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幻人聽法品第二十八(卷五十五)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幻化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故。」

諸天子語須菩提:「是眾生如幻、如化,聽法者亦如幻、如化耶?」

「如是!如是!諸天子!眾生如幻,聽法者亦如幻;眾生如化,聽法者亦如化。

「諸天子!我如幻、如夢,眾生乃至知者、見者,亦如幻、如夢。

「諸天子!色如幻、如夢,受、想、行、識如幻、如夢。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如幻、如夢。

「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幻、如夢。

「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

「須陀洹果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

「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

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汝說涅槃亦復如幻、如夢耶?」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論】

問曰:

上已說「如幻、如夢,無說者、無聽者」,今何以故復問「應用何等人,隨須菩提意聽法者」?

答曰:

諸天子先言「須菩提所說不可解」,此中須菩提說幻化人喻。

今諸天子更作是念:「何等人聽,與須菩提所說相應,能信、受、行、得道果?」

須菩提答:「如幻化人聽者,則與我說法相應。」

問曰:

是化人無心心數法,不能聽受,何用說法?

答曰:

非即使幻化人聽,但欲令行者於諸法用心無所著,如幻化人,是幻化人無聞亦無證。

「眾生如幻、如夢,聽法亦如幻、如夢」:「眾生」者說法人,「聽法」者是受法人。

須菩提言:「不但說法者、聽法者如幻、如夢,我乃至知者、見者,皆如幻、如夢,色亦如幻、如夢,乃至涅槃如幻、如夢,即是所說法如幻、如夢。」

一切眾生中,佛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第一。

聞是二事如幻、如夢,心則驚疑:「佛及涅槃最上最妙,云何如幻、如夢?」

以是故,更重問其事:「佛及涅槃審如幻、如夢耶?」須菩提將無誤說!我等將無謬聽!是以更定問。

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及涅槃,正自如幻、如夢。」

是二法雖妙,皆從虛妄法出故空。所以者何?從虛妄法故有涅槃,從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屬因緣,無有實定;如「念佛、念法」義中說。

須菩提作是念:「般若波羅蜜力,假令有法勝涅槃者,能令如幻,何況涅槃?」

何以故?涅槃一切憂愁苦惱畢竟滅,以是故,無有法勝涅槃者。

問曰:

若無法勝涅槃者,何以故說「若有法勝涅槃,亦復如幻」?

答曰:

譬喻法,或以實事、或時假設,隨因緣故說。如佛言:「若令樹木解我所說者,我亦記言得須陀洹。」但樹木無因緣可解,佛為解悟人意故,引此喻耳。

涅槃是一切法中究竟無上法,如眾川萬流大海為上,諸山之中須彌為上,一切法中虛空為上。

涅槃亦如是,無有老、病、死苦,無有邪見、貪、恚等諸衰,無有愛別離苦,無怨憎會苦,無所求不得苦,無常、虛誑、敗壞、變異等一切皆無。

以要言之,涅槃是一切苦盡,畢竟常樂,十方諸佛、菩薩弟子眾所歸處,安隱常樂,無過是者,終不為魔王魔人所破。

如《阿毘曇》中說:「有上法者,一切有為法及虛空,非智緣盡;無上法者智緣盡,所謂涅槃。」是故知無法勝涅槃者。

須菩提美般若波羅蜜力大,故言「若有法勝涅槃者,是亦如幻。」

譬如大熱鐵丸,以著擘起毳上,直燒下過,熱勢無損,但更無可燒者;般若波羅蜜智慧,破一切有法,乃至涅槃,直過無礙,智力不減,直更無法可破。是故言「設有法勝涅槃,智慧力亦能破。」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摩訶迦葉及無數千菩薩問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誰當受者?」

爾時,阿難語諸大弟子及諸菩薩:「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能受是甚深難見、難解、難知,寂滅微妙般若波羅蜜;正見成就人、漏盡阿羅漢所願已滿,亦能受之;復次,善男子、善女人多見佛、於諸佛所多供養、種善根、親近善知識、有利根,是人能受,不言是法、非法。」

須菩提言:

