名的明星伊莉莎白泰勒來了,忍不住好奇,偷偷地瞧她一眼;聽到美妙的音樂,能不神往傾聽嗎?眼前放著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珍餚,能不食指大動嗎?不想看的卻要看,不想聽的偏去聽,不想吃的倒吃了,一切由不得自己主宰。你如果要成為阿羅漢,首先自己要有力量,要把自己的六根管理好,不讓它們放逸出軌。

(2)飲食知節量──一般宴會喜慶,總是看到主人慇勤地勸客人多吃一點、再添一些,其實這是害了對方,而不是為對方著想。如果對方是位小姐,小姐們喜歡擁有窈窕的身材,你叫她多吃,只有害她長胖。就是雞皮鶴髮,不必顧慮身材胖瘦的老人也不可以勸他多吃,現代的科學告訴我們,適量的飲食,可以延年益壽,保持健康。我們修道的人,飲食要節制,身體自然會長壽,智慧也能靈敏,記得我小時候到私塾去念書,一早起來,總是先把書背好,然後再吃早飯。未吃早餐前的頭腦最為清醒,有道是腦滿腸肥,只有使人失掉靈性而已。

(3)勤修寤瑜伽──瑜伽並不如常人所想像一般,充滿法術,而是一種調和身心的方法。譬如衣服穿得寬鬆,睡覺是右脅而臥,臨睡前洗洗手足。心中若有觀想時,則想光明的境界,利用此法來訓練自己。如果訓練純熟之後,雖在睡眠中,也可以詳知週遭諸事。我小時候受過僧團嚴格的教育,每天最罣礙的就是敲鐘打鼓和打板的坐息時間,常訓練自己好好地去掌握。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在我心中已充分掌握了時間的觀念,明天想什麼時刻起床,自然不差一二分鐘。我希望大家也能如此訓練自己,注意睡覺時心念、姿勢、身心、手足的安放,這些方法都很簡單,在家中便可以練習。

(4)依正知安住──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非自圓其說的我知我見,而是放乎四海皆準的公平言論。我們要以正知正見為準繩,依正知正見而安住身心,毫不阻礙自然能夠輕易地進入阿羅漢道。

阿羅漢的修行方法,尚有其他種種法門,多則為八萬四千細行,簡單而言之則為四聖諦、十二因緣或三十七道品的類別,總之,依個人根器不同而揀擇契機者,加以實踐力行,則離道就不遠了。

(4)阿羅漢的等級

我們求學過程中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等不同的階段,阿羅漢依修行境界的不同,也分有四種等級 :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

初果阿羅漢,譯為須陀洹,又名預流果,或稱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聖賢之流。初果阿羅漢仍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證得阿羅漢果位。預流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三結,明瞭四聖諦的道理,而得到無漏的清淨法眼,再也不墮落於三惡趣。

二果阿羅漢,譯為斯陀含,又名一來果。還須一生天上,再來人間受生一次,故稱一來果。二果阿羅漢雖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地薄有貪瞋癡三毒。

三果阿羅漢,譯為阿那含,又名不來果、不還果。此果的阿羅漢已經斷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餘三品,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或無色界,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

四果阿羅漢,即阿羅漢果,意為應供、殺賊、無生。應供者,應受人間供養;殺賊者,即殺除煩惱諸賊;無生者,永久進入涅槃境界,不再於迷惑的人間受生。阿羅漢果是聲聞四沙門果中,最終的理想境界,已經再無他法可學,因此又稱無學果。此果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無論行住坐臥、衣食語默、或者人情來往上的處世接物,乃至個人的毀譽得失、衰老病患等,在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時時照顧,永生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之中。

怎樣知道到達阿羅漢的境界?這是可以試驗的,阿羅漢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對三寶的信仰不變異。

