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他法力高強,一個觔斗能翻十萬八千里。我跟你們說,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是《西遊記》裡頭其實有很深的佛法的道理,孫悟空的這個觔斗就是妄念的象徵,在佛的眼裡,人心就像一隻猴子一樣,到處攀援,隨便生一個妄念,就有十萬八千里那麼遠。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一個人的心時時刻刻被各種各樣的事情佔據著,想東想西,或者手裡在忙這件事,心裡又牽掛著另一件事,永遠沒有空下來、停下來的時候,那他怎麼會有時間去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宋人的詩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現實迷得太深,當然看不清現實的真面目,看不透現實世界,那就不用說有智慧了。
常有人問:「佛和眾生有什麼差別?」哪裡有什麼差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眾生穿衣吃飯,佛也穿衣吃飯;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說法,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難道不是工作麼。不同的地方在於:大家穿衣吃飯會挑剔,會在好壞、貴賤、粗細上有分別之心,佛卻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穿什麼,他安住於當下,沒有講究,一切都歡喜;眾生工作時,心裡會有對工作報酬的不滿,對功名利祿的貪求,而佛講經時就專心講經,內心沒有雜念,因為他完全是出於一顆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壇經》中說:「自性迷則是眾生,自性覺則是佛。」可見眾生和佛的差別只在於心:佛的心是清淨的,廣大虛空,包容一切;終生的心呢,像一面佈滿灰塵的鏡子,什麼都照不出來。他們看不透這個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渾渾噩噩,沒有智慧。
在江西佛學院時,和尚常常跟學生講:「要時時提起當下一念清淨心。」什麼叫清淨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淨心。簡單來講,就是去掉多餘的胡思亂想,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當下。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哪怕只是吃飯、睡覺這樣的事,都可以專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飯時雖然沒有在做別的事,但是他腦子裡思緒紛亂,滿心焦慮,食不知味,這個就不叫專注,因為他的心不清淨。
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心裡清淨,誰能給你煩惱,什麼東西能迷惑你?這個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講過。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禪師,修為很高深,別人問他怎麼用功,他張口就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別人就不明白了,說你這就叫用功?誰不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修行要是這樣容易,那豈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禪師說:「我跟他們不一樣!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
吃飯時不乖乖吃飯,睡覺時不老實睡覺,這就是心裡不清淨,瞎折騰。不管在做什麼,專注於每一個當下,少一點思慮和攀援,少一點算計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樣沉澱雜質,回到澄靜透明的境界,心靜,腦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現前。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煩惱、焦躁的時候怎麼也處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靜下來,思緒澄明,可能很容易就處理好了;糾結很久,怎麼也想不通的問題,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開放,或一片黃葉飄落,心中空無一物的瞬間,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清淨帶來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說你能賺來多少錢,換來多大的名聲,地位比別人高多少等,而是說你有安頓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華,很有能力,他們知道怎樣獲得財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樣讓自己過上優裕的生活,可是他們沒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樣獲得高質量的人生。他們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貪婪之中,隔絕了健康、快樂、幸福,吃不好,睡不好,連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當下的人尤其容易陷進無事忙的境地裡,所以更需要清淨的智慧。大家在被腳不沾地的忙碌、揮之不去的煩惱追著跑時,不妨試著靜坐一下。在安靜的狀態下,把思緒理順,分門別類,然後把沒有必要的想法,強求不來的妄念,不適合自己的欲求通通放下,為你的心騰出空間,這樣幸福、自在、安寧才進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