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貪

貪又作貪慾、貪愛、貪著,略稱欲、愛。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經典中有許多形容貪愛的譬喻,可幫助我們了解貪愛的毒害:

1.貪愛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能長養身心,是維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水,也具有迅速的滲透力,能很快地浸染物體。貪愛就像水一樣,能產生強大的力量,滲透內心,滋養惡法的生長。

2.貪愛如瘴癘:住在濕熱的山林,容易受濕熱的瘴氣侵害而生病。如果常常生活在貪愛慾求中,不知覺醒,身心就會受到逼惱,甚至喪失生命。

3.貪愛如瀑流:在湍急的瀑流中行船,不但難以渡過,而且隨時有滅頂之虞。貪愛如同瀑流一般,能溺惑人心,將我們的善根漂失,使我們流轉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到達彼岸。

4.貪愛如軛:把軛架於牛馬的頸上,可以方便駕馭。如果我們不能知足常樂,就會被貪愛的軛所駕馭,身心在惡業的牽引下,不得自在。

貪愛通於三界,依斷惑的程度,可分為下列兩種:

1.欲貪:是欲界的貪愛煩惱,性屬不善。欲貪又分為淫慾貪與境界貪兩類。

2.有貪:是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貪愛,性屬有覆無記;因為過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會招感果報,但是能障聖道。

貪愛的習性不但使我們的心終日攀緣外境,產生許多痛苦,而且障覆修道,使我們不能渡生死流,所以,學佛修道應戒除貪愛。

二、嗔

嗔又作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於違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惱熱的精神作用。

瞋恚煩惱屬欲界所獨有,在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恚的煩惱。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社會上多年的好友,由於一點芝麻小事而反目成仇;親密的夫妻,因為一言不合而各奔東西;一句不順心的言語,使人大動干戈,落得家破人亡;一個不經意的白眼,招來殺身之禍……,這些都是嗔心熾盛所帶來的不幸與災難。古德有云:「嗔火滔滔,燒盡功德林。」即使我們積集了多少的功德,嗔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樣,將過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燒殆盡。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教誡佛弟子們應戒嗔。《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說:「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大智度論》卷十四說:「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菩薩戒中也特立嗔戒以為警惕,《梵網經》卷下記載:「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極重罪)。」

三、癡

癡又稱為無智、無見、無明、非現觀、惛昧、愚癡、黑闇、不覺。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佛典中常以「無明」二字來代替以上諸辭,並有多種分類。例如《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分為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二種:

1.根本無明:又作無始無明、元始無明。是諸煩惱的根本,因不了達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動差別對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業、苦三道,都是以此極其細微的最初動念之心為根本,而有惑、業、苦纏縛的因果關係。

2.枝末無明:是依於根本無明而生起的粗顯的種種煩惱。

唯識宗根據種子與現行的關係,將無明分為隨眠無明與纏無明:

1.隨眠無明:指無明煩惱常隨逐著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

2.纏無明:指無明煩惱纏縛著眾生的身心,而使眾生不能出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纏無明。

佛典裡常以無明喻父,貪愛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執,使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無有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