「不以空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空;受、想、行、識亦如是。

「不以無相、無作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相、無作;受、想、行、識亦如是。

「不以無生、無滅、寂滅、離分別色,不以色分別無生、無滅、寂滅、離;受、想、行、識、亦如是。

「眼乃至意觸因緣生受,亦如是。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一切智,不以空分別一切智,不以一切智分別空,不以空分別一切種智,不以一切種智分別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離亦如是。」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誰能受者?是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示,無法可說;若無法可示、無法可說,受人亦不可得。」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之教,及攝取菩薩之法,從初發意地乃至十地,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護持菩薩之教。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常化生,不失神通,游諸佛國,具足善根,隨其所欲供養諸佛,即得如願,從諸佛所聽受法教,至薩婆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得捷疾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及護持菩薩之教,乃至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我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色、受、想、行、識,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亦不可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而不可得?何因緣故,般若波羅蜜中護持菩薩?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得捷疾辯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以內空故,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廣說三乘不可得故。內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護持菩薩,乃至一切世間最上辯不可得故。」

【論】

者言:

是時諸大弟子舍利弗等語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法甚深、難解:以諸法無定相故為「甚深」;諸思惟觀行滅故「難見」;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故,名「難解難知」;滅三毒及諸戲論故,名「寂滅」;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滿足,更無所求,餘一切智慧皆麁澁叵樂,故言「微妙」。

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羅蜜智慧甚深,世間人智慧淺薄,但貪著福德果報,而不樂修福德;著有則情勇,破有則心怯;本所聞習邪見經書,堅著不捨,如是人常樂世樂。以是故言:「誰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羅蜜?」若無信受,何用說為?

阿難助答:有四種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須菩提所說必有信受,不空說也。

一者、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取相無所著故,是則能受。

二者、漏盡阿羅漢,漏盡故無所著,得無為最上法,所願已滿,更無所求故,常住空、無相、無作三昧,隨順般若波羅蜜故,則能信受。

三者、三種學人,正見成就,漏雖未都盡,四信力故,亦能信受。

四者、有菩薩雖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淨,常隨善知識,是人亦能信受。

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薩大弟子所說」;雖聞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畢竟空,不以愛先法故而言「非法」。

問曰:

自上已來,阿難都無言論,今何以代須菩提答?

答曰:

阿難是第三轉法輪將,能為大眾師,是世尊近侍。雖得初道,以漏未盡故,雖有多聞智慧,自以於空智慧中未能善巧,若說空法,自未入故,皆是他事,是故無言。或時說諸有事,則能問能答。如後品中問佛言:「世尊何以故但讚歎般若波羅蜜,不讚五波羅蜜?」此中問人誰能信是深般若波羅蜜者,非是空事故,阿難便答。須菩提常樂說空事,不喜說有。

又以阿難是時樂說心生,是故聽答。阿難煩惱未盡,故智慧力鈍,然信力勐利故,於甚深般若波羅蜜中能如法問答。

問曰:

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無有一定法,云何四種人信受,不言非法?

答曰:

今須菩提此中自說因緣:「不以空分別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是故,般若波羅蜜無所失,無所破;若無所破,則無過罪,是故不言非法。空即是般若波羅蜜,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故以般若波羅蜜中破諸戲論,有如是功德,故無不信受。

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寂滅、遠離,亦如是。

乃至一切種智,皆應廣說。

問曰:

諸大弟子問是義,須菩提何以乃答諸天子?

答曰:

諸大弟子已得阿羅漢,但自為疑故問,益利事少;諸天子發心為菩薩,利益深故為說。

復次,雖為諸天子說,即是答諸大弟子。

上說「諸法空」,今說「深般若波羅蜜中眾生畢竟空」。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說者,何況有聽受者?若能如是解諸法空,心無所著則能信受。

爾時,須菩提說深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讚歎助成其事。

般若波羅蜜非但以空故可受,亦廣說有三乘。

三乘義,如先說。

「攝取菩薩」者,以般若波羅蜜,利益諸菩薩,令得增長。

復次,「攝取」者,是般若波羅蜜中有十地,令菩薩從一地至一地,乃至第十地。

十地義,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義,如先說。

「化生」者,說般若波羅蜜行報。

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辯」。

有人雖能捷疾,鈍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利,是「利辯」。

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辯」。

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名「不可斷辯」。

斷法愛故,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名「隨應辯」。

說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義辯」。

說一切世間第一之事,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辯」。

須菩提然其問,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常樂說空,何以故受我所說般若波羅蜜廣說三乘之教?應當更有因緣。」

