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說過了佛教對女性的看法,今天再來和大家談「佛教的福壽觀」。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貴如秦始皇還遣令大臣為他求取長生不死之藥,因此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是世人共同的願望,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有人富可敵國卻英年早逝、無福享受,有人老耄長壽卻一生窮苦潦倒,必須要福德因緣具足了,才能福壽增廣,綿延無量。
求福添壽固然是人人夢魅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對於如何求得福壽的觀念卻不一定正確。社會上一般人總認為要長壽多福,應該向神明、菩薩、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貪求、饜取的層次上。其實福壽並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所謂「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責任完全推諸於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石頭自然要沉下去,而我們卻違反常理說:「石頭呀!石頭!請你浮起來吧!」因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縱然你真心誠意,石頭是無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們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則,享有福壽的美果,龍天神明也無法一手遮蔽,抹摋你應享有的果報。好比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縱然有人祈求說:「油呀!油呀!請你沉下去吧!」油是不會和他相應沉澱水底的。因此福壽的獲得,別人是無法操縱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下面我分四點來向各位說明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一.世間的福壽
既然福壽具足是世人普遍的願望,那麼世間的人所希求的福壽又是什麼呢?春節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喜歡在門口貼個春聯,討個祥瑞,也做為今年的努力目標,許多人家門聯上寫著:五福臨門。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就是一般大眾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擁有了這五福,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於這五福的獲得嗎?其實人間的福樂不止五種,可以細分成十項:
1.財富:有人以為有錢便是福,日進斗金,富甲天下,穿金戴銀,華廈車乘,成為人人羨慕的對像,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2.權貴:有人以為大權在握,吆三喝四,何等威風;來往都是豪門貴客,萬人仰承鼻息,不可一世,人生何其風光!
3.康寧:有錢有權固然快樂,但是纏綿病榻,無法發揮威能,身強體健,行動方便,健康是人間第一財富。
4.喜樂:生性樂觀開朗,遇事積極進取,超然貴賤,淡泊名利,只要活得喜悅便是幸福。
5.子孫:子孫滿堂,承歡膝下,子賢孫孝,老來有靠,人生還有什麼憾求呢?
6.長壽:長命百歲,人間稱瑞,與天地同壽是人人希望的幸福。
7.道德:立德是人生三不朽的盛業之一,如果有崇高聖潔的道德留芳萬世,遺愛人間,不但可受到萬人的尊敬仰戴,並且能成就真正永恆的生命。
8.順遂:做事能夠順心遂意毫無阻礙,處世能夠圓融多助,所到亨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
9.平安:萬貫的家財、顯赫的權勢,如果災禍不斷,也無法享受。快快樂樂的生活,平平安安的過日,平靜安然的生活是千金難買的幸福。
10.善終:人生固然希望能夠好好的生,更要求得好好的死,有人生的時候種種熬煎,死的剎那千般痛苦,如龜脫殼,如陷火犁。能夠求得壽終正寢,死得安然,比生得享樂風光更為重要,因為懂得如何死,也就懂得如何生,生死事大莫過於此。
一般認為人生如果能夠十福具足,就是圓滿無缺的人生;除了十福十全之外,如果能擁有長久的壽命,那人生更是錦上添花了!說起壽命,可分為下列四種:
1.肉體上的壽命:養生有術,長命百歲,活到八、九十歲,甚至一百餘歲,童顏鶴髮,依然矯健如虎,毫無龍鐘的老態,這是一般人所欣求的壽命。
2.事業上的壽命:開創事業,福利邦梓,澤被社會人群,譬如創建公司、工廠,一經營就是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子子孫孫繼承不輟,就是一種事業上的壽命,尤其是從事文化出版的事業,其壽命更是亙古長久!