(2)對根本的佛法四諦、三法印不懷疑。

(3)對根本大戒殺盜淫妄飲酒不違犯。

(4)對一切的眾生不會生出傷害的心。

具備了這四個條件,才可以說此人已擁有阿羅漢的資格。

我們再明白一點說 :要做一個阿羅漢,先決的條件,就是對佛法要依教奉行,對世間要能放下,能夠放得下世間的名聞利養,乃至感情愛慾之後,出世間的佛法才能和我們相應。

平時我們自以為能夠為佛教的宏揚、佛道的完成而放下一切,其實放下一切,談何容易!之前舉過一個例子,一個人去爬山,至半山腰時,不慎墜入萬丈懸崖,後來他及時抓住葛藤。正在進退維谷,大呼救命時,佛陀現身來救他。佛陀告訴他 :‘你要聽我的話,才能救你。’‘到了這地步,怎麼不聽您的話呢?’‘真的聽話,那麼,請你把手放下吧!’此人一聽,放下,就會掉入無底深坑,粉身碎骨,絕對不放。我們之所以不能得救,就是對虛妄的世間執著不放,如果能夠放下,佛法的力量––佛陀體現宇宙真理的力量自會救護你。阿羅漢所以能證果,就是對世間能看破、放下,自然能在出世間法中得到大自在。

二、阿羅漢的生活

阿羅漢的生活和我們一般凡夫是不太相同的。他們清晨起來,就披搭著袈裟到檀越們的家中托缽。托缽乞食法在原始佛教僧團裡,是每日必行的修行之一,僧伽們雙手捧缽,不分貧富,不揀精粗,無論淨穢,向信眾次第托乞日用所需,讓一般人能夠種植福田。托缽乞食有別於世俗上不事生產的乞討生活,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沙門向世間的人托缽,接受他們物質方面的供養,而出家人則為信徒們講說佛法,一為財佈施,一為法佈施。信眾以物質供養沙門的色身,而沙門則以佛法長養信眾的慧命。托缽使佛教和社會接觸在一起,產生密切關係,使佛教的真理能夠散播於人間,而不是少數人退隱山林的調劑品。而沙門在托缽時,次第乞食,主要在培養平等心、忍辱心,對於對像的貧富、食物的甘美或粗劣,不敢妄生差別,且以慚愧心來接受信施,以慈悲心將佛法還施於信施。藉著托缽制度,佛陀成道後,住世的四十九年之中,宣說了無盡的妙法,度化了不少的大眾。而我們中國佛教,由於民情、風俗、氣候的不同,不行托缽之制,和人間脫離了關係。其實從佛陀推行托缽乞食之法來看,佛法屬於社會的、大眾的道理,是不難明白的。

在阿羅漢中,其生活態度並不盡相同,如須菩提專門向富貴之家行乞,原因是富者生活有餘,向他們行乞,不成他們的負擔,並讓他們繼續為來生致富之道播下福田的道種;但大迦葉則專向窮苦的人行乞,理由是讓貧者今生種下福田,免除來世貧窮之果。二者的作風不同,各有其方便,但在佛陀看來,都有偏執,不合中道精神。從佛陀所訂的次第乞食法,可以領略出佛陀倡導中道的用心。

托缽乞食的生活之外,宴坐習禪的生活也是阿羅漢們每天很重要的功課之一。阿羅漢們喜歡在寂靜的地方,或者在林中,譬如佛陀當初領導諸弟子在迦蘭陀竹林的精舍中修行,在尼拘陀樹林中教化弟子如何瞑思宇宙的真理。其他如阿那律、跋提、劫賓那三位尊者,結伴在波利耶沙羅林中共同修持佛道,過著和合無諍的生活。阿羅漢們有時也在水邊禪坐,如在恆河邊或尼連禪河邊,或者在洞窟裡觀想,譬如十大羅漢中的伐那婆斯尊者,終日坐在岩洞裡,世間的喧嚷、煩惱都被遠隔在洞窟之外,侵擾不了他的心。又如優波先那比丘尼在岩洞中證悟空無自性,雖然被毒蛇咬嚙,卻毫無痛苦,安詳地進入涅槃。

