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一行品中
身見攝幾使。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如毘婆闍婆提。依佛假名所說經。亦依世俗言語法。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何者是假名所說經。如佛說譬如[怡-台+蓋]斗受入[怡-台+蓋]子。為[怡-台+蓋]子依。以[怡-台+蓋]鬥勝故。攝諸[怡-台+蓋]子。彼作是說。[怡-台+蓋]斗異於[怡-台+蓋]子。而攝[怡-台+蓋]子。是故知攝法攝於他法不攝自法。餘經亦說。五根慧最勝。為慧所攝。慧異四根。能攝四根。是故知攝他法。餘經亦說。如佛問呵德迦居士。汝云何攝眷屬。何以復知己攝眷屬。居士答言。世尊所說四攝法。佈施愛語利益同事。以四法攝於眷屬。亦知己攝眷屬。彼作是說。居士眷屬。及與攝法。各各別異。而能相攝。是故知攝他法不攝自法。餘經復說。正見正方便正覺。是慧身所攝。正念正定。是定身所攝。彼作是說。正見是慧。慧身所攝。正定定身所攝可爾。正覺正方便。非慧性。正念非定性。正覺正方便。為慧身所攝。正念為定身所攝者。故知攝法攝於他法。世俗言語法者。世俗亦作是說。戶攝戶樞。縷能攝衣。索攝薪束。在家之人亦作是說。我能攝我家資財象馬僮僕。出家之人亦作是說。我攝衣缽。及攝沙門所用之物。彼以如是假名經所說。及世俗言語所攝法故。知攝法攝他不攝自法。亦明攝法攝於自體。若當攝法。但攝於他不攝自體者。則一法體。與一切法體同。若一法生一切法亦生。一法滅一切法亦滅。復更有過。見苦所斷法。則攝修道所斷法。見苦所斷法若斷。修道所斷法亦應斷。若然者則後生對治。而無有用。欲令無如是過故。說攝法攝於自性不攝他法。問曰。若攝法。但攝自法不攝他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及世俗言語法云何通。答曰。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是有餘意。
問曰。云何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是有餘意耶。答曰。如經說。[怡-台+蓋]斗受入[怡-台+蓋]子能攝[怡-台+蓋]子者。此中說依持是攝。所以者何。[怡-台+蓋]子依[怡-台+蓋]鬥。[怡-台+蓋]斗持[怡-台+蓋]子故。而不散壞如說。五根中慧為最勝。為慧所攝。此中慧是方便說攝。所以者何以慧方便故。五根能有所行。而成大事如說。我以世尊所說四攝法。攝於眷屬。乃至廣說。此中說不離散是攝。以四攝方便。令眷屬不離散故。如說正覺正方便正念。是慧身定身所攝者。此中說隨順是攝。正覺正方便。隨順慧身。正念隨順定身故。如說戶攝戶樞。縷能攝衣。索攝薪束。此中說持是攝。如說在家出家人。攝田財衣缽等。此中說饒益是攝。攝法攝他法者。或時攝或時不攝。或有所以攝。或有所以不攝如偈說。
因事生於愛 因事生於恚
世人起愛恚 無不因事者
攝法攝自法者。一切時攝皆有所以。一切時攝者。無有不攝自相時皆有。所以者何。自體不待所以故攝法。若觀察自相法。還攝自相法時。有何善利耶。答曰。除去我想聚想。能修法想別想。若眾生有我想聚想。便生貪恚癡心。生貪恚癡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得脫。若能除去我想聚想觀色。猶如散塵。觀無色法。前後不俱總觀。有為法離散之相。猶如散沙。便生空解脫門種子。若觀諸行空而不樂生死。便生無願解脫門種子。若不樂生死而求涅槃。便生無相解脫門種子。依下三昧。便生中三昧。依中三昧生上三昧。依上三昧能離三界欲。觀察自相法。還攝自相法時。有如是善利。身見攝三使。總而言之。身見攝三使。身見在三界。欲界身見。還攝欲界身見。乃至無色界身見。還攝無色界身見。戒取攝六使。疑攝十二使。餘攝如經本說。
問曰。云何名攝。答曰。自體於自體。是有是實。是可得故名攝。自體於自體。非異自體。於自體非外。自體於自體非遠。自體於自體不相捨。自體於自體非空。自體於自體無盈長。自體於自體。非不已有。非不今有。非不當有。自體還攝自體故名攝。非如手把食指捻衣名攝。以諸法還攝自體名攝。不攝於他。
三結攝三不善根耶。三不善根攝三結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攝法攝於他不攝自體。欲重止如是說者意故。而作此論。三結攝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攝三結耶。答曰。各不相攝。餘廣說如經本。
身見令幾有相續。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不染污心。令有相續。如毘婆闍婆提作如是說。