3.言教上的壽命: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古今聖賢的珠璣教諭,讓後代的人不斷的沿用,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慧的遺產、文化的寶庫,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傳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盡火傳綿延下去,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和心靈交會的生命。
4.信仰上的壽命:肉體上的壽命有生老病死的現象,事業上的壽命有興隆衰微的可能,言教上的壽命有時也依因緣際會之不同,而有或被宣揚或遭壓抑之別。所謂信仰上的壽命是對生命有無限未來的信仰,相信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彌新,信仰上的壽命是超越了有無、美丑等對待,絕對解脫,究竟常樂,與真理契合的清淨生命!
世間上有如此多類的福壽,這許多種類的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不是無漏究竟。舉個例子來看,我們常常欣羨別人說:「你真有福氣!」有福就會有氣.福是伴隨著氣一齊而來的。譬如兒女成群,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幼小時擔心他身心的成長;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即使成家立業了,還要掛心他家庭是否美滿、事業是否順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兒女多,福氣多,錢財多,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錢財多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何況周轉不靈時,銀行三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
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係非常密切,壽和老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無法分開。當我們恭喜一個人長命百歲時常說:「老壽星呀!」有壽必然會老,老了之後的長壽不一定快樂。活到一百二十歲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像,但是如果我們細思的話,一個人活到百歲以上就是值得羨慕慶幸的事嗎?假如一個人養生有道,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壽終了,八十歲的孫子逝世了,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一個鬚髮皤皤的老人活得這麼長久就為了要為兒孫送葬?世間上最悲慘的事莫過於「白髮人反送黑髮人」,真是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這樣的一百二十歲,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縱然晚年一門子孫旺盛,賢能孝順,侍奉羹湯不怠,人生也不一定有幸福。上了年紀力氣自然衰退,耳朵不靈了,人間的妙音聽不見了;視力減退老眼昏花,世上的美物看不見了;行動遲鈍不方便,無法享受尋幽訪勝的情趣,這種「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的生活,有什麼樂趣可言呢?這種世間的長壽不是究竟的快樂境地。
佛教認為世間上的福壽雖然不究竟,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但是佛教並不是排斥對福壽的追求。過去有一位信徒過六十大壽的生日,請了一位法師來為他誦經消災、祈福延壽,這位法師就問他說:
「你要我為你消災延壽,你想增添多少壽命呢?」信徒一聽師父要為他誦經祈壽,趕快畢恭畢敬合掌說:「我再添加二十年,八十歲就心滿意足了!」「縱然活到八十歲,二十年轉眼就過去了,你還是會死亡呀!」「喔!可以再增加嗎?那麼增加到一百歲好了!」「一百歲雖然人間稱稀,四十年的光陰就像一剎那,仍然免不了生死無常。」「一百二十歲好了,剛好是二甲子。」「一百二十歲雖然是二甲子,但是好比電光石火,瞬息消滅,最後還是黃土一堆。」「一百二十歲仍然太少,那麼人生究竟可以祈求活到多少歲數呢?」「人生當求無量的壽命,成就與日月同光與真理融合一體的無限生命,這種生命才是永恆不死,無窮無盡的生命。」法師正容的開示這位信徒。
世間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最後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象;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終究歸於生滅幻空,因此人生當求永恆的生命,不變的福報。永恆的生命和不變的福報如何才能求得呢?好比農夫春天不播下種子,秋天那裡能夠開花結果?我們求福求壽也必須平時播撒種子,有因有果,等到有一天因緣成熟,自然能夠享受豐碩的收成。
二.福壽的因果
世間上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好比花朵的成長過程,首先要有花的種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細心的灌溉照顧等條件-緣,因緣和合具備了,才能孕育出美麗的花朵-果。每個人的福壽也有其必然的因果律則,是絲毫不會混淆的。那麼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 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一個人相貌莊嚴端正是因為他能修忍辱,接受種種的考驗,因此能夠儀表堂堂,風姿翩翩。有一首詩說:「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石灰能夠禁得起火煉鐵錘,因此才能帶給每個家庭一片賞心悅目的潔白。銅製的佛像承受得了鐵匠的雕琢鑄鏤,才能成就莊嚴的法相,接受萬人的膜拜供養。
