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六祖慧能大名,始於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畫《六祖壇經》,之後,我對禪宗無比熱愛。20年後,終於有機緣拜訪六祖寺,心裡充滿了歡喜。六祖寺坐落於廣東省四會市郊外,建於唐代。當年,六祖惠能懷揣五祖弘忍衣缽南下時,為躲避追殺,謹記師傳「遇會則藏,逢懷則止」的偈語,逃到四會,遂埋名於此,修身證道15年,始往曹溪弘法,開創南宗一派。
最初,我以為六祖寺和大陸絕大多數的寺院會無二致,人頭攢動、煙霧繚繞、人聲鼎沸,旅遊勝地罷了。及至真的到了六祖寺,我才發現這裡是那樣的清幽和靜雅,不俗的氣氛恍如台灣的佛光山,來旅遊觀光的人不是很多,倒是一間間教室裡傳來的講經聲、朗朗讀書聲讓人感知到這裡的興旺。這種古意似乎和我們書本裡「到寺院借讀、與得道高僧攀談」的記憶很接近。這些年我去過很多廟堂,像六祖寺這樣清淨的、學院氣氛的道場,國內還是很少見的。聽說這裡的大和尚大願法師出家前是學財經的大學生,後受教福建佛學院、任南華寺佛學院教務長,是一代高僧大德清定上師和學誠大和尚的弟子,於是,我就有了想和大和尚交流的願望。近年來,社會惡性事件的頻生讓我對世道人心的惡化、對社會道德的淪喪充滿了厭倦,對佛教香火的興盛究竟怎麼給社會和人心帶來改變、又能帶來多大程度的改變充滿了懷疑,對大陸各地競相攀比似的建寺院造大佛運動充滿了憂慮……我不知道佛教怎樣看待社會亂象?佛法怎樣跟現實對接?它對生活的積極干預的精神又體現在哪裡?究竟是信仰的力量還是迷信的力量、抑或是經濟效益左右著佛教在當下的發展?我希望,大願法師能給我一個「知道」。
諸多問題均源於文明的失衡
記者:請問法師,這些在教室裡讀經學法的都是什麼人?
大願法師:都是六祖寺檀講師班的學員。佛法不是誰都可以講的,不經過系統的學習就容易妄言,因此,六祖寺就定期開檀講師班,培訓那些居士。通常一期100多人,集中學習21天,主要課程是基本戒律、整體佛法修行次第、地藏經、佛教簡史、弟子規、了凡四訓等等,經過考試合格,才能拿到初級檀講師證。繼續往上修直到高級檀講師證。我們計劃每年辦5-6期,培養1000人做檀講師,於民間弘法。
記者:您的意思是說,沒有資格證,就不能弘法了?
大願法師:是的。大陸佛法近百年來被破壞得很厲害,無論是作為精神信仰,還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所遭受的毀壞都是非常嚴重的。這種毀壞不僅指多少座寺院被拆毀、多少佛像被砸爛,更是指人們對佛教的重要根基「因果報應」不再相信了,人心失去了敬畏。這不是修多少寺院建多少大佛就能恢復的,佛在人心不在寺院。現在世間多少罪惡,都是背棄良心、不懼因果報應所致啊!
記者:聽說您弘法的志向是「心靈環保」,請為我們詮釋。
大願法師:以文化弘揚佛法是很重要的。當下這個時代,環境污染、道德淪喪都可以歸結為人心問題,而人心問題與文化有關。所謂文化,一指科學文化,這是當前最為興盛的,它向外探究多,向內探究少,因而創造了物質文明;一指人文文化,這和古代、和孔子、亞里士多德時期的文明興盛、重視好修養比是沒有進步的。現代科技有核潛艇可以入海、有飛船可以上天,但內在的靈性反而壓抑了,因此有提高的必要。物質文明和科學進步使人類追逐能源、資源更便利,但同時對大自然的傷害也更重了。因為科學會加速刺激慾望,而人的慾望如同所羅門的瓶子一樣,一旦打開,裡面的魔鬼就出來了。現代社會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科學與人文的不匹配,導致文明的失衡。文明一失衡,危機係數就會提高,因此,我們是處在一個不缺經濟巨人、不缺科學巨人、獨獨缺乏文化巨人的時代。梁漱溟說:道修身,佛修心。因此,在提倡環保的時代,我不單單要為了佛法而佛法,而是立志要為所有中國人、世界華人弘揚佛法,勸人們先從心靈開始環保。也就是說,勸人們斷惡修善,節制慾望,使心靈世界保持一種健康而純粹的狀態。
重要的是「化世俗」而不是「世俗化」
記者:當下很多寺廟都是旅遊景點,似與基督教的教堂清淨成為對比,您怎麼看?