有些修行十二頭陀的阿羅漢,則更遠離憒鬧,在渺無人煙的塚間曠野宴坐,並且脅不就席,行不倒單,如大迦葉尊者,終年累月參禪於白骨累累的墳間,不以為苦。宴坐習禪,是對自己真如佛性的一種觀照,在心念蕩滌盡淨之後,平等一如的法性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來。禪定是進趨佛道、證悟菩提的必修門徑,是沙門一種自內證的自受用。在禪坐中沙門或者持種種觀想,或者念佛、念法、念僧、念佛陀的慈悲、功德、犧牲、圓滿;念法的普遍、平等、智慧;念僧的和樂、清淨、忍辱戒行,策勵自己也能和三寶的功德相契合。

阿羅漢除了內修禪定的生活之外,在僧團中,阿羅漢們奉持戒律,不可犯戒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好比國家有國法,學校有校規,為了維護僧團的清淨,佛陀也製定了不少戒律來安住弟子們的身心。只是國法校規是來自於外界的強制規定,而戒律是發諸內心自我約束反省。經上說 :‘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戒的精神,並不在束縛身心,而是在不侵犯大眾的情況之下,自己也能夠得到更大的解脫與自由,因此持戒不重在個人,而重在大眾。又凡夫俗子,雖免有放逸犯過的時候,如果能夠時時警惕自已,使不再犯,就善莫大焉了,因此戒律不在不犯,而重在能否摯誠懇切地懺悔。在僧團裡常常實行布薩、說戒,使阿羅漢們對人生有所警覺,不敢放逸;對自己有所不滿,常行精進;對生死有所厭離,不生貪者,時時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守持殺盜淫妄四戒,護守清淨的戒體。

在阿羅漢當中,優波離是奉持戒律最嚴謹的一位,精進求法的人,對於持戒清淨的優波離,都能恭敬禮遇,但是一些行為放蕩不拘的人,對於一絲不苟的優波離,就不歡迎了。好比頑皮的學生,總是討厭訓導老師的管教一樣。偷蘭難陀比丘尼,不喜歡優波離的嚴肅,有一次聽說優波離要到此地舉行懺摩法,趕緊將門窗緊閉,表示不歡迎,並且當面惡罵優波離尊者,罵他請佛陀製定種種戒規,使他們不能縱心所欲、為所欲為,增加他們生活上的困擾。雖然僧團裡有這些愚劣不敏的人,但是大部份的僧伽都能持戒不違。事實上,戒律能否奉持,對於僧團的清淨慧命有莫大的關係。俗話說 :‘物必自腐而蛆蝕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佛教僧團的敗壞,外來因素固有,但是真正使佛教衰微的,還在佛教內部本身,因此要僧團永久存在,必須僧伽持戒清淨,持戒生活實在是阿羅漢們超凡入聖的鑰匙!

阿羅漢們要進趨無上佛道,聽聞佛陀的開示,是不可或缺的法門。尤其根據經上記載,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的靈敏,佛法容易透過聽聞,進入八識田中。所謂聞思行證,聽聞了佛法,吾人才知道如何思辨行為的善惡,發為正行,證得圓滿無上的佛果。在原始的佛教教團裡,阿羅漢們過著每天都能夠聆聽到佛陀演說正法的生活,無怪乎證果悟道的人眾多,覽今撫昔之餘,讓我們覺得多麼歆羨!