貧窮者慳貪中來,有的人貧寒窮困,那是因為他不知道佈施喜捨他人,因此才得到貧窮的果報。有一天閻羅王召來兩名鬼卒說:
「你們兩個人前世尚知行善,具備投胎做人的資格,現在有兩戶人家讓你們來選擇,其中一人要投胎去行佈施,一生給人;另外一人完全接受別人的施與……」
閻羅王的話還沒講完,甲鬼卒趕快跪出來搶先說:
「報告閻羅王!一輩子給與他人的人生太苦了,讓我去投胎接受施與的那戶人家吧!」
「那麼另外一家誰去出生呢?」閻羅王皺著眉說。
「閻羅王!讓我去轉世好了!」忠厚的乙鬼卒平靜地說。
兩個小鬼皆大歡喜地去投胎,一心貪吝的甲鬼卒出生在乞丐的家庭,一生接受別人的憐憫施與;而發願佈施的乙鬼卒卻出生在高貴人家,一生濟貧救苦,享受給與的快樂。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世間上最貧窮的是慳吝貪饜的人,懂得佈施的人不但沒有失去絲毫,反而擁有更多,施捨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高位者恭敬中來,敬人者人恆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夠平步青雲,位居高顯。下賤者憍慢中來,貢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湯,自絕善緣,自然受人鄙視瞧不起了。瘖啞者誹謗中來,有的人講話音聲咽啞、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過去不知修持讚歎,甚至惡口譭謗。佛世時有一個小沙彌常常誇獎他人,讚歎三寶,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一股異香,人人都稱他為香口沙彌。我們如果想擁有美妙的音聲,就要常行讚歎法門,讚歎的柔軟語不但可化解人際之間的暴戾之氣,並且能使我們自己很快趨入佛道。盲聾者不信中來,對於聖賢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對於因果三寶不知信仰,自閉於智慧真理之門,會得到瞎子、聾子的果報,看不到世間的真像,聽不見世間的真音。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對他人的生命懂得愛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貴的生命;暴戾凶殘、作賤生命的人,不知讚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壽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報是必然的道理。有一個小沙彌從小離開父母跟隨師父出家學道,這位師父是已經得道的阿羅漢,有一次以神通的慧眼一看,這個才十二歲大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如此難堪的事不好當面說破,於是告訴他:
「小沙彌!你好久不曾回去探望父母了,明天起你回去和父母相聚一段時間。」
不知究裡的小沙彌乖順的背起簡單的衣單回去了,一星期過去了,雖是證悟了的師父,想到年紀輕輕的徒弟就此離開了人間,心頭不由一片黯然。過了數天之後,師父正在為徒弟默默祝禱,突然看到小沙彌活蹦亂跳地從外面回來了,氣色紅潤,一點病容也沒有,師父很納悶,就問他說:
「你回去父母都好嗎?最近你都做了什麼事?」 「父母都健康無恙,我回去一直陪侍在他們身邊。」
師父再耐心的探問,最後終於查出整個事情的真像。原來小沙彌在回家的半路上,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困在水中,手忙腳亂地掙扎求生,小沙彌看了,慈悲心一起,拿了一片荷葉,耐心地把一隻隻水淋淋的螞蟻救上岸。由於這一念慈悲,不但救活了無數的眾生,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時我們看到一些無知的孩子把玩蝴蝶昆蟲,捉弄弱小動物,心中總為他們著急,何必糟蹋自己未來的寶貴生命呢?因此為人父母師長,從小就要教導幼童培養悲愍心,愛惜一切眾生的生命,能夠如此教育菩提幼苗,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個充滿鳥語花香的國土。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眼耳鼻舌殘缺,身體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於不能堅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會遭到不幸的果報;希望六根具足、儀容端莊,就要嚴持律法,收攝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果,佛經上告訴我們如果實踐七種佈施法門,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1.設立佛像僧房。2.種植樹木果園。3.常施醫藥救病。4.打造船隻渡人。5.建設橋樑道路。6.點燈鑿井施茶。7.造廁供人方便。添福壽的方法很多,建築寺院、裝塑佛像、助印經書,固然是增福添壽的途徑,造橋鋪路、施茶鑿井、點燈建廁,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壽因緣的妙方。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福壽就在我們的左右。
我們如何求得福壽?世間上有那些福田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壽呢?佛經上舉出了下列八種:
