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校長史密斯先生、教務長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賓,晚安!很有緣分,從今天起,在五天之中,我和你們大家共同做一個研究,去找尋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怎麼樣來找到我們自已,這個我們的自己,在我們現在來講,就是般若心經。就好像是我們找能源,到山裡、海底去勘探能源,噢,找到了石油,啊!富強了。假如我們這幾天也能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般若,那我們在人生中,不但是富貴榮華了,也自由解脫了。

今天不是在這裡講演,是講經。「經」是佛說的,我們對它應該尊敬。這個意思是要有一個儀式, 把《般若心經》念一次。你們大家先不用念,我先請慈容法師帶領出家人在這裡念一下。

剛才我們誦念的《般若心經》只有260個字,它完全講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佛教對宇宙、人生基本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他說法49年,談經300餘會。在這49年當中,他說了一些什麼呢?有一首偈語: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從這一首偈語裡面,意思是說,像佛教裡面經中之王的《華嚴經》,有80卷,他講了二十一天,即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經講了十二年,也就是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的經典像《維摩經》、《彌陀經》,叫方等經;二十二年般若談,即二十二年都是講的《般若經》;另外還有八年講的《法華經》、《涅槃經》。在四十九年當中,他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可見得般若的重要。般若,它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什麼哲學,它完全是自己,我們並不認識自己。我們看到云云眾生,什麼樣、什麼樣,自己什麼樣看不到。般若沒有形象,它的樣子無形無像,這個無形無像的又要把它看做是我自己--本來面目,要費一番工夫。當初,六祖大師跟大家講經說法的時候,忽然提出五個問題,他問大家:「我有一樣東西,沒有頭,沒有尾巴,也沒有手,沒有腳,沒有面孔,沒有背後,也沒有名字,你們大家知道是什麼嗎?」有一位年輕的弟子,自視很高,他就在大眾中舉起手說:「我知道,這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佛性。」六祖大師聽了以後,並不喜歡。他說:「我已經告訴你們,讓你們猜的問題,沒有頭,沒有面,沒有名字,也沒有字,你偏要說是諸佛的本源、眾生的佛性,你就是講了有辦法,頂多是個知識分子,知解中足。」可見,我們今天在這裡,要講說「般若」--我們的本來面目,用講說,也講不出來、也不像。因為基本上,「般若」這個東西是甚深微妙的。為了便於大家容易懂得,我就把「般若」分成階段性,從淺的,慢慢深入。像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小學的般若,就是我們大家能體會到的,那不叫般若,叫正見;然後升到中學,是二乘聲聞、緣覺認識的般若,他們認識的般若叫緣起,因緣生起,緣起緣滅;再往上大學生,他們的般若,就是菩薩的空性,這個空是菩薩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成佛了以後,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麼。

