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個故事: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吵架,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何收我二十四錢?」顏回上前勸架,說買布人錯了。買布人不服,拉顏回去找孔子評理,並說如果他錯了就把腦袋輸給顏回,顏回輸了就把帽子給他。孔子對顏回說:「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顏回的帽子拿走了。

顏不解,孔子說:「說你錯,只輸一頂帽子,說他錯,那可是一條人命啊!」這個故事讓我對孔子又增加了一重敬意,在判斷事理上,他比常人高出一個境界,那就是對待無知者表現出來的大度和寬容。寬容意味著對別人人格的尊重,對別人錯誤的諒解,也是一種治病救人的良藥。試想,假如有天那個買布人終於弄明白了「三八二十四」,知道了孔子是故意讓他贏的,使他不僅保全了面子,還保留了一條性命的話,那麼他的靈魂是不是會得到最大的感化呢?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一些因小事不能化解而糾斗不休的例子。輕則互相詆毀,重則大打出手,甚至釀成血案。是什麼使我們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如此緊張,如此隔膜?是寬容之心的泯滅。因為缺少寬容,我們生活的陽光常常被陰雲籠罩。

其實中國人本來就不乏寬容的傳統。清代有個學士叫張英,他家鄉的哥哥與鄰居為爭三尺巷道鬧起矛盾,張英給托信求救的哥哥寫了封信說: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封信傳到鄰居家,對方愧疚不已。於是雙方各向後退出三尺牆。這就是今天桐城「六尺巷」的來歷。看來寬容從中發揮了無形的力量。

那麼寬容能產生多大的力量呢?唐人李翱講了一個寓言:說有兩匹馬併駕而行,一匹駿馬,一匹瘦馬。駿馬仗著力量強大咬破瘦馬長鬃之頸,使其流血不止。瘦馬若無其事,仍行走自如。駿馬回家後卻渾身顫抖,水草不沾。瘦馬主人說:它大概是因為咬了瘦馬而感到羞愧。於是牽來瘦馬,讓兩馬同槽而食,不久,駿馬恢復如初。瘦馬在受侵犯時雖然沒有還擊,卻產生了比體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

忍讓可以感化淺陋,寬容可以消弭仇恨。表面上看來,寬容好像讓人受到一些損失,像顏回失去了帽子,可換來的卻是博大的胸懷,精神境界的提升。假如人人都常懷寬容之心,那就沒有化解不了的仇恨,沒有消融不了的矛盾,沒有排除不了的誤會。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更和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