須菩提答:「般若波羅蜜雖廣說三乘法,非有定相,皆以十八空和合故說。」攝取菩薩七種辯亦如是,以空智慧故。

大智度論釋散華品第二十九

【經】

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諸天,作是念:「慧命須菩提為雨法雨,我等寧可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上!」釋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化作華,散佛、菩薩摩訶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上,亦供養般若波羅蜜。是時,三千大千世界,華悉週遍於虛空中,化成華台,端嚴殊妙。

須菩提心念:「是諸天子所散華,天上未曾見如是華比。是華是化華,非樹生華,是諸天子所散華,從心樹生,非樹生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心所念,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汝言是華非生華,亦非意樹生。憍尸迦!是若非生法,不名為華。」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大德!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識亦不生?」

須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色;受、想、行、識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為識。

「六入、六識、六觸,六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

「檀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不生,若不生,是不名般若波羅蜜。

「內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無法有法空。

「四念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若不生,是不名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種智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一切種智。」

【論】

釋曰:

釋提桓因及諸天聞須菩提所說般若義:一切法盡是實相,無所分別。雖說空,於諸法無所破,亦不失諸行業果報。

聲聞人於佛前能說是甚深法故,釋提桓因等皆歡喜,作是念:「須菩提所說法,無礙無障,譬如時雨。」如有國土,溉灌種蒔及種種用水,常苦不足;若時雨普降,無不霑洽,無不如願。小乘法亦如是,初種種讚歎佈施、持戒、禪定、無常等諸觀,有量有限,末後說涅槃。此中須菩提所明,從初發心乃至佛道,唯說諸法實相,無所分別。

譬如大雨遍滿閻浮提,無所不潤。又如地,先雖有穀子,無雨則不生;行者亦如是,雖有因緣,不得法雨,發心者退,未發者住;若得法雨,發心者增長,未發者發。

以是故說「如雨法雨」。

復次,譬如惡風、塵土、諸熱、毒氣等,得雨則消滅;法雨亦如是,惡覺觀塵土、三不善毒、邪見惡風、邪師惡蟲、及諸惡知識等,得般若波羅蜜法雨,則皆除滅。

人蒙時雨故供養天,諸天聞法雨,大利益,欲供養故,作是念:「我等寧可作華,散佛、諸大菩薩、比丘僧及須菩提,亦供養般若波羅蜜。」

以須菩提善說般若,敬之重故,甄名「供養」。

是般若波羅蜜多說諸法空,又上欲得如化人聽法,隨其相故,以化華供養。

復次,諸天當歡喜時,便稱心供養,不容多還取,故即作化華,散佛、須菩提、諸菩薩、比丘僧及般若波羅蜜——華散佛上,是供養佛寶;散諸菩薩、須菩提,及般若波羅蜜,是供養法寶;散諸比丘僧,是供養僧寶。作是念已,隨意變化供養三寶。大福德成就故,心生所願,皆得如意,不從他求。

問曰:

華台端嚴,為是誰力?

答曰:

是諸天力;諸天福德自在故,小能為大。

有人言:「是佛神力,佛以此般若波羅蜜有大功德,因時少而果報甚大,成就佛道,是故現此奇特。」

須菩提即時分別,知非實華。

釋提桓因知須菩提覺是化華,語須菩提言:「大德!是華非生華。」「非生華」者,言「是華無生,空無所出。」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生空寂故,以無生華供養。

「意樹」者,諸天隨意所念則得。以要言之,天樹隨意所欲,應念則至,故言「意樹」。

釋提桓因難須菩提故言:「是華無生,何以言是華不從樹生?」

須菩提反質言:「若不生,何以名華?」不生法中無所分別——所謂是華、是非華。

是時釋提桓因心伏而問:「但是華無生,諸法亦無生?」

須菩提答:「非但是華不生,色亦不生。」

何以故?若一法空,則一切法皆空;若行者於一法中了了決定知空,則一切法中皆亦明瞭。若五眾不生,則非五眾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五眾從因緣和合生,無有定性,但有假名。

「假名實相」者,所謂五眾如、法性、實際。

須菩提所說,不違此理;何以故?聖人知名字是俗諦;實相是第一義諦。有所說者隨凡夫人,第一義諦中無彼此,亦無諍。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眾生空,乃至知者、見者空故。須陀洹但有假名,乃至佛亦如是。