什麼是我們眾生了解的般若--正見?一般人的了解:般若就是智慧,那不行,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世間上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很有智慧,那個是知識分子,智慧就是有知識,知識會生病的,知識生病了就變成愚癡。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般若不可以說是知識,也不可以說成是智慧。般若是我們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這個東西事實上是很難知道的。假如淺一點說,是我們的眼睛,是我們的心,只要我對世間看法看正確了--正見,那就已經相似「般若」了。就好像我用眼睛來看外界,認的很清楚: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人...,就等於照相機,把光圈、距離對的很準,照出來的都是原樣,沒有錯誤,這就是我們的正見--般若。什麼是正見呢?比方說,我知道這個世間上有善有惡,有因緣果報。我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聖賢,什麼是凡夫,什麼是過去,怎麼樣才會到未來,我應該有正確的認知,這就是我們現在人類的正見,這就已經不容易了。你對宇宙人生體會的高一點,超越人間。或者我們想老子、莊子,或者哲學家、佛的羅漢弟子,他們比較高深一點,懂得「般若」是緣起性空,這許多超越的聖者,看這個世間不一樣,就等於禪家,最初沒有參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了以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開悟了以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我們知道,這個禪的深淺,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都是一般常識上的山水,或是科學家經過他們的儀器,山不是山的樣子,水不是水的形狀。到了悟道的聖者,他們是不破壞世間的,不一定要違背世間,你說是,我一定要說否,你說對,我說不對,不是的。所以,他就隨著世俗大眾的意思,習慣法,好吧,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吧。超越人間的羅漢、聖者,他們看這個世間一切是緣起,「緣起」這兩個字,我說了是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緣生起,緣起緣滅。但是真正的懂得,不是知道什麼是緣起,那就不容易體會。所謂緣起,它有基本的意思,就是每一樣東西,都不能單獨存在,不管我們人、房子、宇宙萬有,它都是彼此的關係,很多的條件,相互的依存,相互的結合,才能存在,緣嗎,有因緣的條件,才能生起的。花,是形象,是假象,是由泥土、種子、陽光、空氣、水份,多少東西結合起來,它才成為這一朵花,所以真正聰明的人看到這個花,它是緣起呀!像我們這棟房子,誰不認識?其實,把木頭、水泥、瓦片、鋼筋分開來,房子在哪裡呢?可見這個房子存在,它是有很多的條件,要因緣合和起來才行,這裡有很多的假象!現在這個身體是我,是你嗎?假如把骨頭、皮肉都分開來,我又在哪裡呢?比方說,一個小女孩,女嬰,再大一點叫女童,女學生、小姐、太太、老太婆,究竟是女嬰、女童、小姐、太太、老太婆?哪一個是真的她自己呢?所以,這些個過程、假名,我們有時候沒有了解真相--緣起的真相,被這些個假像所迷惑,就在這個上面執著、計較、苦腦啦!關於這個緣起的般若,我們後面還有很多的地方會講到。

從小學的般若--正見,到中學的般若--緣起,再到大學菩薩,我們認識了「空」,空又是什麼呢?一般人認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呀,空就是沒有了,這是完全錯誤!空是什麼意思?空是有的意思!!! 因為空才有,不空就沒有了!比如茶杯,不空怎麼能裝水在裡面呢?因為空才能把東西裝進去。現場的女士們,大多都帶個皮包,不帶皮包東西放在哪裡呢?有皮包有空間,東西才能放在裡面。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不空、口腔不空、腸胃不空,都堵塞了,你們說,我能生存下去嗎?原來,空是建設有的;原來空,是存在,不空就沒有了!好像我們這個房子,沒有空間我們怎麼能在這裡講經?沒有宇宙虛空,萬物怎麼依附呢?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就是空間太小了,為了一張桌子、一張床,為了生存的土地,爭執的到法院;甚至國家之間,為了一條道、一座山,兵戎相見。這個空,空間,是世上人人都靠它生存的,因此,大家看起來為事相鬥爭,實際上都是為了空。正見,就不容易了,認識緣起,升中學也不容易了,到大學,認識空,更是不簡單,般若,到佛的境界,更高一層,當然又再難了。般若究竟是什麼?假如我要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母親叫什麼名字嗎?有一點佛教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誰不了解,是摩耶夫人。這個回答是錯誤的,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不能說是佛祖的母親。佛祖的母親是誰呢?般若。因為經典上講: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沒有般若,就沒有佛了。所以我說,我們如果沒有我們的本來面目--般若,我們苦心的修行、做功德、好事,回家去找誰?怎麼找到我們本來面目--自己呢?所以,般若,由淺入深,有的時候不是想像的,不是知識的,它完全是修證,慢慢體會、體會,到了某一個階段,很自然的一個東西。你們各位,今天來,才會了解人生,才會了解世間,沒有般若就是漆黑一片,對這個世間了解的都是錯誤的,都是迷茫的。我不是批評你們,以佛的知見來說我們人生,大家都在錯誤的裡面,愚癡的裡面生活。假如,舉一個例子,我前面這個講桌,你們認識它嗎?怎麼不認識,這不是講檯、講桌嗎?你們都說錯了,這個是假象呀,它真正的樣子我告訴你們,它是木頭。我再問你們,這是什麼?你們說,它是木頭。我告訴你們,錯了。怎麼又錯了?因為木頭也可以做窗子、椅子、凳子、木板,不一定做講桌,那它是什麼?它的真樣子是大樹。我再問你們,這個是什麼?大樹呀。錯了。為什麼大樹又錯了?它當初不是大樹,是一個種子,埋在土裡面,經過陽光、泥土、空氣、水分、時間、日月精華,慢慢經過多少年,成為一棵大樹,它是結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成了這棵大樹。後來成為木頭,成為桌子。所以,我們看什麼東西都看錯了,是假象呀,你要看到它的真實,是眾緣合和的,因緣所生的,它是空性,不是獨有的、獨特的,是關係的存在,這需要般若才能認識了解的。