1.三寶--三寶是我們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是一個樵夫,有一天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場驟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薩像在淋雨,於是趕忙把自己的斗笠摘了下來,蓋在菩薩的頭上,由於他恭敬佈施一頂斗笠,終於成為九五之尊,統理整個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田,佛經上說父母恩惠浩大,為人子女者縱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無法報答春暉恩澤於萬分之一,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愛敬,福壽俱全。
3.師長--師長傳授我們以技能,啟發我們以智慧,使我們能立足社會,明白善惡是非,師長是我們的敬田,應該恭敬他們如父母。
4.弟子--學生、徒弟、兒女,是我們未來事業、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傳承者,要好好愛護他們,細心教育他們,使他們茁壯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闢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不捨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為病比丘看病,何況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難的人,如水災、火災、礦災、空難、兵難,都是我們佈施愛心的對像,因此我們的社會上設有許多的慈善機構,創立各種的慈善事業,目的就在幫助急難的不幸者。不過今日所舉辦的慈善工作,應該以救助急難為主,而不是救濟貧窮。難是一時的,貧窮是長久的,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因此有人主張「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飢渴的時候,即地播灑清涼露水。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奮鬥,我們在物質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容納他們,接受他們,不可以把他們視為異類,給予不平等的待遇。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散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最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夫孜孜矻矻地耕種,只要我們播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綠發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如果不懂春耘,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過去印度有一位王后賢慧美貌,篤信佛教,常常行佈施供養三寶,深得國王的寵愛。有一天夫婦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國王望著身披錦鏽羅衣,頭戴珠鬘寶冠的皇后就說了:
「皇后,今天你打扮得這般美麗,享受人間至高的殊榮,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所賜給你的恩寵啊!」
王后平心靜氣地回答說:「雖然妻以夫為貴,但是這一切的富貴是我自己佈施修福得來的,每個人有他各人不同因果業報,誰也無法更改。」
國王聽了王后如此斬釘截鐵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宮中,暗中把王后心愛的鑽石戒指,偷偷地丟到江河。第二天王后皇醒來,找不到戒指,就問國王說:
「國王,你看見我的戒指了嗎?」
「你的福報力量不是很大嗎?怎麼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指呢?」國王不懷好意的譏諷她。
「如果這個戒子屬於我應得的福份的話,是絕對不會丟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強求也是沒有用的。」王后悠閑自在的回答。
事情過了數日之後,有一天御廚買回一條大魚回宮烹煮,不可思議地剖開魚肚一看,竟然在魚肚中發現王后失去的那顆閃亮晶瑩的戒子。國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報要靠各人去培養,種了一分,收穫十分,絲毫不會缺失。同樣的故事也曾經發生在波斯匿王的公主身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就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
「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國王於是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為夫婦。一天公主就問丈夫說:「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為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恆產嗎?」「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辟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於是回到了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地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復興起來,成為當地的首富,消息不逕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於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於信服不疑了。