阿羅漢平日皆在僧團中過著團體共修的生活,有時候阿羅漢也單獨到各地行腳參訪。譬如十大弟子,經常行腳到各地弘法利生。像富樓那尊者就常常行雲流水般行腳於各地,佈教度人;優波離尊者也往來於各地宣揚佛陀的戒法;就是佛陀自己,為了度化眾生,有時早晨在迦毗羅衛國說法,而晚上又到了摩羯陀國,席不暇暖地行腳於全印度,把他的慈悲無止盡地施給待救的眾生。

阿羅漢們為了求法、弘法,不厭辛苦地行腳弘化,有的則和同參道友們參禪論道,這些都在在刻畫出阿羅漢多彩多姿的生活內容。陀驃尊者夜不眠宿,持著燈火,為晚間行腳的比丘照明,並為他們掛單服務,在僧團裡好似沒有人情溫暖,其實僧團不講求人情,但是注重道情,這種無私無求的法愛,就是阿羅漢們生活的寫照。

在台灣的佛教,有些人的生活,和佛陀時代的阿羅漢們有些不同。雖然平時我們不行托缽乞食,但在佛光山有一項規定 :‘早晨不可以不吃早餐。’清晨早起,和大眾過堂念供養咒吃早飯,一天的生活就開始納入軌道。飲食、作息一正常,身體自然健康,修行或辦道都不成問題,從內涵來看,就是因應佛陀托缽制度的現時代方便法門。佛光山上建設朝山會館,方便遠途的信眾餐宿,也是本著陀驃尊者方便求法者的精神,讓更多的人,能夠進入佛法大海。

三、阿羅漢的諍論

跟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中,勤奮於道業,正知正見的聖賢比丘固然很多,而頑強好諍的愚癡弟子也有。佛教好比大海一樣,有蛟龍潛居在深處,但也有不少魚蝦遨遊在淺水灘上,佛教不棄捨任何眾生,更顯出其慈悲深廣。在龍蛇混雜良莠不齊的僧團裡,羅漢之間也難免有種種的諍論,現在我們就舉例說明羅漢們有什麼紛諍。

有一次,佛陀為了讓比丘們生慚愧心,於是決定暫時離開僧團,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佛陀去了忉利天之後,大家好像失怙的孩子,晝夜盼望,好不容易三個月過去了,佛陀回到人間的日子終於來臨了,弟子們爭先恐後地去迎接佛陀。有一位蓮花色比丘尼,一馬當先,搶在眾人之前迎接到了佛陀,興高彩烈的頂禮佛陀說 :‘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陀您的歸來!’佛陀卻笑著回答他說:‘蓮花色!迎接我回來的,第一個人並不是你,而是須菩提!’大家一聽,非常詫異!因為須菩提尊者並沒有來迎接佛陀,佛陀怎麼稱讚他是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呢?原來須菩提在靈鷲山的洞窟中縫衣,聽說佛陀回來了,從觀照諸法空性的甚深般若中,和佛陀的法身相應,真正地迎接到佛陀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的真如法身,因此佛陀讚歎他是第一個見法迎佛的人。阿羅漢所爭的不是個人的得失寵辱,而是和真理是否相應的迫切大事。

阿難陀尊者是僧團中大家公認性情溫和、處世無諍的人,即使受到別人的侮辱譭謗,阿難陀也忍耐地不加辯駁。但是當他的哥哥提婆達多背叛佛陀,引誘五百比丘脫離僧團破壞和合僧,並且持棒棍想傷害佛陀時,平日溫和謙讓的阿難陀,終於無法再忍受下去,他和哥哥爭執起來,提婆達多看到一向溫馴的弟弟,正義凜然地責罵自己,只好悻悻然地帶領徒眾回去,不敢有所蠢動。後來舍利弗尊者親自來到提婆達多的僧團裡,展開激烈的論戰,把受誘惑的五百弟子又帶回佛陀的僧團。證果的阿羅漢平日無所爭,不為衣食供養而爭,但是一旦正法遭到破壞時,阿羅漢為法為教,是不惜生命力爭到底的。

證果的大阿羅漢已經斷除了我執我見,但是有些未開悟的沙門,我執我愛仍然非常強烈。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彌說法時,弟子們之中起了強烈的爭執,佛陀於是為他們宣說長生童子不報父仇,以慈止怨的典故。好比一塊良田當中,雖然有幾株稗草,但是無礙累累果實的成長,平坦的大道上,雖然有些許的瓦礫,無阻光明前程的完成。在佛門裡,佛弟子畢竟是未成佛的佛弟子,要求每一個佛弟子都成為聖賢,是不可能的。