第二講

你們各位能把這一卷《般若心經》聽完了以後,經過你的思維,所謂,從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心所成慧,以聞思修次遞,你有了一種雖然不是般若開悟,但有了那麼一點超越一般知識、常識性的見解,那麼你對人間的看法就不一樣了。用禪門的話來講: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我們人,就像千年的暗室,用般若的燈光才能將暗室點亮。我們現在般若自性沒有發光,所以,自己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佛經裡面也有一個比喻說:一群盲人摸大象,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他就說,你們知道大象像什麼嗎?大象像個鉤子;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他就說,大象像個芭蕉扇子;有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個柱子;有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肚子,說大象像個鼓;摸到尾巴的,說大象像個掃帚。大象究竟像什麼,要開一下眼睛來看,才知道大像是個什麼樣子。而一群盲人摸的象,只是大象身體的一部分,不是整個的大象。所以我們認識世間,只是一部分,是錯誤的,不是真相。再比方說:一個盲人問:「月亮是什麼樣子?」我們告訴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他就說:「噢,我懂了,月亮就像長長的蠟燭一樣。」我們告訴他:不是的,月亮是圓的。他就說:「噢,像盤子吧?冷冷的、硬硬的。」我們又告訴他:「不是的,月亮是白色的。」他又說:「是白雪、寒冰一樣嗎?」你跟他這樣說,那樣說,他都不能認識真相。所謂的真相,要開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月亮」是什麼樣子。世間諸相,宇宙萬有,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般若來看,這許多相狀的東西,我們都是錯誤的認識。舉一個例子說:一對小夫妻,慶祝結婚一週年,丈夫對妻子說,你到我們家的地窖裡面,把酒缸打開,取一些灑來喝,慶祝一下。妻子到地窖裡面把酒缸打開一看,嚇一大跳:「我的丈夫怎麼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美貌的女人?」於是就上來責問丈夫。丈夫說:「沒有呀。」妻子逼著丈夫到地窖酒缸裡面去看,丈夫朝酒缸裡面一看,又對妻子說:「你怎麼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男人?」兩個人就吵起架來,你說我藏女人,我說你藏男人。他們倆的婆羅門師父得知以後,就說,我去看看。他去一看,又說:「你們倆怎麼在酒缸裡還藏著另外一個師父呢?我也不理你們了。」後來,一個比丘聽到此事以後,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他拿了一塊石頭,把酒缸打破,酒流走了,裡面男人也沒有了,女人也沒有了。我們也常常被世間的假象所迷,所以,人生也活的很辛苦。

