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Bhikṣu,又云煏芻。同於舊譯之比丘。譯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無正翻之語,故經論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煩惱之二義解之,或以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之四義釋之。乞士者,以彼自無所營,乞人之信施而清淨活命故也。破煩惱者,以修聖道而破煩惱故也。淨持戒者,以受持盡形淨戒故也。能怖魔者,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智度論三曰:「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維摩經佛國品注曰:「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玄應音義八曰:「除饉,舊經中或言除士,除女。亦言熏士,熏女。今言比丘,比丘尼也。案梵言比丘,此言乞士,即與除饉義同。除六情饑,斷貪慾染也。以善法熏修,即言熏士,熏女。」釋迦譜七曰:「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斷貪染六情餓饑,故號出家為除饉。」南山業疏三曰:「中梵本音,號曰煏芻。此傳訛失,轉比丘也。」探玄記十八曰:「比丘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芻,或云比丘。此無正譯,義翻有三:謂怖魔,破惡,及乞士。」然有以苾芻為草名者,亦一說也。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一曰:「吾吉祥草,矩舍(此言草),摩賀矩舍,室哩矩舍。世尊因地修行時,常臥此三草也。苾芻矩舍,悉黨矩舍(此言白),世尊因地修行時,常枕此二草也。」慧琳音義二曰:「苾芻草名也,僧肇法師義苾芻有四勝德。」俱舍慧暉鈔,翻譯名義集,釋氏要覽等皆以為草名(業疏濟緣記三之一,言世中妄傳是草名者,訛也)。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1、指善良的品性和正直的行為。 2、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如三學、六度等是。...(衣服)郁多羅僧即七條袈裟之別名。禮拜,齋食,講經等與眾共事時著之。六物圖曰:郁多羅僧,名中價衣,從用名入眾...禪林用語。又作沒底船、無底船。原指無底之船;在禪林中,轉指遠離一切執著而趨於解脫之禪境。從容錄第六十三則(大...《阿毗達摩集論》(略名《集論》)是無著所譔簡略彙集《阿毗達摩經》中要義的兩部論書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為依據...為事物所具有之二種相狀。動為活動之一面,靜為止息之一面。碧岩錄第四十六則(大四八·一八三上):「所入既寂,動...即九種等級。又作三三之品。乃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一般常用之詞有九品...亦名:年不滿受具戒緣起、與年不滿戒緣起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佛在羅閱城,有十七群童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步擲,梵名 Padanaksipa。音譯為播般曩結使波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擲金剛。全稱步擲金剛明王。據大妙金剛大...為授戒會時職稱之一。於禪林中掌理有關因緣血脈授與之庶務,屬直壇寮。[曹洞宗行持軌範卷二授戒會作法] p2296...(儀式)法事之初曰開白,終曰結願。開白雲者,於法事初必讀表白文也。...(術語)彌陀之極樂國土在自此西方過十萬億之佛土也。阿彌陀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佛說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孤獨,為子取婦,得豪貴長者家...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絕症患者,若知來日無幾,即會考慮生死問題,見死時房屋、財產等毫無用處,亦無法帶走...
極樂淨土的資生用具應念即至,這令我們非常神往。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高道德的一個剎土,因為那邊沒有生存的壓...
又是一天了,今天是十二月初一,第三個七現在開始了。功夫怎麼樣?小朋友不要去玩!一天到晚唏哩嘩啦的。看著看著你...
我們看古代聖賢的教誨,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 比方說:子路,子路這個人是好勇過人,很勇猛的。有一天,他看到有...
信,有四種層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證信。 一、初信 一般人由於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人間第一幸福兒 佛陀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曾經娶拘利城耶輸陀羅公主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
四十二章經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這個心寂滅了,自然而然就除滅了。其實佛教說的是心法,佛是治心的,佛說:佛說一...心能做福,心能做惡,心能做天堂,心能作地獄,心是一切罪福種子!正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遷就是這個道理吧!一個人...
苾芻
【佛學大辭典】
上篇:苾力叉慕裡迦 | 下篇:二苾芻 |
梵語 āsrava,巴利語 āsava。流注漏泄之意,煩惱之異稱。煩惱滅盡即稱為漏盡。謂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
德行
入眾衣
沒底舡
阿毗達摩集論
動靜二相
九品
度減年受具戒緣起
步擲明王
因直
開白
西方十萬億
【大藏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供齋與供物,不及剎那念修無常殊勝

沒有生存壓力的極樂淨土

修行千萬不能懶

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

佛法四種層次的「信」
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