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 正文
(經名)謂般若部之諸經。以是為五味中熟酥味故也。法華玄義二上曰:熟酥經,二種因果狹下短,一種因果廣高長,則二...【心平等根】 p0350 此數論師義。唯識述記四卷二十二頁引金七十論云:分別為體。有說:此是肉心為體。...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 一、煩惱道 二、業道 三、苦道 是三...雲龍山位於江蘇銅山縣南,常有云氣蜿蜒如龍,故稱之。東岩石峰圍繞,上有興化寺,寺內有大石佛,石佛為半身坐像,高...謂世尊說。慶喜當知。入初靜慮時。語言靜息。由此為緣。餘法亦靜息。此名第一順輕安相。 入第二靜慮時。尋伺靜息。...改過遷善之意。即於佛前發露己心,深自懺悔而生護法之心。此為佛教道德所最重視者,佛陀在世時即有此儀式,故於律中...指眾生於臨命終時,對自體、境界及往生之處起俱生起之貪愛,以招引次生果報之惑業。為「發業惑」之對稱。此惑能助長...(人名)梵名悉恥羅末底Sthiramati,印度人。年代事蹟不詳。著有入大乘論二卷。其中引用龍樹提婆等,北涼道泰譯為漢...指佛法。佛教以出世之教法醫治眾生之心病,故稱心藥。眾生之心原本清淨,無有垢染,然以無明覆蓋之故,生起種種煩惱...【阿羅漢非善士趣】 p0780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五卷七頁云:問:何故阿羅漢非善士趣?答:亦應說阿羅漢為善士趣...指白業(善業)所感之清淨果報。系「黑報」之對稱。白業所感白報,即可意之報;黑業(惡業)所感黑報,即不可意之報...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萬...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王熾(1836~1903年),字興齋,漢族,雲南彌勒縣虹溪人,晚清滇中富商,被稱錢王。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王...業果的輕重有三段: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 我們講到第二個,約外在的環境來說明業果的輕重...茶道是從中國禪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為趙州禪師喫茶去的公案,而且從文獻中看,唐代禪門喫茶之風極其普遍,甚...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必形諸外。前人有云: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的意義,《羅雲忍辱經》云:忍之為明,愈於日月。龍象之力,可...在舍衛城裡有一名叫須項的婆羅門,十分擅於農事。他總是找好肥沃的土地後,精心選種,再僱用農人來耕種。所有作物都...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 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法華經》...【眾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眾法相集而生也】。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法集合在一起,而出生的這一類有情都稱為眾...
戒賢智光判教之爭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戒賢智光判教之爭】戒賢、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中心人物護法的弟子,同時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學時的老師。智光,是與戒賢同時代的大乘空宗論師。關於他們二位的爭論,法藏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中說︰『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並神解超論,聲高五印,六師稽顙,異部歸依。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天竺獨步,軌範成規,遂各守一宗,互為矛盾。謂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明數,用三教開宗,題自所依為真了義,……』戒賢依深密、瑜伽等經論,立三時教判,謂︰一、第一時有教︰此謂眾生迷執有我,因而起惑造業,沉淪生死。釋迦牟尼初說法時,說業感,因緣,四聖諦等法,以破其執著。《四阿含經》等小乘經典,皆屬此教,這是不了義教。二、第二時空教︰謂小根者聞四聖諦法,雖斷我執,而於諸法,執為實有。佛為破彼等法執,宣說諸法皆空之理,令舍小乘而入於大乘,如《般若經》等大乘空宗經典,皆屬此教,此雖比初時教進步,但仍不是了義教。三、第三時中道教:謂於前二時,互說空有,未契中道,佛於第三時《解深密經》等會中,說唯識中道之理,斷除小乘偏有,大乘偏空的執著,入於非空非有的究竟了義。如《華嚴》、《深密》等大乘經典,皆屬此教。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才是終極的了義教。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觀點,亦判佛教為三時,即:一、第一時中:如來為諸小根,說小乘法;即『心境俱有』的教法。心是主觀的心識,境是客觀的外境。二、第二時中:如來為中根者,說法相大乘,所謂『境空心有』的教法。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有宗主張『境空心有』,所謂萬法唯識,外境是心識所變現。三、第三時中:如來為上根者,說無相大乘,所謂『心境俱空』的教法。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只有《般若》、《中觀》等經論才是終極的了義教。上述二種判教的主張,無非都是抬高自宗,貶抑他宗罷了。但在當時,卻造成了空有兩系的宗派之爭。事實上,大乘佛教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展出來的,而大乘經典也是大乘思想興起後,無數學問僧依據原始經典的精神的嘔心瀝血之作。以今日眼光來看這種判教的諍論,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上篇:戒賢 | 下篇:戒學 |
(雜名)虹之異名。玄應音義二十二曰:天弓亦言帝弓,即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