假如說,我們不但成為一個知識分子,也成為一個般若的擁有者,開了般若的慧眼,來看宇宙人生,會不一樣的。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養了一隻小鵝,在瓶子裡面,當鵝子在瓶子裡面慢慢的長大了,出不來了,怎麼辦呢?瓶子不捨得打破,鵝子又不能出來。此事有人問培休宰相,培休宰相也沒有辦法,培休宰相就把這個裝鵝的瓶子拿去找南全禪師,培休宰相就對南全禪師說:「禪師,瓶子不能打破,鵝怎麼能出來呢?」南全禪師朝著培休宰相大喊一聲:「培休!」培休宰相答應了一聲,「哎,你叫我幹什麼?」南全禪師說:「你怎麼跑到瓶子裡面去呢?」意思是說:「鵝」就代表「心」,世間海闊天空,你不知道去,一個小小的瓶子怎麼就把你束縛起來呢?我們大家應該知道,在世間上,你把金錢看得太寶貴,我們就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金錢就束縛了我們;把愛情看得很可貴,愛情就束縛了我們;兒女很偉大,父母就做兒女的牛馬,被兒女所擁有。現在這個社會,有孝順的父母,少孝順的兒女。你到兒童醫院裡去看,父母川流不息,為了小兒小女的健康在掛念;老人院裡面,兒女去探望老人的,日漸減少。所以,現在的人,由於對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因果、因緣不能認識清楚,越來越與自己的本性、本有的道德相去甚遠。我們怎麼樣開般若的慧眼,讓我們知道,過去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未來到哪裡去。宇宙世間,這麼多的人類,這麼多的眾生,我要與他們相處,怎麼樣彼此才能相安?怎麼樣才能快樂?怎麼樣才能和平?舉世的道德人士,都關心世界的和平,我也很關心。但世界的人士對和平都有說法,卻找不到一個真的方法,能讓世界和平。世界上這麼多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類,這麼多的思想,這麼多的知見,都是不同。並且在人的本性裡面都有一種性格--好鬥,當然也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好鬥的一面,幾乎要讓世界和平,是很難的。世界上許多的大人物,也說世界要如何才能和平,並且組織了聯合國,要限制污染,制止核試驗,經濟如何好轉,種族如何減少衝突等等。但實事上,世界不和平,戰爭越來越多。我記得過去,佛教的太虛大師,他因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的邀請,對世界和平提出意見。他說要慈悲,大家都慈悲,世界就能和平;大家都要無我,不要自私,世界就能和平。但事實上,慈悲、無我,讓世界人都能奉行談何容易。為了海峽兩岸不協調、不調和,我也很怕兩岸戰爭,我也想要兩岸和平,怎麼樣才能和平呢?有般若能和平。因為和平,一定要平等,不能你大我小,你富我窮,也不能你太善良,我太兇惡,這樣也不能和平。原來這個般若,它有平等性,一切眾生皆有般若、皆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的般若都是一樣的,自性都是一樣的。般若還有普遍性、必然性,般若如何發揚,對人類和平有幫助。

現在我要告訴你們各位,原來我們的寶藏、本來面目、真我,叫般若。它其大無比,其高無限,其殊勝不可思意。因為,從小處說,我們有般若,有的時候你晚上睡覺,枕頭不小心掉到地下了,你不用看,順手朝地下一摸就能摸到枕頭,拿回來照常睡覺,這是什麼?這就有一點般若功用;有的人一說話,馬上就讓人家生氣,沒有般若;如果會說話,一句話解決困難,大家笑嘻嘻的,這個般若很有用的。剛才我說般若大、高、殊勝,我們暫且不說,先說般若的平等。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平等,世界上最高的、最偉大的、最好的,人也好,事也好,大自然也好,就跟般若一樣,有平等性的才是最好的。佛教裡面把般若比喻為光明,太陽就像般若,陽光普照,它很平等。有錢的可以曬太陽,沒有錢的,也可以曬太陽,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曬太陽。所以陽光很偉大,它能與真理相比。世間上除了陽光以外,流水也是如此。你看,不論什麼地方它都流去,你要喝它、用它,它都可以,無選擇地隨你使用。人如果沒有水怎麼活呢?所以,流水有平等性,般若就像流水一樣。空氣也是人所需要的,它供給人,也不選擇,你們要呼吸空氣,海邊的空氣,森林的空氣,公園的空氣,戶外的空氣,開窗就有空氣,你要空氣,空氣就供應給你。它也不嫌貧愛富,誰好誰壞。般若就像空氣一樣輸送給大家。大地也很平等、很偉大,我們全世界的人採到大地上,重的、輕的,胖的、瘦的,男人、女人,什麼人大地都擁戴你。所以,般若應該像大地一樣。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空氣等等,般若沒有生死,沒有好壞,是永恆的,圓滿人生,你怎麼樣去證悟般若,就擁有了世界。般若,人人本具的。過去有一首歌:「薔薇薔薇處處開」。我補充一句:「般若般若處處在」。

