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從天竺傳入中土的故事

梵網菩薩戒號稱「千佛大戒」,我們再珍視都不為過。而如果追溯一下菩薩戒最早是怎樣傳入東土、第一批得受梵網經菩薩戒者求戒如何不易,我們會越發深刻地明白菩薩戒的尊貴和稀有。

關於菩薩戒如何從天竺傳入中土,有各種版本的記載。

「遇風暴船翻未果」

據《續高僧傳》記載,有西印度高僧波羅末陀(或稱拘那羅陀,華譯真諦三藏)等三人,於南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年)八月來到中土,受到了梁武帝的禮遇。後來遇上國難,他們就前往北齊,後又去往東魏,在這之間,真諦法師述譯了《金光明經》《攝大乘論》《唯識論》等經論。因在中土遇到了求受菩薩戒的人,而他們所帶來的相關經卷僅有「菩薩戒經二十二品」,所以就打算重返天竺,求取更多的大乘經論再重來東土,以補缺憾。但遺憾的是,此行因遇風暴導致船翻而未能如願。

鳩摩羅什大師為數百弟子授菩薩戒

又據僧肇法師在《梵網經》序中所講,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大師由於受持菩薩戒的緣故,偏重於讀誦《梵網經》中的《心地法門品》,因為這一品闡述了菩薩戒相。既然鳩摩羅什大師這麼做,那麼天竺的所有持菩薩戒者也無不傚彷,紛紛持誦這一品。

鳩摩羅什大師來到東土後,於所居的長安逍遙園中,與學士、沙門一起,手執梵文,翻譯經論五十餘部。當時有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大師傳授菩薩戒,大師應允並譯戒經,在大師所翻譯之經論中,唯有這部《梵網經》沒有梵文典籍作為依照,而是由大師自誦而出後,大家再共同翻譯的。全經總共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門闡明菩薩行地。

當時慧融和道祥等三百餘人成功求受了菩薩戒,也都各誦此品,以為修行心要。師徒等心意相通,又恭敬別錄這部經下卷中偈頌所說的戒相,單獨成卷,命名為《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卷》,目的是讓那些崇仰、追求菩提的人能夠由相及性,由事入理,也令後世學人都能聽聞到這卷經。這段公案,被認為是中土之人依《梵網經心地品第十》得受菩薩戒的發端。

佛菩薩親授

另據《高僧傳》記載,有印度高僧曇無讖來到東土弘揚大乘佛法。當時乃東晉十六國之北涼時期,有張掖沙門道進,極其渴望從曇無讖大師處求受菩薩戒,曇無讖大師卻對他說:「你應當先懺悔罪過,只有乾淨的瓶子才堪裝盛清淨的甘露。」

道進於是至誠懇切、竭誠盡敬地懺悔七日七夜,到了第八日,再往曇無讖大師處求受菩薩戒,曇無讖大師卻忽然大怒。

道進就想:「是我業障未消嗎?」於是就「下死心」勇猛精進拜懺整整三年,後於定中見本師釋迦牟尼佛和諸位菩薩大士現身為自己授菩薩戒法。

而奇妙的是,同一夜,還有一向同樣祈盼求受菩薩戒的十餘人也夢見了與道進一樣的情境!

天明,道進前往曇無讖大師的住處,想要向大師說明這件事。當他來到曇無讖大師面前,就在距離數十步的時候,曇無讖大師吃驚地從法座上起身,喊著:「善哉!善哉!仁者已經感得戒體!我為你作證。」然後就在佛前一一為他宣說戒相。

當時的沙門道朗也和道進做了同樣的夢,成為道進的法弟。其後,又有千餘人從道進法師處求受了菩薩戒,傳此戒法迄至於今。另有別記云:《菩薩地持經》應當是由伊波勒菩薩傳到東土來的,後來由曇無讖傳戒。

讀了以上有關菩薩戒在我震旦國開花結果的「古早」事蹟,大家有何感想呢?

佛陀告訴我們,佛弟子對待正法應當「輕身似塵,重法如山」。菩薩戒對大乘佛子如此重要,如果我們越能生起殷重之心,在持戒路途上的源動力也就越足。並且,當得知前輩「戒兄」竟是那麼那麼地爭氣,作為後學又哪敢褻瀆這份無上的榮耀呢?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梵網經》偈

願一切菩薩戒弟子都能夠護戒如護眼目,在菩薩戒的保駕護航之下,在成佛路上如大鵬金翅鳥一樣勇往直前,不遇諸障。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