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嘗示眾曰。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是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還更有修不。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雖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時相國鄭愚為之碑曰。天下之言道術者多矣。各用所宗為是。而五常教化人事之外。於精神性命之際。史氏以為道家之言。故老嚴之類是也。其書具存。然至於蕩情累外生死。出於有無之間。超然獨得。言象不可以擬議。勝妙不可以意況。則浮屠氏之言禪者。庶幾乎盡也。有口無所用其辨。巧歷無所用其數。愈得者愈失。愈是者愈非。我則我矣。不知我者誰氏。知則知矣。不知知者何以。無其無不能盡。空其空不能了。是者無所不是。得者無所不得。山林不必寂。城郭不必諠。無春夏秋冬四時之行。無得失是非去來之跡。非盡無也。冥於順也。遇所即而安。故不介於時。當其處無必。故不局於物。其大旨如此。其徒雖千百。得者無一二。近代言之者必有宗。宗必有師。師必有傳。然非聰明瑰宏傑達之器。不能得其傳。當其傳是皆鴻庬偉絕之度也。今長沙郡西北有山。名大溈。蟠木窮谷不知其遍幾千百里。為羆豹虎兕之宅。雖夷人射獵虞跡樵夫。不敢田從也。師始僧號靈祐。生福唐。笠首屩足背閩來游。庵於翳薈非食不出。棲棲風雨默坐而已。恬然晝夜物不能害。非夫外死生忘憂患冥順大和者。熟能於是哉。昔孔門殆庶之士。以單瓢樂陋巷。夫子猶稱詠之。以其有生之厚也。且生死於人得喪之大者也。既無得於生。必無得於死。既無得於得。必無得於失。故於其間得失是非所不容措。委化而已。其為道術。天下之能事畢矣。凡涉語是非之端。辨之益惑。無補於學者。今不論也。師既以茲為事。其徒稍稍從之。則與之結構廬室。與之伐去陰黑。以至於千有餘人。自為飲食紀綱。而於師言無所是非。其有問者隨語而答。不強所不能也。數十年言佛者。天下以為稱首。武宗毀寺遂僧。逐空其所。師遽裹首為民。惟恐出蚩蚩之輩。有識者益貴重之。後湖南觀察使裴公休。酷好佛事。值宣宗釋武宗之禁。固請迎而出之。乘之以已輿。親為其徒列。又議重削其鬚髮師始不欲。戲其徒曰。爾以鬚髮為佛耶。其徒愈強之。不得已笑而從之。復到其所居。為同慶寺而歸。諸徒復來。其事如初。師皆幻視無所為意。忽一日笑報其徒示若有疾。以大中七年正月九日歸寂。年八十三。即窆於大溈之南阜。後十有一年。其徒以師之道上聞。始加謚號及墳塔。以厚其終。噫人生萬類之最靈者。而以精神為本。自童孺至老白首。始於飲食。漸於功名利養。是非嫉妒晝夜纏縛。又其念慮未嘗時餉歷息。煎熬形器起如冤仇。行坐則思想。偃臥則魂夢。以耽淫之利慾。役老朽之筋骸。餐飯既耗齒髮已弊。猶拔白餌藥以從其事。外以誇人內以欺己。曾不知息陰休影捐慮安神。求須臾之暇。以至溘焉而盡。親友不翅如行路。利養悉委之他人。愧負積於神明。辱殆流於後嗣。淫渝汗漫不能自止。斯皆自心而發。不可不制以道術。道術之妙莫有及此。佛經之說益以神聖。然其歸趣悉臻無有。僧事千百不可梗概。各言宗教自相矛盾。故褐衣圓頂未必皆是。若予者洗心於是逾三十載。適師之徒有審虔者。以師之圖形。自大溈來。知予學佛求為讚說。觀其圖狀。果前所謂鴻庬絕特之度者也。既與其讚。則又欲碑師之道於精廬之前。予笑而諾之。遂因其說以自警觸。故其立言不專以褒大溈之事雲
佛弟子文庫 > 佛教人物傳 > 正文
【時愛心解脫】 p0917 瑜伽九十卷二十一頁云: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界名)下品之穢土也。見迦才淨土論上。...【五事與根力覺支道支等分別】 p0291 瑜伽七十二卷十六頁云:問:是五事中,信等諸法,用何為自性?以何為所緣?於...凡三卷。日本真言宗覺鍐撰。內容明示入信之要義,特以平易之日文敘述往生極樂之意趣。收於大日本佛教全書。卷上闡明...(雜語)如水與波,水與波相別,故云不即,水波之性無別,故云不離。如言不一不異也。圓覺經曰:不即不離,無縛無脫...【無心睡眠與無心悶絕】 p1093 成唯識論七卷十頁云: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謂有極重睡眠悶絕、令前六識皆不現行。疲極...禪林用語。又作那一著。意謂獨特之謀略或手段、方法。一手,原指棋局中之一著。 p3021...天台四教之一。即五時八教中化法四教之第二,以方等及般若二時所宣說之因緣即空、無生四諦為教旨。智顗於四教義卷一...位於江蘇南京東北二十三公里攝山中峰之西麓。又作棲霞寺。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與荊州玉泉、濟南靈岩、天台國清,並...亦名:受食之所受境、所受食境 資持記釋云:「了論,上二句簡除,謂自及同類,皆非能授。餘下,正示,三類,即人、...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苦患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謂三界生死之果報,畢竟為苦患而無安樂之性,此理決...禪秘要法經卷上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於長安逍遙園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佛陀在世時,他帶著弟子在一池邊坐下來,有一位比丘問道:佛陀,阿難尊者經年跟隨在您身邊,他的記憶智慧都很高超,...《廣論》上說,菩薩能夠不顧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資具,包括財物、飲食、衣服、臥具等。面對資具菩薩必須有兩個心態:第...末法時期持戒的障緣極多,知見是最主要的問題,以下重點談一談現代人在戒律方面常常犯的一些邪見。 一者,易位用法...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親近善士 學佛依止考察善知識,要有證德像恵能大師這樣的,有教德玄奘法師這樣的,有達實性德像虛雲老和尚這樣的,...學習淨土法門的義趣 二十多年來,學教、學戒,講學、做事、建廟,時至今日頗感內虛,人命無常,但思歸宿。十多年來...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世事生生息息,福禍相生。老子早就有過事物都可以相互轉化的說法:有無...【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這個緣相差別是屬於意,這個意就是第七意識的我執相貌。第七意識的我執,它...
溈山靈祐禪師《佛祖歷代通載》
【佛教人物傳】
上篇:薦福寺弘辨禪師《佛祖歷代通載》 | 下篇:杭州大慈山寰中禪師《佛祖歷代通載》 |
即親自接應修行僧,給予教化引導。與「接化」同義。或指接受取得之意。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大五一·三三七中):「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