【經】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是慧命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釋提桓因白佛言:「大德須菩提,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告釋提桓因:「色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受、想、行、識但假名,須菩提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所以者何?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眼乃至意觸因緣生諸受,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種智,亦如是。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佛,是但假名,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何以故?是諸法實相,無壞不壞故。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如是,憍尸迦!須菩提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菩薩摩訶薩當作是知:諸法但假名,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為不學色,不學受、想、行、識。何以故?不見色當可學者,不見受、想、行、識當可學者。

「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不學檀波羅蜜。何以故?不見檀波羅蜜當可學者。乃至不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不見般若波羅蜜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何以故?不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不見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當可學者。

「如是學,為不學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不見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當可學者。」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何因緣故不見色,乃至不見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色、色空,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空。」

「憍尸迦!色空不學色空,乃至一切種智空不學一切種智空。

「憍尸迦!若如是不學空,是名學空,以不二故。

「是菩薩摩訶薩學色空,以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以不二故。

「若學色空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能學檀波羅蜜不二故,乃至能學般若波羅蜜不二故;能學四念處不二故,乃至能學十八不共法不二故;能學須陀洹果不二故,乃至能學一切種智不二故。是菩薩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

「若能學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是菩薩不為色增學,不為色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學,不為一切種智減學。

「若不為色增、減學,乃至不為一切種智增、減學,是菩薩不為色受學,不為色滅學;亦不為受、想、行、識受學,亦不為滅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何因緣故,菩薩摩訶薩不為受色學,不為滅色學,乃至一切種智亦不為受學,亦不為滅學?」

須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無受色者,乃至一切種智不可受,亦無受者,內外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一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種智。」

是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耶?」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一切法不受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受、不滅學者,菩薩摩訶薩云何能到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生、不見色滅;不見色受、不見色不受;不見色垢、不見色淨;不見色增、不見色減。何以故?舍利弗!色、色性空故。

「受、想、行、識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識、識性空故。

「乃至一切種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受,亦不見不受;亦不見垢,亦不見淨;亦不見增,亦不見減。何以故。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性空故。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受不捨,不垢不淨,不合不散,不增不減故,學般若波羅蜜,能到一切種智;無所學、無所到故。」

【論】

釋曰:

釋提桓因歡喜言:「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釋所言。」

問曰:

佛何故讚須菩提?

答曰:

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

復次,佛以大悲心,欲令眾生信受須菩提所說故,讚言:「其智甚深!」

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則應般若波羅蜜學。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隨順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相故。

「如是學、不學色」者。

假名法中無有定色,若無色者,云何「學色」?何以故?菩薩以五眼求色,而不見是色若我、若無我等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何以故不見色」者,答言:「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見即是自相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復次,「不學色」者,是色空即自不能學色空,以諸法行於他相、不行自相故;譬如人乘馬,非馬乘馬。

問曰:

若如是不學一切法,云何「學一切智」?

答曰:

是中說:若能於諸法空中無所著,是為「真學色空」。

若著空者,是破諸法而不破空。

若人破色而不著空,是則色與空不二不別,是為能學色空,以不可得空故不見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無量無邊阿僧祇佛法」者,是讚一切種智。上一切種智,是菩薩心中有量有限,在佛心中則無量無限。以是故,上雖說學佛法,今更別說。

若能如是學,正行菩薩道,不增、減色學。

「不增」者,若但見四大及造色和合成身者,則不生著;以於是身中,起男女好丑長短相,謂為定實,生染著心,是為「增」。

若破色使空,心著是空,是為「減」。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不受、不滅」者,空故「不受」;業果因緣相續故「不滅」。

是中須菩提自說因緣:「色受者,不可得故不受。」

又以色內、外空故「不受」;以色中內、外空,空故「不滅」。

問曰:

應以十八空空諸法,此中何以但說「內、外空」?