在阿羅漢的諍論當中,必須一提的就是富樓那尊者對大迦葉尊者所提出的食法八事之諍。佛陀應世八十年之後,在拘尸那城涅槃。佛陀涅槃之後,首座弟子大迦葉領導大家在耆闇窟山主持第一次經典結集。富樓那聞訊披星戴月地趕去參加,對於大迦葉禁止食法八事,表示抗議,提出堅決的論諍。所謂食法八事就是指 :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雜果、池水所出可食物等八事,在年歲饑饉、食物難覓時,可以方便行之。但是大迦葉所領導的長老上座們堅決反對,加以禁止。傳說富樓那尊者等年輕開放的一派,另外於洞窟外舉行結集,而為日後佛教分為上座、大眾二部根本分裂的濫觴。

後來阿羅漢們各自對於自己所傳承的佛法,認為是最合乎佛陀本懷,而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後來愈演愈烈,終於形成二十部枝葉分裂的部派佛教時代。

綜觀阿羅漢的諍論,有別於世間的紛爭。世俗的紛爭乃為名譽、利益而爭,並且以打倒對方為能事,這是一種強烈的我執我愛。而阿羅漢的諍論乃欲顯揚自己所受持者,是宇宙至真至上的真理,此乃因為知見的不同而產生的法執。只是真理愈辯愈明,阿羅漢之間沒有凡夫之間的鉤心鬥角,甚至致人於死地的惡毒心腸,阿羅漢所表現出對法的執著,有時讓人覺得不失他們的可愛!

四、阿羅漢的修養

阿羅漢的聖果是需要長久修行才能完成的,好比世間上一件完美無瑕的藝術品,也要經過藝術家嘔心瀝血加以錘煉,才能成為不朽的作品一樣。在南傳的《彌蘭陀王問經》中,記載著成為一個人天師範的出家人必須具有二十二個資格 :諸如忍耐、柔和、慚愧、無執著、精進、正行等等,都是沙門必須遵守的。以下介紹阿羅漢如何修養他們的言行、調御他們的身心。

佛子羅睺羅尊者出家之後,在佛陀耐心且嚴厲的調教之下,從一個頑皮無知、嬌生慣養的王孫,漸漸成為溫和謙讓的沙彌。由於羅睺羅是僧團中第一位沙彌,當時僧團中有一項規定 :一室只能居住一人,尤其沙彌更要禮讓年長比丘。有一次羅睺羅去聽佛陀說法,恰巧從外地來了一位比丘,管理寮房的比丘,於是把羅睺羅的衣單拿出門外,讓給這位作客的比丘安住。羅睺羅回來一看,自己的房間被比丘佔去了,想到佛陀平日的教誡 :沙彌應該尊敬比丘,更何況沙彌當行忍辱。於是不敢有所辯駁,眼看烏雲密佈,山雨欲來,只好到廁所去避雨。不料大雨卻傾盆而下,躲在洞中的黑蛇,順著溝道,漸漸遊行至羅睺羅身邊,眼看尊者生命危在旦夕,幸好佛陀及時救護。佛陀於是制戒 :沙彌可以在雨夜和比丘同一室共宿。羅睺羅如此稚幼垂髫之齡,就能夠委屈自己,禮讓他人,而毫無一絲怨恨之念,實在令人由衷感佩!