問曰。彼何故作此說耶。答曰。依佛經。佛經說菩薩住正智入母胎。住正智住母胎。住正智出母胎。為止如是說者意。欲明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故而作此論。問曰。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者。佛經云何通。答曰。此說不顛倒心名正智。眾生皆以顛倒心入母胎唯除菩薩。菩薩入母胎時。有如是念。此是我母。此是我父。於母起母親愛。於父起父親敬。以不顛倒心入母胎故名正智。
復次所以作此論者。
或有說唯以愛恚二結。令有相續。如譬喻者。彼何故作是說耶。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三事合故入母胎。一父母有染心共會一處。二其母無病值時。三受身者現在前。當於是時。受身者二種心。展轉現在前。若與欲俱。若與恚俱。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一切結令有相續故。而作此論。問曰。若然者。佛經云何通。答曰。彼說中有心。不說有相續心。或有說。惡道中心。以恚心令有相續。人天中心。以愛心令有相續。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欲界眾生三十六使令有相續。色界三十一使。無色界三十一使令有相續。為止他義乃至廣說。而作此論。有亦有多名。如此中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是有。如說欲界。死生欲界中。一切欲界有相續耶。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為纏所纏。令地獄有相續。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欲界有相續時。最初得幾業報根。此中亦說。眾生數受身處五陰名有。如說有四有。前時有死有中有生有。此中亦如上說。如說捨欲界有。還令欲界有相續時。一切盡滅欲界系法。還起欲界系法現在前。此中亦如上說。如說云何有法。答言。有漏法。是此中說。一切有漏法是有。如說沛仇當知有生時以識為食。此中說。生相續時心眷屬名有。如說。
佛告阿難。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是亦名有。此中說造未來有思名有。如說取緣有。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此中說時五陰名有。尊者瞿沙作如是說。造未來有業名有。如說七有。一地獄有二畜生有三餓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有七中有。此中說五趣因五趣向。是有五趣有。即是五趣業有。是五趣因中。有是五趣向。如說云何欲有。欲界系取緣。能生未來有業。此中說業業報。不說取緣。
問曰。若此中但說業業報。不說取緣者。十門中說。云何通。如說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無色有。色無色界一切使所使。欲界可爾。所以者何。欲界五種斷。業盡能生報。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業能生報。云何可爾。答曰。十門文應如是說。欲有欲界一切使所使。色無色有。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使。及通一切使所使。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此中五種斷心。能生有令有相續在有分中。是有眷屬而作是說。復有說。十門章中。說業業報。解章義中。說業業報。及說取緣。
問曰。若然者。此云何通。如說彼尊者。何故先立章。欲顯門義。云何立章義異。解章義異。是故如先說者好。
問曰。何故名有。答曰。生滅故名有。
問曰。若然者所行道亦生滅可是有耶。答曰。若生滅能令有增廣者是有。聖道雖生滅。不令有增廣。但令損滅。復次若生滅能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者是有。聖道雖復生滅。能斷有相續。不增長生老病死。復次若生滅是苦集道跡是世間生死道跡者是有。聖道雖復生滅。是苦集滅道跡。是世間生死滅道跡。復次若生滅是身見體。是顛倒體。是愛體。是使體。是貪恚癡立足處。雜垢雜毒雜刺雜滓。在有墮苦集諦中者是有。聖道與此相違。不名為有。復次可畏義。是有義。
問曰。若然者。涅槃可畏。可是有耶。如說比丘當知。凡夫愚小。聞說涅槃無我無彼無我所須一切諸物。於此法中。生怖畏心。答曰。若畏有者。是正畏涅槃是邪。復次可畏法。凡夫聖人俱畏。涅槃唯凡夫所畏。非聖人所畏。復次是苦器故名有。