答曰:

受色者無故,說「內空」;色不可受故,名「外空」。

是內、外空,則攝一切法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菩薩能如是學,則出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無障礙相,若菩薩觀一切法如虛空無障礙,則是學一切種智,因果相似故。

舍利弗作是念:「菩薩法應當滅一切煩惱,應當受一切諸善法;今不受、不滅學,云何出至薩婆若?」作是念已,問須菩提。

須菩提答言:

「破一切法生相故不生,破一切法無常相故不滅,觀一切法種種過罪故不受,觀一切法種種利益故不捨,一切法性常清淨故不垢,一切法能生著心故不淨。

「一切法雖是有作無作、起滅、入出、來往等,而不多不少,不增不減。」譬如大海,眾流歸之不增、火珠煎之不減;諸法亦如是,法性常住故、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

能如是學,則出到薩婆若,不見學相,不見出相,不見菩薩相,不見般若波羅蜜相。

此中略說故,但說「無學」、「無出」。

【經】

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汝神力使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非我神力。」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誰神力?」

須菩提言:「是佛神力。」

釋提桓因言:「一切法皆無受處,何以故言是佛神力?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

「如是!如是!憍尸迦!離無受處相,如來不可得;離如,如來亦不可得。無受處相中如來不可得,如中如來不可得。

「色如中如來如不可得,如來如中色如不可得。色法相中如來法相不可得,如來法相中色法相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相中,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來色如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如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如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如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來色法相中不合不散,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如來離色法相中不合不散,離受、想、行、識法相中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憍尸迦!如是等一切法中不合不散,是佛神力,用無所受法故。」

「如憍尸迦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

「憍尸迦!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不應受、想、行、識中求,亦不應離受、想、行、識求。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色、受、想、行、識,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乃至一切種智中不應求般若波羅蜜,亦不應離一切種智求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一切種智,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受、想、行、識,亦非離受、想、行、識;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

「般若波羅蜜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受、想、行、識如,亦非離受、想、行、識如。

「般若波羅蜜非色法,亦非離色法;非受、想、行、識法,亦非離受想、行、識法;乃至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

「般若波羅蜜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何以故?憍尸迦!是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以無所有不可得故,般若波羅蜜非色,亦非離色;非色如,亦非離色如;非色法,亦非離色法。乃至非一切種智,亦非離一切種智;非一切種智如,亦非離一切種智如;非一切種智法,亦非離一切種智法。」

【論】

問曰:

佛、舍利弗、須菩提,從上來種種因緣明般若波羅蜜相,今釋提桓因何以故問「當何處求般若波羅蜜」?

答曰:

此不問般若體,但問般若言說名字可讀誦事,是故舍利弗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須菩提樂說空,常善修習空故;舍利弗雖智慧第一,以無吾我嫉妬心,又斷法愛故,而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問曰:

佛處處說般若波羅蜜,欲比須菩提所說,百千萬倍不可算數譬喻為比,何以不言「於佛所說品中求」?

答曰:

釋提桓因意:「除佛一人,誰能善說者?」是以推須菩提。

復次,佛常一日一夜六時,以佛眼觀眾生,無令不聞法故墮落,是故隨眾生所應解、所應得、所應習行等說。或說般若波羅蜜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癰等,名為「般若波羅蜜」;或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或說諸法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受者,無知者、見者,名為「般若波羅蜜」;或時說法空、或說畢竟空,名為「般若波羅蜜」。

以是故不言「佛所說品中求」。

又釋提桓因心念:「不知何者定是般若定相?」

是以舍利弗言:「須菩提常深入空,所說皆趣空,所說空亦空。」是故言:「當於須菩提所說品中求。」

釋提桓因歡喜,讚須菩提言:「大德神力甚大!」

須菩提謙言:「非是我力,是佛所受神力。」

釋提桓因言:「若一切法皆無所受,云何言是佛所受神力?若離無受相,如來不可得,離如中,如來不可得。」

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一切法無受相,一切法空,無依止處,云何當言定有如來?若無如來,云何有所受神力?又復離無受相,如來亦不可得;今離是如,如來不可得。」

問曰:

「無受相」與「如」,有何等異?

答曰:

諸法實相,亦名「無受」,亦名「如」——諸法中不可著,故名「無受」;諸戲論不能破壞,故名為「如」。

今如來空中不可得,離空亦不可得。

須菩提然其言:「如是!如是!」今須菩提廣說其事。

「無受相、如相中,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

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

如十四置難中說:「死後如去者,為有?為無?亦有亦無?亦非有非無?」

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如錠光佛等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此二種如來中,此間說是「佛如來」。

因解佛如來無所有,一切眾生、一切法,皆如是亦無所有。

無受及如來義,如先說。今當更略說:「無受相、如來相,皆空無所有,無受相、如相,無定性故,無如來。」

有人言:「諸法實相有二種說:一者、諸法相畢竟空,是實;二者、有人言:畢竟空可示可說故非實,如涅槃相不可示不可說,是名為實。」

於此二事,畢竟空中如來不可得;破畢竟空實相中如來亦不可得。

畢竟空即是無受相,破畢竟空實相即是如。

從此已下,廣說二義。

於五眾乃至一切種智,如來不可得;如來不可得故,云何當有如來神力?

