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菩薩所修習之十種施舍行。即:(一)修習施法,又作分減施。菩薩稟性仁慈,行好惠施,珍饌美味,不自貪著,惠施一切,其他諸物亦如是,所施之餘然後自食。(二)最後難施法,即菩薩竭盡自己所有之物、資生極要之物,施與眾生以饒益之,故又稱為竭盡施。(三)內施法,菩薩憐愍眾生老病疾苦,而舍身施彼眾生以濟其命。(四)外施法,即王位福樂財寶等外報之施與,又稱外舍。(五)內外施法,王位為外,身使役為內;內外俱舍而施與之,稱為菩薩內外施法。(六)一切施法,謂一切恩愛會當別離,無所饒益,故菩薩應遠離貪愛行,悉舍一切,惠施眾生。(七)過去施,菩薩為化眾生,示現其身廣說道法,欲令眾生成就佛法,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乃悉舍離過去諸法,是為菩薩修習過去施法。(八)未來施,謂菩薩聞未來世諸佛菩薩所行善根具足功德,不為生彼專修善根,亦不廢舍,但因彼境界教化眾生觀察真實,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若法非有,不可不舍。(九)現在施,聞現在之六欲天、色界、五淨居、二乘等之功德,如幻如化,眾生不知,故流轉惡道,菩薩乃廣為說法,令彼等遠離諸惡,成就佛法,修菩薩道,心無惑亂。(十)究竟施,菩薩具觀人身無有真實,無所有相,乃思棄舍此身,施彼眾生,以充滿其願,令一切眾生隨其所願,開悟示導,皆令成就清淨法身。[華嚴經大疏鈔卷二十一、華嚴經探玄記卷七] p456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如來調伏方便二種】 p0581 瑜伽八十卷十四頁云: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即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習趣入涅槃寂靜之行法。華嚴經探玄記卷五(大三五·二一一中):「寂靜行有三義:一以彼二乘修...明代禪僧。號真圓。湘(湖南)人,俗姓蕭。生卒年不詳。年十八出家,歷參當代耆宿白齋、無際、遍融等。其後,受月心...行事鈔·隨戒釋相篇:「所發戒數,隨境無量。要而言之,不過情與非情,有無二諦,攝相皆盡。任境而彰,略說則地水火...【空遍處】 p0787 集異門論二十卷八頁云:問:空遍處定、加行云何?修觀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證入空遍處定?答...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律不犯者,語言知是看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緣看病人,為病者煮糜粥羹飯。若在廚屋中,...(經名)一卷,趙宋施護譯,集佛所說出世間及世間法之名數。...中國佛教學派,亦稱成實宗。以傳習、弘揚《成實論》而得名。其學者稱成實師。從南北朝到唐初的250年間,弘傳的範圍...(術語)真宗又於前條。真諦門中分為二,謂之信心正因稱名報恩。...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向塔舒腳坐,除病,若中間有隔,強力所持。」資持記釋云:「中間隔者,有物障也。」(事鈔記...(名數)奉三階法之諸院。...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長者...六度集經卷第一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佛說百佛名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如果以前有過殺業的話,拜八十八佛,或者持《大悲咒》十萬八千遍,然後念《往生咒》三十萬遍,就可以把以前不小心造...初聞六祖慧能大名,始於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畫《六祖壇經》,之後,我對禪宗無比熱愛。20年後,終於有機緣拜訪...
咸豐八年,曾國藩給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我經常遇到一些朋友,他們告訴我,自己擁有什麼什麼樣的跑車,但是從我看來,並不是他擁有跑車,只是跑車擁有他。因...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看見天、看見雲彩也憂愁,聽見其他的聲也煩惱。多念佛、多修善、多積德,聽什麼聲都是佛法的聲...一般人聽到佛教在講修道、證道,都以為是一門高深莫測的玄理,更談不上進入道的境界。有些人對《妙法蓮華經》的一稱...
在初轉法 輪的時候,悉達多教導了我們四諦:苦諦(什麼是苦),集諦(是哪些原因導致了苦),滅諦(無苦的狀態),...
因為我們本師已經入涅槃了,把三藏十二部教典留在世間,作為我們修學佛法,乃至成佛的理論依據,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
十施
【佛光大辭典】
上篇:十指 | 下篇:十界 |
指密教置於大壇正面之供養器。密教於其護摩壇四方所設之供養器,稱為四面器,此等供養器皆以金、銀、寶、鐵、銅、瓷...
如來調伏方便二種
寂靜行
月潭
發戒數量
空遍處
露地然火戒開緣
法集名數經
成實學派
信心正因
向塔舒腳戒開緣
三階院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大藏經】六度集經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何超度過去所造的殺業
大願法師:環保應從清潔心靈做起

人生兩大凶德,千萬要戒掉
現在擁有的只是幻覺而已

不修功德、多有罪過
禪門的修行路: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精進程度取決於對苦的了解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