大願法師:這也許不全是佛教自己決定得了的,政府參與的力量還是很強的。因此,佛教在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化世俗」但不要世俗化。佛教現代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化現代」。世俗也好,現代也好,是任何時代都會遇到的問題,遭遇到不可怕,關鍵是遇到以後怎麼辦?要以不失佛法為根本,越是世俗的、現代化的環境下,越要保持住佛法的純粹性,不為世俗在方向上驅使,更不為名利假現代化之虛名所左右。
記者:少林寺近年來的商業運作在民間引起的爭議很大,很多人認為他們在毀壞佛法,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是在讓佛教「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一直很奇怪的是,佛教界的人士為什麼很少出來做一個正面的肯定或否定以解惑呢?佛教界究竟怎麼看少林寺的行為?
大願法師:佛教經典要求佛門弟子不妄言,不倚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要非議。佛門很多寺院都在做與慈善有關的事,但是他們對所做的慈善也是不怎麼宣講的。這可能是佛門少人出來評論少林寺的真正原因。大陸很多寺院並不是佛門一家所有,因為歷史太過久遠的緣故,許多寺院本身就是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就是人文景觀之所,再加上各地方政府文化經營意識較強等等,共同鑄就了佛教今天的發展情形。因此,看問題不僅要看到「果」,還要看到「因」。
貧窮的心態是諸惡的根本
記者:以河南為例,近年出現了很多艾 滋 病村,我們知道這和當地、當年的賣血經濟有直接的關聯。可是我們很多人不明白的問題是,河南人發家致富本來無可厚非,和東南沿海許多地區比,那邊的發展大多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財富的,而河南人僅僅是賣自己的血液而已,並沒有傷害他人以及環境,按照佛教的理論,業障應該是相對少的,憑什麼他們要遭到艾 滋 病這樣的報應,而其他地區的人反而可以安居樂業?請從佛教的角度為我們詮釋。
大願法師:佛教有兩個理念:一是如是因,如是果。從這個意義上解,犧牲生靈的健康,犧牲身體的健康(包括自己),犧牲精神的健康去追逐金錢,本身就是造業。不獨河南遭到懲罰,廣東也一樣,太過犧牲其他生靈的健康,必定會報應在自己的健康上,2003年的非典,始發廣東,蔓延全國即是明證。還有瘋牛病,魚裡面的孔雀石……一日三餐,你看現在有多少東西是完全無毒無害的?整個社會,又有幾個人不是跟著承受罪業的?第二個理念是同因同果。從這個意義上講,貧窮使人心整個扭曲掉,自然也是造業。貧窮本身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貧窮的心態。大家現在都是貧窮的心態,不顧一切地賺錢,不顧一切地摧毀自己的身體、摧毀他人的身體,自然要遭到果報。貧窮的心態必然導致貧窮的生活,如水龍頭的水灌入衣服口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存留。我說的「貧窮的生活」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而是「生命的貧窮」——缺乏愛,缺乏安全感,缺乏從容與淡定,因此,學佛在當下很重要,每個人從心靈環保做起很重要。只有人心乾淨了,破壞世界的慾望才能得以真的控制,整個世界才能得以恢復健康。
記者:燒香磕頭只為祈求陞官發財的,也算是心靈貧窮的表現吧?
大願法師:是的。釋迦牟尼佛本身都是放棄王位選擇做乞丐的,怎麼會有權力和金銀財寶賜給別人呢?佛教的教義是眾生平等,不僅指人和虎豹、螻蟻平等,也指佛和眾生亦平等,佛不能憑空給人賜予任何非凡的好處,他只會告訴你宇宙的真相是什麼,生命的真諦是什麼,怎麼做才能超越六道輪迴到達極樂世界。佛教認為通過努力人人都可成佛——這是它和其他宗教的區別。所以說,信佛的信應該是信心的信,而不應是迷信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