如來不可得,如上說。

是五眾非如來,離五眾非如來,五眾不在如來中,如來不在五眾中,如來亦不有五眾。

五眾生滅無常、苦、空、無我相故,非是如來;若是如來者,如來亦應是生滅。

復次,五眾是五法,如來是一,云何「五法作一」?若五即是一,一亦應即是五。若爾者,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亂壞!

如是種種因緣故,五眾非如來。

若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無見、無聞,無知、無識,亦不覺苦樂。所以者何?知覺等是五眾法故。

問曰:

如來用眼、耳、智慧等能知見者,有何咎?

答曰:

能見是眼,非是如來。若如來非見相用眼能見者,未取色時,云何知用是眼?亦可用耳見!

問曰:

如來用智慧分別能知,眼是能見,餘不能見,以是故用眼,不取餘根!

答曰:

知亦如眼過,知是五眾,非是如來。若用知知眼,複用何事能知此知?

問曰:

如來用知知眼,以眼知色,若欲知如來,以何得知?若以如來知如來,是則無窮!

答曰:

知相知中住;如來若知,即是知相;若是知相,則是無常;若無常者,則無後世!

復次,離五眾有如來者,如來應是常,如虛空相不應變異受苦受樂,亦應無縛無解,有如是等過罪。

破異故,五眾不在如來,如來不在五眾,亦非如來有五眾。

問曰:

應以五眾因緣故有如來;若無五眾,則無如來!

答曰:

若以五眾因緣有如來者,則如來無自性;若無自性,何得從他性生?

於五眾中,五種求如來不可得,是故無如來。

但以戲論故,說有如來;以斷戲論故,無如來。

如來是不生不滅法,云何當以戲論求於如來?

若以戲論求如來者,則不見如來。若當都無如來,則墮邪見!

是故,若以有、無戲論求如來,是則不然!

如來相即是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即是如來相;如來相即是畢竟空相,畢竟空相即是一切法相。

問曰:

此中何以但說二事言:「五眾如中無如來如,如來如中無五眾如」?

答曰:

此是略說。說二,則五事都攝。

復次,二十種我見,雖一切凡夫人有,不能一時起。

今是會中,或此二事,以是故,但說二事。

如五眾,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五眾法相,乃至一切種智法相,亦如是。

五眾如,即是法相。

問曰:

若如即是法相,何以重說?

答曰:

行者既到五眾如,心驚,法相何以畢竟空無所有!是故說五眾法法相自爾。

如人觸火燒手,則無慍心,以其火相自爾故。

若人執火燒之,則忿然而怒,以其執火燒故。

「如來五眾如中、五眾法相中,不合不散」者:除五眾如無如來,即是一相,所謂無相。所以者何?

一法無合無散故,二法故有合有散。

離五眾法相,亦無合無散。所以者何?離五眾法相,如來不可得故。

如來如、法相,五眾如、法相,無二無別故;言離五眾如、五眾法相,亦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能如是知諸法如、法相,不合不散故,有是神力。

「當於何處求」者,上來因佛神力說般若相,今直說云何求般若。

論者言:五眾虛誑無常,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幻如夢,般若波羅蜜是諸佛實智慧,云何當於五眾中求?譬如求重寶,必於大海寶山中求,不應在溝瀆臭穢處求。

離五眾則無生無滅,無作無起,無有法相,是中云何可求?

復次,五眾、般若波羅蜜,不一不異,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問曰:

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心數法,故可應無色、無形、無對;五眾中色眾,云何當說無形、無對?