又有一次,羅睺羅跟隨師父舍利弗去托缽,半途遇到一位兇惡的少年,把沙石放在舍利弗的缽中,並且用棍棒打羅睺羅說 :‘你們沙門口口聲聲講慈悲、行忍耐,我打破你的頭,看你能怎樣?’羅睺羅的頭上,鮮血一滴一滴地流下來,但是尊者沒有迴手,默默地走到水邊,掬取清水洗去斑斑血跡。尊者以世間上最大的力量––忍耐,來折服惡少的驕橫。忍辱的力量,可以摧毀固若金湯的傲慢,可以銷熔堅如鎧甲的蠻橫,暴力只能挫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唯有忍耐、柔和,才能令人心悅誠服,衷心愛敬。阿羅漢就是以無比的忍辱度來莊嚴自己的道業。

阿難陀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二十多年,侍奉佛陀的起居生活,是聽聞佛陀聖教最多的弟子。但是佛陀涅槃後,大迦葉領導大眾結集經典時,卻不讓多聞的阿難陀參加,因為阿難陀是個尚未證悟阿羅漢果的比丘,恐怕對聖教不能如實地領略。雖然大家極力舉薦阿難陀,但是在大迦葉的堅決反對下,加上阿那律尊者也持同樣的看法,平日甚得人望、對僧團有左右力量的阿難陀,只好忍耐,不敢有所異議。阿難陀受到長老們的壓抑後,當夜加緊用功,進入甚深禪定,終於開悟證果,顯神通進入會場,參加結集。

以阿難陀當時在僧團中的聲望、影響力,遭遇到打擊,不但不加以反抗辯解,反而以他那謙和的心懷接納下來,越是能成為大器者,其動心忍性的修養越深,將來的成就也越無法限量。其他如舍利弗尊者靜坐園中,度過漫長黑夜,對於別人侵佔其坐榻絲毫不以為忤;富樓那尊者勇赴蠻荒佈教,雖遭遇迫害也甘之如飴,不滅弘法悲願。對於聖者而言,一切的橫逆、困厄,不能挫其弘法利生的心願,只能使他的修養更成熟、人格更完美。這一切正是所以成就他道業的逆增上緣!

五、阿羅漢的教化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之間在恆河兩岸不斷地說法,救渡在生死流中浮沉的眾生。佛陀的弟子阿羅漢們也傚法佛陀,在印度各地宣揚佛陀的聖教。下面舉例論述阿羅漢如何教化眾生。

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弟子中最善於論議的首座弟子。有一次尊者路過某處,看到一位老婦人蹲坐在水邊,憂愁滿面地哭泣著。尊者恐生意外,上前詢問老嫗為何如此傷心?原來老婦人家貧如洗,為人幫佣,因為生計困難而憂鬱不已。尊者一聽,老人家為貧窮而苦惱,於是教老婦人行佈施之道,就可把貧窮賣給他。人生的富貴榮祿,是由佈施種植福田而來,如果能對他人廣修財法等供養,自然能去除貧窮之因,享受富貴之果。尊者並教老婦人用缽盛水,以至誠歡喜心供養尊者,老婦人以供養功德,得生忉利天享受快樂。尊者就是這麼一位善於就近取譬,觀機逗教,而能啟迪迷津的聖者!

目犍連尊者雖然神通廣大,但也非常善於度化大眾。他經常以神通為方便,幫助佛陀降伏外道,引渡不少信眾,並增加他們對佛法的信心。

有一次僧伽們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換彼此學佛的心得體驗,目犍連為了讓沙門對佛法生起大信心,於是運用宿命通說出七佛通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目犍連尊者以寥寥數句偈語,就把三世諸佛的無量佛法,闡揚殆盡,使學佛的人能夠脈絡分明地把握佛法的旨趣,更容易進入佛法大海之中。只要我們不造惡業,努力行善,時時保持心地的清淨,就和諸佛菩薩不遠了。目犍連可說是一位最善於弘揚聖教、化導有情的聖者!

