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說,頓等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它使用的用途是沒有離開藏通別圓四教的。化儀是沒有自體的,化儀無體,全然化法為體。其實頓、漸、秘密、不定,它沒有一個自己的體性,它是就著藏通別圓四教在表達的過程,是直接的、間接的、秘密的、是不定的而安立,所以叫做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接著我們看藏通別圓四教的觀法。

藏教跟通教都是修空觀,藏教是析空,通教是體空。所以同樣是空觀,藏教是次第的,通教是圓頓的。就是說佛陀在施設空性時,如果這個人善根很深厚,佛陀就直接講空性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有些人他沒辦法接受,他的情執太重,佛陀在講空性時,他必須要繞彎,要先繞到無常那個道裡去,佛陀就不直接講空性,先講無常。

他說人世間是不安穩的,不安穩怎麼回事呢?就是痛苦,因為你沒有安全感,所有的痛苦、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安全感,無常故苦。沒有安全感表示什麼呢?表示你沒辦法主宰人生。如果你可以主宰人生,你會讓自己沒有安全感嗎?所以在娑婆世界,你雖然有福報,但是沒有自在力,無我故空。

佛陀是繞了三個圈,從無常、苦、無我,再繞到空性來,因為他必須經過這個過程,缺一不可。但是有些人他不必經過繞彎子,佛陀就直接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當下就相應,當下就放下了。這個就是藏通兩教同樣修空性,有頓漸的差別,這第一種。

別圓兩教,都是修一心三觀,都是中道實相觀,但是也有頓漸不同。別教是次第的,它必須要先修空觀,先修放下,然後再慢慢的煩惱輕薄了,他才能夠去重新提起,然後才能夠進入空有的平衡,他必須把空、假、中分成三個階段。

但是有些人,可以直接地告訴他一心三觀,你放下的當下就可以重新地提起來。斷惡跟修善是不衝突的,當你放下了煩惱,同時可以積集資糧,從空出假。有些人就可以空假中三觀同時操作,這個就一心三觀。

所以藏通兩教主修空觀,別圓兩教主修中道的實相觀,只是頓漸而有所差別。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對八教做一個總結。

比方說,我們讀大學有四年級,四個年級各有各的課程。這個課程由淺到深,一年級就上藏教、二年級上通教、三年級上別教、四年級上圓教。佛陀在講一年級課程時,因為一年級學生很多,佛陀必須在講課時,有些東西直接講頓,有時候佛陀必須要施設方便——漸。有些人連苦諦都沒辦法接受,你跟他講娑婆世界的痛苦,他馬上排斥,因為他對娑婆世界的貪愛太深了。佛陀說,那沒關係,你貪愛果報,你至少先修五戒十善保住人身吧!佛陀必須在藏教裡面又施設方便。所以在每一個年級,表達該年級內涵時,又施設了頓、漸、秘密、不定的表達方式。

你這樣子觀想一下,就知道佛陀是怎麼說法了,你就可以還原——作為偉大的佛陀,他面對這麼多眾生,他是怎麼宣揚佛法的。因為來自四面八方每一個人根性不同,他先把教法區隔出來,藏通別圓四教,然後這四個教法在灌輸給眾生時,他又用了頓、漸、秘密、不定四種原則,把這四種藥再慢慢地灌輸給眾生,這就構成了佛陀的八種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