問曰。此亦是樂器。如說摩訶男當知。若色一向是苦。無有樂分不生喜樂者。眾生於色。不應染著。摩訶男。以色非一向苦有少樂分。能生喜樂故眾生染著。亦說。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亦說。所須是道具。道是涅槃具。亦說所須樂能生道樂。道樂能到涅槃。答曰。生死雖有少樂苦分多。以樂分少故。說名苦分。猶毒瓶。雖一渧蜜墮中。不以一渧蜜故說名蜜瓶。以毒多故。說名毒瓶。身見少分。令欲有相續。少分令色有相續。少分令無色有相續。身見在三界。在欲界者。令欲有相續。在色有者。令色有相續。在無色有者。令無色有相續。戒取疑亦如是。餘廣說如經本。相續有五種。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續。三時相續。四法相續五剎那相續。中有相續者。死陰滅。次生中陰。中陰續死陰。名中有相續。生有相續者。中陰滅。次生生陰。生陰續中陰。名生有相續。時相續者。迦羅羅時滅。次生阿浮陀時。阿浮陀時。續迦羅羅時。名時相續。乃至中年時滅次生老年時。老年時續中年時。是名時相續。法相續者。善法後次生不善無記法。不善無記法續善法。後不善無記說亦如是。是名法相續。剎那相續者。前生剎那。次生後剎那。後剎那續前剎那。是名剎那相續。此五種相續。悉入二相續相中。謂法相續。剎那相續。所以者何。中有相續。生有相續。時相續。盡是法剎那相續。界中欲界有五種相續。色界有四。除時相續。無色界有三。除中有相續時相續。趣中地獄趣有四。除時相續。餘四趣及四生。有五種相續。此中依二種相續而作論。謂中有相續。生有相續。問曰。使能令有相續。非纏是意地。非五識身。何故作如是說。睡眠掉悔鼻觸生愛。舌觸生愛。令欲有相續。眼觸生愛。耳觸生愛。身觸生愛。令二有相續。少入欲有。少入色有。答曰。此文應如是說。貪慾蓋恚蓋疑蓋。令欲有相續。意觸生愛。令三有相續。餘蓋餘觸生愛。不能令有相續。若不如是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以不斷故。說名相續。若不斷蓋不斷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者。命終還生欲界。若不斷眼觸生愛耳觸生愛身觸生愛者。命終生欲界。色界復有三事故。令有相續。一不斷。二能生果。三令有相續。使在五識身。不善者有二事。一不斷。二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一事。不斷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使在意地。不善者有三事。不斷能生果。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二事。不斷令有相續。不能生果。纏在意地五識身。不善者有二事。不斷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無記者有一事。不斷不能生果。不能令有相續。若有此三事者。能令有相續。
身見以何三昧滅。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顯佛出世間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論。施設經。作如是說。閻浮提外。有轉輪聖王道。廣一由旬。海水覆之。若無轉輪聖王時。無有眾生能過上者。若轉輪聖王出時。海水減一由旬。轉輪聖王所行道乃現。以金沙布上。栴檀香水灑之。轉輪聖王。欲與四種兵眾遊巡四天下時。行此道上。如是佛不出世時。無有眾生能行根本地。眾生雖有離欲者。依於邊道。不得根本。若十力轉輪法王出世時。根本道爾乃顯現。以三十七品金沙布上。以戒定慧栴檀香水。而以灑之。世尊與無量百千萬那由他眾生。而行其上。至無畏涅槃城。是故欲現佛出世間有如是希有力故。而作此論。
身見以何三昧滅。亦可言以何道。亦可言以何對治。亦可言以何正觀。如是說者。皆同一義。滅亦可言斷。亦可言無慾。亦可言盡。亦可言解脫。如是等說。皆同一義。昔有二大師。一名耆婆羅。二名瞿沙跋摩。尊者耆婆羅。作如是說。此中說畢竟斷無餘斷。一向是聖人。非凡夫人。以無漏道。非世俗道。七依經是此論根本。七依經說根本地。不說邊。無有依根本地以世俗道而離欲者。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說。此中說畢竟斷無餘斷。亦有凡夫人亦有聖人。亦世俗道。亦以無漏道。問曰。若然者七依經非此論根本。七依經純說根本。答曰。以是事故。阿毘曇照明修多羅。其猶如燈。經中所不說者。此中說之。經中所不現者。此中顯之。經中有餘義者。此中說之。彼二家所說。俱得善通。三結依四依未至。依四依者。依四禪。依未至者。依未至中間。此地名未至問曰。何故名未至耶。答曰。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現在前。而能離欲。名未至地。