般若在哪裡呀?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它呢?你要找石油,要去海底、地下,它有源;我們的心也有源,般若就在我們的心源裡面,你找到心,就能找到般若了。我們現在的人,化妝,把自己打扮的很美麗;營養,吃的自己很健康,保護自己的四肢五體很健全,不生病,照顧自己無微不至,但是,你叫他修心,他就沒有這樣的熱忱,沒有這樣的用心。佛經裡面有一段故事,記載的很有趣,講說一個富翁,很有錢,討了四房太太,大太太年老珠黃,富翁早就把她遺忘了。二太太管家,還有一點用處,富翁偶爾也關心一下。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輕貌美、柔情蜜意,他喜歡得不得了。但是人生有限,當富翁年老要死了,不但萬貫家財帶不去,也帶不了這些年輕的妻妾。富翁心想:黃泉路上我一人很寂寞,如果能找一個我喜歡的人陪我殉葬就好了,這樣我還是有伴的。當然富翁最喜歡的,就是四太太,於是對她說:「我平常多麼關心你,一刻都捨不得離開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聽花容失色,說道:「你現在對我好,但死了還有什麼好呢?我這麼年輕,我還有無限的未來,我不能陪你死。」大富翁聽了很失望,就改找三夫人。「我平常錢也給你,有什麼好東西也給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聽,就說:「你知道我很年輕,還這麼漂亮,你死了,我還可以再嫁給別人,所以不能跟你一起死。」大富翁沒有辦法,只有找二太太。二太太聽了說:「不行。我們這個家的事務,平常都沒有人管。這樣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會替你料理後事,我會幫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別。」大富翁很灰心,萬分無奈。看到大太太從那裡經過,他心想:「這個更沒有希望,我平常也不愛她,也不關心她,不過還是試試看吧!」就跟她如此一說。哪知道大太太倒是個有心人,她說:「我們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要死我就陪你一起死。」大富翁一聽:「啊!真看不出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想不到大太太倒真心實意,過去太對不起她了。」

這一段故事的四太太是誰?就是我們的身體。許多人為了這個色身,營養、保健、化妝、溫暖,什麼都給身體,身體是我們最重要的、最愛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後,它卻不是我們的,不肯跟我們一起去。還有三太太是誰?三太太就是我們的金錢、黃金、鑽石,我們的財產。當我們走了,它也改嫁給別人,轉入他人之手。二太太是誰?二太太就是我們的朋友、家人、親戚,他們不會陪我們一起死,頂多在送葬時,陪走一程。所以這個大太太就很重要,大太太是誰?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平時並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樣修養,我的心要怎樣昇華,我的心怎麼樣才能清淨,都不管它。盡管如此,人生走到最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唯這個心所造的善、惡行為的業力會跟隨我們。

第三講

校長、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嘉賓,大家晚安:

我現在還是請慈容法師和在美國的出家法師,為大家誦一卷《般若心經》,為大家祝福,祈求平安!他們都是全美國各個地區的主持法師,昨天在後台念經,今天請到前台來念。現在開始! 