有時候福報來臨之時,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湧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垂手可得的財富,卻消失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只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果。經上說:「現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現在之福,如點燃燈火,隨點隨竭;將來之福,如添油料,愈點愈久。」我們要善於把握現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醇的美果。
三.怎樣有福壽
既然福壽的得失與否有它一定的因果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植福壽的善因善緣,才能感得福壽的美果好報呢?如何才能獲得福壽,我分別提供十種方法作為各位的參考。
如何才能多福?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十點,必能福報增廣:
1.少貪多捨:一般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事實上貪饜並不能得到福報,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來擁有的福報丟失盡淨。貪取的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捨的心增長一分,福報不求自生,自然會降臨我們身上。喜捨好比播種,必然能有收成;貪婪彷彿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實累樹呢?因此,唯有知道施捨,才能得到福報。
有一個窮苦的丈夫臨終的時候,想到跟隨自己一生的貧賤妻子,受凍挨餓,嘗盡人間辛酸,希望來生能投胎畜生,為妻子兒女作牛作馬,讓他們能衣食無缺,享受富貴人生。他斷氣之後,一縷幽魂到了閻羅王那裡,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希望稟明瞭閻羅王,希望閻羅王成全他的心願,閻羅王聽了感念他天倫情深,因此特別滿足他的願望說:
「好吧!我讓你去轉世成為一隻金色的鵝,渾身的羽毛都是珍貴的黃金,你的妻子兒女靠著它就可以豐衣足食,你不就能報答他們的恩情了嗎?」
這個貧窮的丈夫欣喜若狂,趕快託夢給自己的妻子說:「老伴呀!你一輩子跟我煎熬辛苦,現在我要去投胎做金鵝了,以後你只要每天拔去我身上的一根羽毛,變賣金錢,就夠你們母子生活了。」
妻子一覺醒來,半信半疑,但是沒幾天,家中飼養的母鵝果然生了一隻金色的小鵝,從此她就每天拔掉鵝身上的一支羽毛去賣,生活逐漸地改善了起來。但是由於金鵝實在長得太嬌小,一支金毛賣不了多少錢,貪得無饜的妻子突然動念:「何不把金鵝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如此一來,不就可以發財了嗎?」於是不管金鵝的痛苦,一口氣把鵝毛拔得精光,說也奇怪,那些被拔下來的黃澄澄的金毛卻變成了潔淨如雪的白毛,而這只傷心哀痛的金鵝剎那間又恢復了他美麗的羽毛,展翅飛騰而去,留下貪心的妻子,為自己的黃金夢碎而懊惱不已!貪心不能致富,喜捨才能多福!
2.少聚多散:有的人一生就活在屯積之中,屯積金錢、屯積物品,慳吝守財,最後做了錢財的奴隸,不能享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放曠灑脫。對金錢應該視如流水行雲,流動的江水才不會發出臭味,飄蕩的浮雲才不會拘泥一方,金錢應善加運用,充分發揮它的功效,而不是積聚執取,成為日後子孫紛爭的根源。有錢固然是一種福報,懂得如何散金用錢,更是一種智慧,有錢而不知有意義的使用,金錢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3.少執多放:人生為什麼有苦惱?因為我們執取虛妄為真實,不知看破放下,當然不能自在逍遙。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慾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4.少傲多謙:萬事成于謙虛,敗於驕矜,溪壑因為低下,所以能容納百川,成熟的稻子頭總是俯得更低,我們昂藏六尺之軀,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間,要學習謙下,要懂得虛懷,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成就萬事。
5.少私多公:自私的心去除一分,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害,不管別人的生死,多培養公德心,顧念大眾的利益,與人多結善緣,因緣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6.少憂多喜: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常常拿憂愁的事情來煩惱自己,讓自己活在愁雲慘霧之中;縱然遇到不幸打擊,也要抱持豁達的心胸,轉痛苦為快樂,化鬱悶為開朗。譬如辛辛苦苦積蓄的錢被人詐騙了,可以如此觀想:「也許自己前世虧欠對方,這輩子有力量償還你,算了,破財消災!」聽到別人譭謗中傷自己,可以如此運思:「如果自己有過失,別人的指責正所以為自己消除業障,應該聞過則喜;如果自己沒有瑕疵,譭謗正所以莊嚴我們的菩提,應該感激對方!」如此一個迴心,天地多麼的遼闊,任我徜徉;如此一個轉念,再嚴重的困局,沒有不迎刃而解!
7.少愛多慈:渴愛是一切煩惱的淵藪、痛苦的來源,把染污、有漏的私情私愛,擴充成為對一切含靈的悲憫,對一切眾生的慈心,愛的內涵將更雋永,愛的意義將更深遠!