問曰。未至地不名為依。何故作是說。或依四。或依未至。答曰。此文應如是說。若入四依。若不入四依而滅。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欲重說四依名故。如說。或入根本得滅。或不入根本得滅。如人問他男子。汝為入城事得成耶。為不入城事得成耶。三結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欲界者依未至。初禪者。依初依依未至。二禪者。依二依依未至。三禪者。依三依依未至。四禪及無色。依四依依未至。所以者何。三結是見道所斷。必以見道。而畢竟斷。見道必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若依未至禪。得正決定三結。則以未至禪滅。若依初禪。得正決定三結。則依初禪滅。若依乃至第四禪。得正決定及無色三結。即依第四禪滅。此中說第四禪及無色三結依四禪及未至貪恚癡及欲漏依未至。所以者何。離欲愛時此法永斷。若凡夫人斷。依未至斷。聖人亦依未至斷。世俗道聖道。俱依未至斷。有漏或依七。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禪三無色定。未至者。未來中間。有漏從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彼非想非非想處。或依未至。而離彼欲。或乃至依無所有處。離彼欲。為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有漏言七地及未至。初禪地者。或依初依。或依未至。二禪地者。或依二依或依未至。乃至識處。或依六依。或依未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或依七依。或依未至。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七依者。四禪三無色定。未至者。未至中間禪。無明漏。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總而言之。依七依或依未至。若欲界者依未至。在初禪者依初依。或依未至。乃至識處依六依。依未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明漏。或依七依。或依未至。餘廣說如經本。
◎
諸結過去。彼結已系耶。答曰。若結過去。彼結已系諸結過去。彼得亦過去是也。頗結已系彼結非過去耶。答曰有。未來現在結是也。諸未來現在結。得在過去。諸結生時或如大牛在前而行。或如犢子隨後而行。或有俱行。如大牛在前行者。先生結。後生得。如犢子隨後行者。先生得。後生結。俱行者。結得俱生。此中說犢子隨行法。諸結未來。彼結當系耶。答曰。或結未來。彼結不當系耶。乃至廣作四句。云何結在未來。彼結不當系耶。答曰。諸未來結。已斷已知已滅已吐。於彼斷結心。更不退斷者。是斷智。知者是智知。滅者是數滅。吐者斷不解脫。得解脫。得作證。於彼斷結心。更不退者。不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所以者何。彼是不退法故。若是退法阿羅漢。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阿那含是不退法者。離無所有處欲。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及修道所斷八地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更不復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三界見道所斷。欲界修道所斷法。彼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不退法斯陀含。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須陀洹未來三界見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不退法凡夫。如菩薩等離無所有處欲。八地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更不復系。乃至離欲界欲。一地說亦如是。云何結當系。彼結不在未來耶。答曰。諸結過去已斷已知已滅已吐。於彼斷結必退。退法阿羅漢。三界過去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退法阿那含。