在30年前,曾經有一個說法,假如教室是電影院,學生一定很喜歡念書。我現在講,假如聽經像聽趣味、聽故事、聽笑話,會感到歡喜、禪悅、法喜,我想一定就喜歡研究佛法。遺憾的是,過去的一些講經的人認為,一定要講的大家聽不懂,才是講的好。比方有人問:「你到哪裡去?」回答:「聽某某人講經。」「講的好不好?」「好極了!」「怎麼個好法?」「聽不懂。」我講經弘法近60年時間,我有一個想法:講經說法,別人聽不懂,沒有意思,佛法怎麼樣能讓別人聽得懂、有受用,才重要!

我繼著講,般若對我們究竟有什麼用處?據我的體會,什麼都是般若,什麼也不是般若。你把一句話、一件事做的恰如其分,非常巧妙,就說:你很有般若!你在做功德、好事,如果起了貪嗔愚癡,那也不算般若。我主要的讓大家聽《般若心經》,不是聽哲學、聽知識,而是要把般若帶到你們生活裡面,派上一些用處。比如,般若的思想,有的時候,不是一般的思維,有的時候要逆向的思考,才能把般若找出來。例如,有信徒常常問我:我們信佛教了,怎麼樣才能改善生活,讓我快樂一些、好過一點呢?我說,我告訴你幾個方法,你來參考:

第一,你要有一個觀念,與人在一起相處,要你大我小。我們平時,自覺自己很對、自己很大、自己很好,把人家看成差一些,這個得不到好的朋友,做事也不方便;對人尊重,你大我小,所謂「老二哲學」,這樣很容易處事。

第二,你樂我苦。我們常常總是想:我快樂最好,你痛苦管我何事?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放過我快樂,所以,我們能祝福大家都很快樂,你們都快樂了,當然我就跟著自然也快樂了。一千年前的哲學家范仲庵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是很有意義的人生,我們也可以說是般若的人生。

第三,你有我無。平時我們都是:只要我有了就好,你們沒有,管我何事?但是,別人沒有,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大家都有了,我不會沒有的。所以,讓人家先有,自己慢一些,我想會有另外一些所得。在《般若心經》的後面有一段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以無所得」,另外有一個圓滿的全部所得。所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要人生過得很快樂嗎?有一個觀念,第四點,你對我錯。可是我們沒有般若的想法,總是我對你錯,一個常常責怪別人錯誤的人,怎麼會有人喜歡呢?有甲、乙兩戶人家,甲家總是吵架,乙家人很和好,和諧相愛。甲家人來問乙家:你們有什麼妙法?家裡都是和諧,而我們家總是吵架呢?乙先生說: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容易吵架;而我們家都是壞人,所以不容易吵架。比如,家裡有一個茶杯,有人不小心打破了,假如他不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即刻就叫:是誰把這個茶杯放在這裡的?意思是我打破茶杯不是我的錯,而是你把茶杯放的地方不對。放茶杯的人就說:是我放的,誰叫你這麼不小心把它打壞了?你們兩個都認為自己是好人,自己對,所以就容易吵架了。我們家的人不是這樣,假如有一個人把茶杯打破了,他即刻就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太魯莽了,把茶杯打壞了。另一個人則說:這個不怪你,是我不應該把茶杯放在那個位置,是我不對。因為我們大家都認錯,自覺自己不對,所以我們就不容易吵架。所以,般若的人生,要有般若的智慧,有一些想法與一般世俗的觀念不同。所以,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語言,般若的行動,般若就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要有般若的氣質,般若的胸懷,人生的一切都表現出他是般若人,就是一個智慧人。人世間,快樂不快樂,不一定是從外面來給我們的,有時候,是靠自己來製造快樂,靠自己的般若,靠自己的觀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製造成快樂。舉一個例子說,有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都嫁人了。她一個人生活,本來滿清淨、滿快樂的。但她不是,每天都哭,所以,人們把她叫愛哭的老太婆--哭婆。有人就問她:老太太,為什麼老是哭呢?她說:我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做雨傘的人,每當看到太陽,我就為大女兒掛念,老是看到太陽,雨傘不好賣,她的生活怎麼過呢?所以,看到太陽就會為大女兒哭。我的二女兒嫁給了開米粉店的人,我看到下雨,就為二女兒哭。哎呀,老是下雨,沒有太陽曬面粉,米粉不好賣,她怎麼過呢?你看,太陽出來了,我為大女兒哭,下雨了我為二女兒哭,我怎麼能不哭呢?有一個有般若的師父就告訴她:老太太,不要這樣想,以後見到太陽,不要想大女兒,想二女兒,噢,太陽出來了,米粉曬的很多呀,可以賺錢了。下雨再想大女兒,噢,今天下雨了,雨傘的生意一定很好啊!老太太就問師父:想法、觀念可以改變嗎?師父說:當然可以改變呀!老太太真的就這樣改變了觀念,有太陽就想二女兒,面粉生意很好,她歡笑;下雨就想大女兒生意好,也歡笑,從此不哭了,從哭婆變成笑婆。

