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翻譯名義集 > 正文
梵語 vyūha kalpa。三劫之一。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三大劫中,過去之大劫,稱莊嚴劫。又作過去莊嚴劫。相對於...【不舍軛加行】 p0331 瑜伽三十一卷十頁云:云何名為不舍軛加行?謂於一切所受學處,無穿無缺。雖見少年顏容端正可...【惑】 惑即煩惱。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者,謂之惑。亦即指身心惱亂的狀態,或總稱妨礙一切覺悟心的作...四教儀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在隨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為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經曰...【三世兩重因果】 小乘說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轉中,以五取蘊為體,建立三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行兩支,是過去世...【止相】 p0389 瑜伽十一卷二十二頁云:云何止相?謂所思惟無分別影像之相。 二解 瑜伽三十一卷八頁云:云何止相?...【思量識】 三能變識的第二能變之名,即第七末那識。...戒本疏·三十舍墮法:「盡形壽藥,若加法者,無過形義,受法不失。無病而服,但犯吉羅。不作法者,具足七罪(非時、...相對於「性罪」而言。性罪本身即為罪惡,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無論於佛教界或非佛教界,皆為有害於有情眾生...(神名)Kālarātri,又曰黑夜天,闇夜天,黑闇天。梵名伽羅囉底嚜。閻摩王三後之一。司中夜之神。大日經疏十曰:...【極成真實】 p1197 辯中邊論中卷五頁云:極成真實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云何此二、...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讚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p)如...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長者...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麼個個性,難調難伏,這不是我...《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種心態,二利的心態能夠對治利益一方而損害另一方的心毒。比隨喜和謙虛心態更高境界的...宋代青原禪師有參禪三重境界說: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之深,看山仍是山...昔日,在舍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降。這兩人雖擁有無數珍寶,馬車、僕從、奴婢、谷食、家產不可...自幼喜佛,夙願出家 智者大師法名智顗,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顗的父親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經國...【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一門入後門門入,初步迷時步步迷。直就下凡階上聖,不離煩惱證菩提。蓮華勝友應...
菩提
【翻譯名義集】
【菩提】肇師云: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後代諸師,皆譯為道,以大論翻為佛道故。今問: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則儒宗仁義為道。莊子曰: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則道家以虛無為道。今釋氏宗以何為道?答曰:般舟經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為道,心乃自性清淨心也。其體湛寂,其性靈照,無名無相,絕有絕無;心不能思,口不能議,褒美稱為第一義諦。或者問曰:如淨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而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師云:無為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境界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覺,不可以心覺。何以故?身是無知,如草木故;心者虛誑,不真實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淨名中卻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釋云:今觀眾生心行,入本性清淨智。窮眾生心源者,即顯諸佛解脫之果。如勸求水,不得離冰,寒雖結水成冰,暖則釋冰為水。故華嚴云:若能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隨妄念。能於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故華嚴云: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此心智發,能為佛母,號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論云:智度大道佛善來,如用此智修習萬行,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華云:為滅諦故,修行於道。由道是心,其性虛通,遍一切法,無非是道。如金色女問文殊:云何謂為道?答曰:汝則為道。又喜根云:淫慾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今問:淫事穢污,佛道清淨。安指穢事,名為淨道?答:觀淫怒癡,相同水月,了染淨體,性如虛空。遇順無著,逢違不嗔,於惡境界,得解脫門。乃行非道,通達佛道。是名無礙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見,成地獄業。如熱金圓,取必燒手。如是無為,名道人也。
上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下篇:阿婆磨 |
(名數)有四種之生死,障害如來法身之功德,故名四障。佛性論二曰:聲聞、緣覺、大力菩薩,住無漏界,有四種怨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