離無所有處欲過去八地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說亦如是。離無所有處欲。退凡夫人。過去八地見道修道所斷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當系。乃至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說亦如上。云何結在未來。彼結當系耶。答曰。諸未來結。已斷乃至已吐。彼結必退。廣說如過去。云何結不在未來。彼結不當系耶。答曰。諸結過去。已斷乃至已吐。彼結必不退。廣說如未來。諸結現在。彼結今系耶。答曰。若結現在彼結。今系諸結現在。彼得亦現在。頗結今系。彼結非現在耶。答曰。有諸過去未來結。諸過去未來結。得在現在。系過去者。如大牛行法。現在者。如犢子行法。所可用道斷欲界結退。彼道時還得彼結得不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有退法。如毘婆闍婆提。以現喻故。而作是說。今現見瓶破。唯有破瓦。不可還作瓶。如是阿羅漢。以金剛喻定。破諸煩惱。令無有餘。不可還成煩惱性。亦如燒木為灰。更無木用。如是阿羅漢。以智慧火。燒諸煩惱。更無煩惱用。以是現喻故。言無退法。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退法有實體。若言無退法。則違佛經。佛經說有二種阿羅漢。一退法。二不退法。復違餘經。如說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云何為五。一營事。二多誦。三和鬪諍。四遠行。五長病。復違餘經。如說。尊者瞿醯迦。得阿羅漢。是時解脫。六反退失阿羅漢果。第七反時。畏退此法。以刀自害而死。欲令無如是過故。說退法實有定體。
問曰。若退法實有定體者。毘婆闍婆提。說現喻。云何通。答曰。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可以世間現事過賢聖法。賢聖法異。世間法異。若欲必通。有何意耶。答曰。應說喻過。若喻有過。義亦有過。如瓶破時。有餘碎瓦。阿羅漢諸結斷時。為有餘結。為無有耶。若有餘結。是名有結。不名阿羅漢。若無餘結。義異喻異。猶如燒木有餘灰在。如是阿羅漢諸結盡時為有餘結。為無餘結。若有餘結。不名阿羅漢。若無餘結。義異喻異。然木無燒義。木微塵與火微塵作因已滅。火微塵與灰微塵作因已滅。是故作如是說。木是灰因。灰因木生。作燒木想。燒木已有餘灰。非無所有。是故喻不似義。如是阿羅漢煩惱盡時。非無本性。在過去未來世中。有相有實體。若與結相違。諸善功德。在彼身中。未生之時。名結不斷。若與結相違諸善功德。在彼身中出生之時。彼結名斷。如是修聖道時。不令結體使無本性。如是聖道。是希有事。能令阿羅漢斷一切結不令此結非無本性。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煩惱不在身中行故名斷。如提婆達多。不在捨中。非無提婆達多性。彼亦如是。
問曰。毘婆闍婆提。云何通育多婆提所引經耶。答曰。彼作是說。阿羅漢退道不退果。所以者何。果是無為法故。問曰。若然者。雖不退果。而退於道。退於道非是退耶。若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不得耶。若得者亦應言退果。若不得者。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是時應是凡夫。毘婆闍婆提。復作是說。使是纏種子。使不與心相應。纏與心相應。使能生纏。纏若現在前名退。阿羅漢諸使已斷故。不能生纏。云何起纏現在前而退耶。是故彼作是說。言無退法。如是說者好。彼作是說。言無退法者。是無知果。闇果。愚果。不勤方便果。而退法有相有實體。是故為止他義。乃至欲顯己義故。而作此論。
問曰。退法體性是何。答曰。是不成就性。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陰攝。在如是法中。如說。如是等諸法。名心不相應行。退異退法異。退者。是不成就性。如上說。退法是不善法。及隱沒無記法。亦如破僧異。破僧罪異。破僧是不和合性。是不隱沒無記。心不相應行陰攝。破僧罪是妄語僧。成就不和合破僧人成就罪。如是退異退法異。廣說如上。復有說者。若起使若起纏現在前。是退性。若然者。退法性是染污。復有說者。若法隨順退法是退性。若作是說。一切諸法。盡是退性。所以者何。一切諸法。隨順退性故。尊者浮陀提婆。作如是說。退無體性。所以者何。行者本有如是諸善功德。於彼法退失墮落。如人為賊所劫財物。有人問言。汝失財物。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本有財物。賊劫之去。復有何性。猶如有一人劫衣去。他人問言。汝今失衣。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所以者何。本有此衣。人劫之去。當有何性。猶如有一人裂其衣。他人問言。汝今衣裂。體性是何。彼答言無有體性。所以者何。衣本是完。他人裂破。當有何性。彼亦如是。評曰。應如上說。退體性是不成就性。乃至廣說。