六、阿羅漢的感情

佛教稱人類為有情眾生,是因為人類具有情識活動,因此我們最關心感情的事,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在華視的‘甘露’佛教節目中,有一次播出六祖慧能的故事,我建議電視台節目製作部,不要加插女人的角色,從業人員對我說 :‘沒有女人的角色,恐怕收視率不高。’放演之後,我詢問大家觀後感想如何,普遍批評說‘曲高和賓’。因為里面沒有愛情,只有法情,對一般喜歡卿卿我我談愛情的人而言,品味嫌高了。各位一定很關心阿羅漢有沒有感情的問題,我要告訴各位 :阿羅漢沒有男女的愛情,卻有著濃厚的法情。有情眾生的我們,一聽到此,以為阿羅漢就是一個缺乏感情、槁木死灰的人,這樣的人生太沒有趣味了。其實阿羅漢經過淨化以後的感情,很醇、很美、很有意義。列舉一些阿羅漢在感情上的趣事給各位參考,讓大家能認識到阿羅漢具有人情味、可愛的一面。

佛陀未出家時的妃子耶輸陀羅,後來也跟隨佛陀出家,證得阿羅漢果。耶輸陀羅的年紀和佛陀不相上下,到了她七十八歲那年,聽說佛陀八十歲要涅槃,最初想我就和佛陀一同涅槃吧!繼而一想 :不行!我未出家前是佛陀的妃子,現在剃髮染衣,成為他的弟子。如果和他一同涅槃,是大不恭敬的,會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閑言閑語。算了,我還是提早涅槃好了。耶輸陀羅打定主意之後,就安詳地來向佛陀辭行,表達提早涅槃的心意。佛陀非常慈和地對她說 :‘你有這樣的心意修養,我為你慶幸祝福。’開悟後的耶輸陀羅,對佛陀有的只是無染的尊敬之情,而不是一般夫妻間的貪戀之愛!

阿難陀是佛陀的侍者,相貌莊嚴,人人喜愛。經上描寫他 :‘面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容貌莊嚴、性情溫和、聰明伶俐的阿難陀,是世俗女子追求的白馬王子。為了女眾,阿難陀不知道遭遇多少風語流言,而阿難陀本身也是最維護女眾的。在最初的僧團,佛陀本來不允許女人出家,但是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帶領許多的女眾,要跟隨佛陀出家。佛陀為了維護僧團的清淨,叫阿難陀拒絕她們,要她們回去。一生都很服從恭敬佛陀的阿難陀,卻違逆佛陀的指示,為女眾向佛陀請求,佛陀受阿難陀及大家百般請求,終於答應接受女眾出家,僧團中才有了比丘尼。比丘尼們實在應該感謝阿難陀尊者。阿難陀對於女眾有的只是純潔的法愛,而沒有絲毫貪染的愛慾念頭。因為阿難陀幫女人出家,比較保守嚴肅的大阿羅漢如大迦葉等,都不理睬阿難陀,而女眾實在也給阿難陀帶來不少的麻煩。

有一次,一位檀越做了許多糕餅供養比丘,比丘分食之後,還剩下許多,佛陀告訴阿難陀,集合附近的貧苦人家,把糕餅分給他們。阿難陀於是把大家集合起來,每人分給一塊糕餅。不巧分到一位美麗的少女之前,兩塊糕緊緊地粘在一起,分不開來,只好將粘著的兩塊糕,同時給了少女。一些好事的人,就到處繪聲繪影地傳播流言 :‘莊嚴多情的阿難陀喜歡年輕貌美的女郎,不然,怎麼會分給她兩塊糕呢?’阿難陀百口莫辯,跪在佛陀座前,向佛陀錶白心跡說:‘弟子業障如此深重,僧團中的是非都為我一人而起。男女愛慾真是煩惱的根本來源。佛陀平日教導我們要遠離愛慾,實在有非常深奧的道理。’佛陀聽了阿難陀一番痛切的體悟後,安慰他說 :‘你平日除了多聞之外,也要重視戒行,如果戒行清淨嚴格,閑話就減少了。’