答曰:

聖人以慧眼觀諸法平等皆空,一相,所謂「無相」;以是故,色眾無形、無對。

復次,凡夫人所見色非實,種種如先破。

復次,有因緣,般若波羅蜜,不即是如凡夫人所見五眾;破凡夫人所見五眾故,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言「不離」。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如相、法相相,如先說。

【經】

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乃至諸阿羅漢、阿羅漢果,諸辟支佛、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是學成。」

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從是中學成,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諸菩薩摩訶薩;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成就眾生、淨佛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當得。」

「憍尸迦!色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是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大故,般若波羅蜜亦大。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摩訶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憍尸迦!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色量不可得故。憍尸迦!譬如虛空量不可得,色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色無量;色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何以故?一切種智量不可得。譬如虛空量不可得,一切種智亦如是量不可得。虛空無量故,一切種智無量;一切種智無量故,般若波羅蜜無量。以是因緣故,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量。

「憍尸迦!色無邊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憍尸迦!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受、想、行、識,前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故。乃至一切種智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何以故?一切種智前、後、中際不可得故。以是因緣故,憍尸迦!是般若波羅蜜無邊。色無邊,乃至一切種智無邊。」

「復次,憍尸迦!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云何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云何緣一切無邊法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緣無邊法性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言:「云何緣無邊如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如無邊故,緣亦無邊;緣無邊故,如亦無邊。以是因緣故,諸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憍尸迦!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須菩提言:「於汝意云何?何等法名眾生?」

釋提桓因言:「無有法名眾生,假名故為眾生,是名字本無有法,亦無所趣,強為作名!」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是般若波羅蜜中說眾生有實不?」

釋提桓因言:「無也!」

「憍尸迦!若般若波羅蜜中實不說,眾生無邊亦不可得。憍尸迦!於汝意云何?佛恆河沙劫壽,說眾生、眾生名字,頗有眾生法有生有滅不?」

釋提桓因言:「不也!何以故?眾生從本已來常清淨故。」

「以是因緣故,憍尸迦!眾生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論】

問曰:

釋提桓因是須陀洹人,云何能問深般若波羅蜜?

答曰:

如須菩提是具足阿羅漢,以利益菩薩、憐愍眾生故,問菩薩所行事。

釋提桓因雖是聲聞人,是諸天主,有利智慧、憐愍眾生故,問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復次,有人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釋提桓因。《中阿含》中說釋提桓因得須陀洹者,異今釋提桓因。今釋提桓因是大菩薩,憐愍眾生故,三種讚般若波羅蜜,所謂摩訶波羅蜜,無量波羅蜜,無邊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諸聖道故。」

須菩提然釋提桓因讚,而廣解其讚言。

「以五眾大故,般若波羅蜜大。」

「五眾大」者,所謂三際不可得故;亦以無量無邊故言「大」。

破是無量無邊五眾,將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中,故言「般若波羅蜜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無量」者亦爾,但以虛空譬喻為異。有法雖大,不必無量,是故不得以空為喻;如須彌山,於諸山中雖大而有量,所謂八萬四千由旬。

「無邊」者,以五眾廣大無量,故言「無邊」;亦以五眾有邊則有始,有始則有終,即是無因無緣,墮斷滅等種種過故。

復次,五眾,三世中不可得故,言「無邊」。

「緣無邊」者,所謂一切法四緣:

因緣,生一切有為法;次第緣,過去現在心心數法;緣緣、增上緣,一切法。

是四種緣,一切處、一切時皆有故,說緣無邊;緣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復次,「緣無邊」者,四緣法虛誑無實,畢竟空故無邊。

復次,緣如、法性、實際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如、法性、實際」,是自然無為相故無量無邊。

五眾無邊,是觀力故,強作無邊。

復次,「眾生無邊」者,以眾生多故;無量阿僧祇三世十方眾生,無人能知數,故言「無邊」。

復次,是中說眾生空,故言「無邊」,但強為作名。

「亦無所趣」者,以眾生無有定法可趣向故。如火定有所趣;而眾生名,無實眾生可趣。

「於汝意云何,般若波羅蜜中頗說實有眾生不?」「不也!大德!」

若眾生實無,云何「有邊」?

譬如諸佛是一切實語人中第一,於無量恆河沙劫壽說眾生名字,是眾生法不以說故有生、有滅,何況餘人顛倒虛誑少時說?生我心故,當有眾生。

是眾生不以入般若波羅蜜中故言「無」,從本已來,常清淨、無所有,有無等戲論滅故。是以說「眾生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

問曰:

「無邊」中何以故廣說?而「大」及「無量」何以略說?

答曰:

以眾生因緣故,一切凡夫起諸煩惱,於五眾中作諸邪行,難破故是以廣說。

若破眾生相,餘一切易破。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