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千百年來,兩國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促進彼此之間的傳統友誼。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鑒真大師以特殊使者的身份,為這種傳統友誼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鑒真(688—763年),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隨父親到家鄉的大雲寺拜佛,他當時就對父親說自己要出家,父親為此而驚喜,立即表示同意。於是鑒真便在十四歲時從智滿禪師出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兩年後鑒真到達長安,在實際寺依荊州恆景律師學律藏及經論。後歸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法。古天竺固然是佛教發祥地,是理所當然的佛教中心。然而我國的唐代,高僧輩出、寺院林立、佛學昌盛、信徒眾多,「從國外引進」的佛教,經五六百年後已深深植根於華夏大地,並形成繁花怒放、碩果耀人的鼎盛局面。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代已成為當時世界佛學的一個中心。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都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各國之間在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進行了佛學的交流。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唐朝遊學的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準備物色一位中國高僧到日本弘揚佛法。他們久仰鑒真的學識功德,於是專程從長安趕到揚州大明寺(今法淨寺)拜訪鑒真大師。榮睿、普照見到大師,行弟子之禮。榮睿恭敬地對鑒真說:「我國在大海之中,不知距中國幾千里。我國雖有三藏經法但卻缺少傳法高僧,這猶如夜裡想到幽暗的房中取寶,但沒有蠟燭也是枉然。我們受天皇之命,恭請大師暫捨此方的優厚環境,到海東的我國去充當導師。」鑒真見榮睿、普照情詞懇切虔誠,又想到弘揚佛法是僧人之本,便欣然接受了對方的邀請,決定東渡日本。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海路航行十分艱險,不少僧人考慮到這點,不禁十分猶豫不定。鑒真卻毅然表示:「為傳佛法,何惜身命!爾等不去,貧僧一人也要去!」大師的態度感動了眾僧,當時就有二十多人表示願隨大師東渡。
這年,出海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但由於鑒真手下弟子們意見分歧,錯過了時機。第二年十二月,第二次東渡,但出海不久,船隻觸礁受損,只好折回。第三次東渡,由於有人報告了官府,受阻未成。天寶三年(744年),鑒真派弟子預先購買船隻,並率眾秘密南下,以「巡禮佛跡」為名,準備第四次東渡。不料留在揚州的弟子們出於對師父的愛護,向官府呈遞了阻止鑒真東渡的文書,於是官府派兵攔截了鑒真一行,並護送回揚州。這樣又過了四年,天寶七年(748年),鑒真開始了第五次東渡。沒想到船隻出海後遇到狂風巨浪,失控迷航。劇烈的顛簸使所有的人都嘔吐不止,幾天後船上的淡水喝完,一連五天五夜大家滴水未進。鑒真不愧佛門高僧,在這生死難卜的境況下,他十分鎮定,每天只靠嚼幾粒生米維持。到第七天才逢喜雨,大家痛飲一番,基本恢復過來。然而漂流了十四天以後,大家才發覺靠岸的地方不是目的地日本國,而是偏離日本國更遠的海南島南部。鑒真一行過海到了廣州,準備北上,再次東渡。這時鑒真大師由於勞累過度,加上南方炎熱,患了眼疾,醫治無效,不久後竟雙目失明。接著,日本僧人榮睿不幸病逝,鑒真得力的弟子祥彥又在途中死去。幾次東渡先後受阻受挫,已損失三十六位中國和日本僧人的生命,但這一切劫難並沒有使鑒真退縮,三年後鑒真一行經長途跋涉回到揚州大明寺,鑒真仍在醞釀新的東渡計劃。
天寶十二年(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到揚州,向鑒真大師致禮,再次表示邀請大師赴日傳法的意願。鑒真不顧自己已六五高齡且又雙目失明,毅然同意。這年十一月十六日,鑒真大師一行(除大師外,還有大師的弟子法進、曇進、尼智首以及優婆塞潘仙童等)乘搭日本遣唐使的船隻做第六次東渡,從沙洲黃泗浦出發,於十二月二十日中午順利抵達日本薩摩秋妻屋浦(今日本國九州島南部鹿兒島大字秋目浦)終於實現了東渡的夙願。
日本僧俗人眾熱情歡迎來自中國的高僧。第二年鑒真一行被迎入日本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天皇親自為下詔稱:「自今以後,授戒傳律,一任和上(和尚)。」同時授予「傳燈大法師」位。四月,鑒真大師在東大寺築壇舉行隆重法會,為聖武上皇,孝謙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餘人傳授了戒律,大師成為日本戒法的開山祖。鑒真大師後在東大寺大殿西側建成戒壇院,接著又主持了興建奈良唐招提寺的規劃工作。招提寺仿照唐代佛寺的建築製式規模,採用唐代先進的建築工藝流程,於天平寶字三年(759年)建成。該寺殿堂建築結構精巧,氣勢宏偉,成為傳佈和研究佛教律學的主要道場。鑒真大師多才多藝,他不僅是德高望重的佛門權威,而且在佛像塑制藝術、醫藥、書法、文學等方面均有很高修養。與鑒真同去日本的弟子及繡師、畫師、玉作人,也為日本人民貢獻了他們多方面的才智。
唐肅宗寶應元年(763年)由於長期積勞,鑒真病重。五月六日,大師雙腿盤空,面向西方的祖國圓寂。終年七十六歲。當年,大師以六十六歲高齡,且雙目失明,在十二個年頭中,六次東渡,五次失敗,終於實現多年夙願。他在日本傳法傳藝,最後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大師雖去世,但他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發展中日友誼事業上所作的貢獻卻永垂青史,他胸懷博大,品德高尚、飽經風霜,百折不撓的崇高形像一直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敬仰。鑒真的弟子在大師圓寂後所塑造的鑒真「夾紵幹漆」座像,一直供奉在奈良唐招提寺中,並被日本奉為「國寶」。1980年,這尊珍貴的塑像飄洋過海,回到離別一千二百多年的故鄉「探親」,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