我希望今後的佛教徒,對於僧團的事,不要妄加干涉批評,因為一般人不了解僧團中有些淨化過的感情很可貴,那是一種只講求奉獻,不存佔有對方的純真感情,那是一種只求眾生能得到安樂,不冀回報的完全犧牲。阿羅漢的感情是廣泛地施給每一個人,而不是特定的某一對像。這種超越男女佔有欲的法愛,顯得更美麗、更昇華!譬如大迦葉尊者看似冷若冰霜,卻有著真摯的熱情。他和貌若天仙的妻子妙賢,渡過了十二年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最後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妙賢由於擁有傾國傾城的姿容,有時托缽會遭到惡人調戲,大迦葉於是將托乞回來的食物分給她食用,並激勵妙賢精進修行,證悟正道。這種勝過夫妻之情的道情法愛,才是人生最珍貴、最真摯的感情。其他如蓮花色受了外道的收買,企圖以美色迷惑目犍連尊者,尊者不但沒有被誘惑,並且以神通度化蓮花色,使其皈依佛陀出家,成為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弟子。阿羅漢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揚棄男歡女愛的享樂,追求無貪無私的大慈悲。

阿羅漢表現在男女方面的是淨化、轉化、昇華的法情,表現在人倫來往的又是什麼樣的感情呢?阿羅漢並不是故意矯枉過正,不要感情的人。如佛陀常稱自己是大阿羅漢,佛陀本身就是個感情非常純厚的人。有一次夏日安居中,遠處的僧團有了糾紛,佛陀就派優波離前去排解,優波離推辭地說 :‘佛陀!請您派他人去止諍吧!’‘你為什麼不去呢?’‘佛陀!那兒多雨,地方又遠,必須住宿,而比丘只能帶一套袈裟,萬一下了雨,一時不容易幹,衣服粘在身上,既很重而又很難受。你還是派別人吧!’佛陀思索一下,又問 :‘從這裡到那裡往返需要多少時日?’‘去程要兩天的時間,調解紛爭至少也要兩天,回來又要兩天,一共需要六天!’佛陀於是召集大家,在夏日安居中,六天以內,沙門可以擁有兩套袈裟。佛陀一方面統理僧團,使它成為清淨和合的團體,一方面也顧及生活上真正的需要,在人事上看到為法勤勞不懈的弟子,總是很體恤他們的辛苦,解決他們的困難。佛陀實在是個非常有感情的慈父。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憂愁滿面,忐忑不安的樣子,於是問他 :‘為了什麼事,如此地憂心忡忡?’‘佛陀!有一個人送我一個美好的缽,我想把他轉贈給阿難陀尊者,但是阿難陀尊者必須七天之後才能回來。依照佛陀的戒律,一個人不可以一天之內同時擁有兩個缽。我不知如何是好?’佛陀聽了,於是向大眾宣佈 :在一週之內,可以多放一個缽。佛陀總是處處給人歡喜,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佛陀無不成全他人之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制戒的精神,是隨順需要而製定的,充滿了圓融的思想。佛陀和阿羅漢,雖然生活儉朴嚴肅,但是法情友愛是很濃厚的。譬如佛陀曾為弟子們不厭其詳地解說慰問病人之法,對於不同年齡的病者,應如何看顧病情、侍奉湯藥,這些都是佛陀所關心的問題,實在說,佛教的僧團裡,是充滿了崇高純潔的法愛道情。

一九六二年,我曾到印度朝拜聖地。當我登上靈鷲山上,回想到佛陀當時演說《法華經》,百萬人天傾耳聆聽聖教的盛況,我想就讓我長眠在此,常隨在佛陀身畔多好!能和宇宙第一人的佛陀在一起,人生多美!到了菩提伽耶金剛座上禮拜,這裡是佛陀成道的地方,一花一木,一瓦一石,都散溢著沁人心扉的馨香,我恭敬地連腳都不敢踩上去,深怕玷汙了聖地。我看到了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們的故鄉,佛陀的八大聖地,給予我無限的感受,我自己也從苦行中,尤其是佛陀的聖諦中發了願 :‘將此身心奉塵剎!’唯有將自己的身心貢獻給佛陀、眾生、國家,才能報答佛恩!

連續二天來,我說了佛陀和阿羅漢的宗教體驗,意猶未盡,明天將盡心盡力為各位講說:菩薩的宗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