8.少色多德:古人曾慨嘆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貪戀美色是眾生普遍的傾向,但是美色有時會蒙蔽我們清淨的自性,如果能將貪逐美色的心,提升為道德的追求,我們的人格將更芬芳,生活將另有一番風光!
9.少自多他:在我們的觀念裡「自」和「他」是對立的,別人得到了好處,相對的自己就失去了利益;但是佛教卻認為自他是一如的,別人的幸福是我們的快樂,他受用就是自受用,這種把「他」融入自己的「自」,生命更為廣大,幸福更為真切!
10.少拒多容:常人總有一種習慣,當別人向我們請教問題,或者求助困難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先加以否定,「不是啦!」「不過……」「然而……」的口頭禪,不知造成人與人之間多大的距離?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不能輕率地拒人於千里之外,要包容對方,給予信心激勵。大海能成其深廣,因為它不揀擇細流;高山所以能成其峻偉,因為它不拒絕寸土,有容乃大,無別則廣,我們應該培養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納世間難容之事。」能夠如此,何處不能隨遇而安呢?
怎樣才能多福?如果能做到上面十點,幸福必定常隨左右。怎樣才能多壽呢?我也提供十點給各位參考:
1.少肉多菜:佛門物質生活淡泊,但是有許多的老和尚卻活得非常高壽,主要和佛教主張素食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以為吃素食營養不良,容易飢餓,缺乏體力,事實上不盡然如此,我們看看動物之中的牛、馬、駱駝等都是吃素的動物,但是它們或者在烈日下為主人犁田,或者奔馳疆場衛國保民,或者載運貨品於沙漠,耐力最大,體力最足。而肉食的虎豹豺狼雖然很凶狠,威猛衝撲一下,後繼無力。何況吃素的牛所擠出來的牛奶,營養價值最高,成為現代母親哺乳嬰兒的代用品,因此素食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沒有價值。素食雖然有它的好處,但是並不是強迫每個人都吃素,只是平常大魚大肉吃膩了,有時換換青菜豆腐,既保胃口新鮮,也可減少一些疾病。
2.少殺多放:少殺生、多放生才能長壽。社會上有一種怪現象,每逢婚喪喜慶的時候,宰殺動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為老人祝壽,往往以殺豬宰羊享宴天神來求得長壽。求長壽應多放生,夭折其他眾生的生機,只會招致短命果報,如此緣木求魚的愚行,智者不為!小孩彌月,母親要吃多少的雞湯補品,人類只想到自己骨肉天倫生命誕生的喜悅,而不顧其他生命骨肉乖違,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其自私!親友病逝,生命的殞滅已經是讓人傷感的事了,但是無知的子孫卻殺害牲畜來祭拜亡靈,增加亡者的罪業,能不戒懼!因此婚喪喜慶的時候應該以放生來代殺生,增加民福民壽,讓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眾生都能和自己一樣多福多壽。
3.少鹽多淡:如何才是健康之道?少吃一些鹽,減少消化器官的負擔,口味清淡,有助於養生延年。
4.少糖多果:少吃糖份高的東西,糖份過高有時會得到疾病,水果可以幫助食物的吸收,應該多食用。少吃糖,糖的銷售量減少,如此一來不是和糖果公司為難了嗎?過與不及都不是中道,含有鹽份或糖份的東西,我們要攝取適量,而不是因噎廢食,完全不吃。
5.少食多嚼:過去也有餓殍是時有耳聞的事,現在肥胖症是全世界時髦的毛病,營養過份成了現代人的煩惱。古人說食不求飽,吃飯只求八分飽,可以常保健康,頭腦清醒,吃得過飽容易昏沉,並且胃腸工作量過重,容易產生疾病。除了吃得少之外,更要細嚼慢咽,既可享受美味,並且得到長壽。
6.少車多走:文明太進步,人們親自動手用腳的機會相對地減少;洗衣服有洗衣機,割草有割草機,上樓可以乘坐電梯,出門有車子代步,有心人士甚至擔心有一天人類將變成頭腦膨大、四肢縮小的怪物。如何才能長壽?運動跑步很重要,我們要多利用雙腳走路,尤其是飯後的散步更是長壽的秘訣。「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跑香、經行也因此被列為佛門的重要生活訓練之一。
