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淨土法門的義趣
二十多年來,學教、學戒,講學、做事、建廟,時至今日頗感內虛,人命無常,但思歸宿。十多年來傾心於戒律,今導歸淨土,因為戒是定慧的橋樑,戒是定慧的保障,戒是住持佛法的幢相,莊嚴佛法的瓔珞。戒猶如航程的燈塔,令我等在行持中有明確的航向,不觸礁沉沒。沒有戒律則無佛法的壽命,眾生無法在佛法大海中修行、證道。
從外,戒是幢相、瓔珞、燈塔;從內,定慧是根本,因戒生定慧,若無定慧,則不能斷除煩惱,圓滿菩提。要成佛道,法門無量,選擇念佛的淨土法門,其原因一:時至今日,念佛者眾,不分道俗,皆以念佛為行持入手,末法障緣諸多,又無明眼人指示。其二:本人出家的師承、環境,耳濡目染導向自是念佛法門,但對其他法門至尊至敬。曾在佛學院時,所學側重於般若系統,即三論性空思想。
當然對禪學的思惟修無不好樂,行持地中也以靜坐離相為喜悅,但終難深入,雜念紛飛,狂心難止,故選念佛為行持的歸向。其三:曾親近圓拙老法師,對本人的影響頗深。為人的風範,處事的態度,寺院的風格。老法師曾親近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故對戒律和淨土法門自然影響,本人曾在法師座下七年,無不受益於此。
淨土法門之殊勝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今與大眾一同來研究學習,而且還要真修實行。修者,若意於念佛法門者,每日至少念佛一萬聲,還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門者,只是傍聽,不做勉強。從學習角度,定當偏讚此法門,亦不要驚怪。淨土法門其中隱含「華嚴」玄妙,「法華」開顯之深義。如「華嚴」的十玄,淨土經論亦能體現,諸如樹中影現十方淨土,食頃遍歷十方佛剎,蓮花化佛,光中化佛,即是華嚴的廣狹無礙,一多相即,大小相容的事事無礙法界理。
淨土念佛法門之普被,上根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導歸極樂,下至五逆十惡,以及愚夫愚婦,無不依念佛而得度生死。淨土法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其宗要。以發心為基礎,執持名號為行本,即能頓入不退轉的阿鞞跋致。不假方便入一佛乘。正如經中所示:「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猶同《法華》:「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二經一致。至於《法華》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唯一佛乘之宗旨,在淨土經論中,彌陀的悲心本願,普攝一切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彼國,十念一念即得往生,生者不退,證悟無生,永補佛處。即是令一切眾生成佛,豈非相同!
淨土法門與諸宗之圓通
無論是修禪、修密,對於念佛法門都不生障礙。因為禪是佛心,參禪者,觀心也。明心則見性,見性則成佛。參禪力求開悟,開悟即是見道,見道而後修道、成佛。念佛則念心,佛非心外之佛,心非佛外之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心不離當下自性,亦不離當下自心。念佛從事持達理持,事理圓融(因事即理,理非事外。),念歸於心,心明性顯。十念一念往生不退,一生補處。持咒修密,密咒乃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有不測之神驗。咒又稱陀羅尼,譯為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持咒語是三密相應,消除業障,以顯性成佛。彌陀名號若聞、若念,滅無量罪,阿彌陀佛亦是無上妙咒,持此名號,可得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所以修禪、修密皆不相違背。
至於其他宗派的修觀,亦有共同之處。《觀經》的十六觀法,前十三觀為定善,後三觀為散善。
唯識觀的萬法唯識,會歸於心,轉識成智——念佛成佛。三論的諸法緣起性空無體,會歸諸法體性實相。《往生論》一句歸一法句,歸清淨句——實相也。
天台的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觀,始末歸於止觀,但天台大師以及台教後人,如幽溪、蕅益,無不歸念佛法門。
華嚴的法界觀,上已提及,十玄門以及事事無礙法界,都與淨宗相附相入。
律是共修,是一切法門之共法,因三學,以戒為首。
所以淨宗與八宗亦不相違背,可謂方便有多門,歸源同一致。
淨土法門特別強調「信」,以信起「願」,以願導「行」。其實一切法門亦復如是。倘若不信此法,又如何起信願心去行持?信自性自心是佛,而去參究,見性成佛(禪),信密咒有不可思議神力而持之(密),信轉識成智而修唯識觀,信萬法緣起無性而修空觀,天台的百界千如,十法成乘,一心三觀,無信又如何修止觀呢!不信法界緣起,事事無礙怎能修法界觀!所以「信」是佛法通途。《智度論》:「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願與信,各有差異,所願所行,是針對法門的不同而起願行。十方諸佛所願所行(昔日因地)不同,故果覺所圓滿的國土和成就的方法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