你們大家要有歡笑的人生嗎?有般若就能達到目的!有般若的人,他的心都比較清淨,比較聰明慧巧。他所想到的事情、看到的人間,都是真善美,都是很美好的事情,他不會製造肮髒的語言、製造是非、麻煩。想到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都感恩大家;想到國家社會,都對我很好,也感恩大家;想到學校、機關、團體、士農工商,他們都成就我,供應我的生活,我感恩他們。所以,想到人家的好處,你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呢?但在世間上,能發現自己的般若,來運用自我般若的人畢竟很少,所以,又製造另外一種幽默,來諷刺這個世間。有一位趙州禪師,很有修行,高齡百歲了,有徒弟就說:「師父,你這麼有道德、這麼有修行,將來會到哪個天堂、哪個淨土、哪個極樂世界去呢?」趙州禪師回答說:「你要知道我將來要到哪裡去呀,我老實告訴你,我是到地獄裡去。」徒弟說:「哎呀,師父,你這麼有修行,你怎麼會到地獄裡去呢?」趙州禪師就說:「假如我不到地獄裡去,將來誰來度你呢?」像這種說話,雖然不好聽,但從般若的角度,它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我覺得我們人生中,不但要有般若的性格,同時般若也是我們的能量,是我們的能源。世間上任何一個東西,當然都有它的作用。比如,我前面的這個麥克風,它的質量好不好,假如質量很好,可能需要美金一萬元,兩萬元;不好的,可能三百塊、五百塊就買到了。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我自己的價值多少呢?有的人說,他能大能小,能高能低,能有能無,能前能後,能早能晚,能飽能餓,他無所不能,我想這種人,他的價值就不一樣了。有的人能忙不能閑,有的人能閑不能忙,有的人能飽不能餓,這個都是能量不夠。我想我們的人生,要發揮我們的本能,就是要發揮自己般若的性格,般若的氣質,般若的能源。有一個人,過60歲生日,請一個出家師父替他誦經祈福,這個師父就替他唱讚、誦經,為他祈福,念:南無遠方的菩薩,你們要來賜福給這一位先生。這個人聽了說:「師父,你怎麼請遠方的菩薩呢?近處的比較好」。這個師父說:「近處的菩薩,我怕他知道你為富不仁,沒有道德、沒有慈善,他們不肯來呀!所以,我只有找遠方的菩薩。」所以,我們平時自己,在信仰上,不是找外面什麼人幫助自己,能幫助自己的,是自己的般若.所以,要迴光返照。還有一個信徒找師父來替他祝壽,說:我60歲了,讓我能增加壽命。師父說:「你60歲了,還嫌不夠,要求壽,求多少呢?80歲好嗎?如果80歲還不夠,100歲好嗎?120歲也可以呀?」這個人就說:「那好了,就120歲。」師父就說了:「不過你要知道,你活到120歲,你的100歲的兒子已經死了,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你要心裡有準備呀!也可能不但100歲的兒子死了,80歲的孫子可能也死了。」所以,沒有般若的人生,只想貪圖、只想要,他不知道,要,跟著後面來的,也很辛苦。所以人生要有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