7.少憤多笑:嗔恨就像一把火一樣,可以燒掉一切的功德,嗔恨的火還沒燃燒到別人以前,先灼傷到自己。怨憤就像仰天唾痰,必墮其面;又好比逆風掃塵,必覆其身。世間上的事情再難忍、難堪,哈哈一笑,盡付笑談之中,每日光明如煦日,和悅如春風,一定可以青春永駐,長命百歲。
8.少憂多睡:有的人上床睡覺了,還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就是憂愁煩惱。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憂愁留到明天,要訓練自己一上床就能拋下眾緣,安心入睡。我感謝佛陀的加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僅躺在床上能睡,有時頭還沒有靠到枕頭,就已經睡著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時為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經常以高速公路做床鋪;甚至站著也如枕大地那麼平穩入睡。因為我心中坦然無塊壘,與佛理經義能相印,沒有絲毫的罣礙牽掛,因此才能夠很快地進入睡境。各位如果實在無法睡著,我提供幾個對治失眠的辦法:或者可以觀想佛菩薩的聖像,但是這個聖像並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觀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樣的真正佛菩薩,觀想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於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觀想鼻子或眼睛、身體等一相時,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終保持一個樣子不變。除了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觀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薩聖號,另外迅速不亂地倒數數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並且不可錯亂,如此精神一專注,自然很快入睡。臨睡前一小時不要吃太多東西,要上床時再洗個腳,也可幫助安心睡覺。
9.少言多行:愈香甜的醬菜,壇口總是封的愈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少說沒意義的話,多做利益大眾的事。言不及義、不知實行,不僅浪費光陰歲月,話說多了,並且容易傷到自己的元氣,身體力行更能保健長壽。
10.少欲多施:把愛慾心去除一分,少貪取、少企求;把施捨心增加一分,多給予、多慈悲。過去日本有一個貧女阿照,由於佈施一盞油燈供佛,終於和失散多年的老父親團圓。這盞貧女的一燈,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供奉在高野山上,常明不滅,一個多月前,日本的幾位佛教徒專程包機,把這盞千年長明燈送到了佛光山,少欲多施的功德可見一斑。
如何增福添壽?我舉幾首古德高僧的詩偈,讓大家從中得到幾分的消息:
「三寶門中福好修,大富之家前世修;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總非真,急早將他施於貧;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富貴要自己去耕耘,福壽要自己去播種,不知勤奮耕種而冀望有成,猶如守株待兔,終歸幻滅。世間的財富虛妄不實,熊熊烈火、洶湧洪水、強盜貪官、不肖子孫,都可能奪去我們辛辛苦苦、血汗相濡攢聚的錢財,不如把它施捨出去,讓窮困的人現世受益,並且德澤庇蔭子孫於來生,享無盡福報,何樂而不為呢?怎樣才有福壽?「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求得福壽之道並不困難,就看我們努力多少、實踐幾分?
四.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佛教對福壽究竟有什麼看法,從《六祖壇經》的經文中可以了解一點端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平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六祖大師告訴我們一切的福壽果報都離開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純善,平時又知道與人結緣,培植福壽的因緣-命,自然富貴隨身,長命百歲。存心險惡,雖然能夠左右逢源,享受一時的快樂,但是轉瞬間就變成災難禍殃。譬如搶劫偷竊別人的財富,雖然得到短暫的欲樂,但是卻埋下日後服刑受苦的惡因,好比以舌頭舐食劍上的蜂蜜,雖然嘗到甜美的蜂蜜,卻把舌頭也割傷了。因此雖然眼前因緣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災禍也會轉變成幸福。心地既凶狠,又不知善植福德因緣,必然會遭到貧窮短命的果報。因此福祿壽命的獲得,取決於我們的心念清淨與否?只要我們能把這顆心照顧好,時時攝護它,處處觀照它,不任它放逸,不使它逾矩,二六時中住在正法之中,那麼福壽的獲得是不容置疑的。
如何才能增福添壽?依佛教的看法福壽不是上天所賜,不是他人給予,而是自己的業力感得,所謂自作自受,自己的淨行善業能為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自己的劣行惡業也會斷絕福壽的因緣,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講的五戒,不偷盜就能擁有福報,不殺生就能永保長壽,因此如何才能求得福壽?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壽。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自我修持,才能健康長壽、幸福快樂呢?我個人有一些妙訣,貢獻給各位:
吃得粗 吃得少 吃得苦 吃得虧
起得早 睡得好 七分飽 常跑跑
多笑笑 莫煩惱 天天忙 永不老
這幾首詩偈告訴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正常的生活規律,能夠如此,福壽垂手可得。日常食衣住行中,吃東西不精挑細選。譬如吃米要吃糙米,因為糙米比精白的蓬萊米更有營養。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虧,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吃虧受苦中煎熬出來的,污泥裡才能長出淨蓮,烈火中才能冶煉出黃金,在打擊挫折下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如何才能福壽綿長?生活要有規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輕易鬧情緒,不隨便發脾氣,把自己忙碌起來,忙碌於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忙碌於事業的創造,忙碌於服務社會人群,忙碌於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填充起來,讓煩惱沒有一絲空隙可乘,享受放曠逍遙的歡樂人生!
佛教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獲得多少?而是對於已經擁有的能珍惜幾分?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最富貴的人。「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比較計較只有帶給自己更多的怨憤痛苦,幸福就在一念的肯定,當下的承擔,不忮不求、不悲不惱的當下一念,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就是這個道理。
福壽既然是我們所企盼追求,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福壽呢?佛教認為世間的福壽無論如何的廣長,都有它的缺憾限量,不是最究竟殊勝。古人有一首詩描寫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僅有五十年,倒有一半在夜間過去了,算來算去只有二十五年,又受盡多少風霜煩惱?」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虛幻似水上浮漚,每天在吃喝大小便利之中浪費多少寶貴光陰,在所剩不多的生命裡,又裝滿多少的貪嗔苦悶,這種如夢幻泡影的福壽不是我們追求的對像,這種如鏡花水月的人生不是我們實踐的目標,那麼人生當求怎樣的福壽呢?我有四句話獻給各位:
求福當求永久福 增壽當增無量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 增壽當增慈悲壽
我們追求福報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報,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如金剛經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為、無漏、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恆不缺失的幸福。譬如今天在這裡舉辦演講,多少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成就了這個盛會,使成千上萬的大眾和佛教結了善緣,這就是永久的福報。
我們追求壽命該追求永恆不死的真生命,追求與虛空宇宙同在,亙古不滅的無量壽。平常我們也許做了不少善事,佈施許多的金錢,但是不及各位在這裡聚精會神的聽聞佛法功德大,因為各位以歡喜心、忘我心來聞法,這種無貪、無念的歡喜心、忘我心就是佛心,這種無私、無染的佛心所成就的生命,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寂靜的無量壽境界,因此各位參加今天這場的聽講可以說已得到了永久福,與無量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好比片輪難行,單翅難飛,必須融合了智慧的福報才功行圓滿,有了智慧的福報,才能運用智慧把自己的福報回饋給一切眾生。同樣的只有長壽而不知行善,這種長壽對眾生而言,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要追求智慧福、慈悲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累劫累世慈悲度化,不求自我完成。今天各位參加佛學講座,對福壽有進一步的真正認識,證明你們已得到了智慧福。散會之後,大家發心以成就別人來完成自己,這就是慈悲壽。我虔誠的祝福大家都能求得永久福、無量壽,完成智慧福、慈悲壽,謝謝!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