◎
◎問曰。為退已煩惱現在前。為煩惱現在前退耶。若煩惱現在前退者。波伽羅那說云何通。如說。以三事故。起欲愛結。一不斷不知欲愛使。二起欲愛具現在前。三不正觀。若煩惱現在前退者。此經云何通。如說。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若煩惱現在前退者。定犍度說云何通。如說。以非學非無學心退。生學法得。云何是阿羅漢。起煩惱心現在前。何等心次第起煩惱心。若當退已起煩惱者。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或時心遠。或時心剛強。以遠以剛強故。或時起無色界三纏現在前。謂愛慢無明然多起慢纏。若彼人於無色界。三纏起一一現在前。是人名於無色界欲盡退住色界欲盡中。識身經說復云何通。猶如有一起無色界染污心現在前。是時名捨何善根何善根相續耶。答曰。捨無學善根學善根相續。退無學心。住於學心。波伽羅那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退法。不善隱沒無記法。住何等心。煩惱現在前。答曰。應作是論。或有說者。起煩惱現在前退。如是後說善通。波伽羅那說云何通。答曰。此為說煩惱不斷者。或有已斷煩惱起煩惱現在前。或有未斷煩惱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說煩惱未斷現在前者。或有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或有不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此中說染污心次第起煩惱現在前者。或有退煩惱現在前。或有不退煩惱現在前。此中說不退煩惱現在前者。復次此中說能起滿足煩惱者。以三事故。眾生起於煩惱。一以因力。二以境界力。三以方便力。如說不斷不知欲愛使者。是說因力。起欲愛具現在前者。是說境界力。不正觀者。是說方便力。復次不同外道故。作如是說外道說以境界故煩惱生。若境界壞則無煩惱。為止如是意故。彼尊者說因不正觀故煩惱生。佛經云何通。有五因緣。時解脫阿羅漢退。答曰。此中說退具名退。餘經亦說。以餘法具故說名餘法。此亦如是。以退具故名退法。定犍度說云何通。答曰。此中說根退。不說果退。云何阿羅漢起煩惱心。答曰。阿羅漢起煩惱現在前。若起煩惱現在前。便非阿羅漢如凡夫人。起無漏法現在前。若起無漏法現在前。便非凡夫。學人起無學法現在前。若起無學法現在前。便非學人。何等心次第起煩惱心現在前。答曰。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還起非想非非想處結便退。彼結次第善心後生。若非畢竟離欲者。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彼次第。或起善心。或起染污心。乃至離初禪欲。說亦如是。永斷欲界退時。二種心次第生煩惱。謂善心不隱沒無記心。若不都離欲界欲。三種心次第生煩惱。謂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心。復有說者。退後煩惱現在前。前所說善通。施設經識身經說云何通。答曰。此說不知不覺。而作是說。先退不知不覺。後煩惱起時。乃知乃覺我今退。猶如比丘誦四阿含。不諷誦故。而便忘失。都不覺知。後誦不得。乃知忘失。而非誦時先忘失。誦不得故。而知忘失。彼亦如是。波伽羅那經說。復云何通。答曰。此說減損善法。遠於善法。若煩惱數數現在前時。遠於善法。住何等心起煩惱現在前。答曰。住不隱沒無記心。若威儀。若工巧。非報心。所以者何。報心羸劣故。
問曰。羸劣心不能隨順退法耶。答曰。於出要分中心羸劣。煩惱分中心熾盛。是時乃退報心。於二種心中。俱是羸劣。評曰。住威儀功巧報心中盡退。謂欲界不隱沒無記心。與三界煩惱心相妨。彼心若現在前時。三界煩惱。不得現在前退。或有與欲色界煩惱相妨。不與無色界煩惱相妨。彼心現在前時。欲色界煩惱不得現在前。若退者。起無色界煩惱現在前。或有與欲界煩惱相妨。不與色無色界煩惱相妨。彼心若現在前。欲界煩惱。不得現在前退。若退者起色無色界煩惱乃退。或有不與三界煩惱相妨者。彼心若現在前時。三界煩惱。展轉現在前。若不得淨禪淨無色得者。謂現前行得。彼不能以色無色界煩惱現前退。若退者起欲界煩惱退。若得淨禪得者。謂現前行得。不得淨無色定。彼不能起無色界煩惱退。若退者起欲界煩惱退。若得淨禪淨無色。若得者。謂現前行得。若退者。能起三界煩惱。展轉現在前。
問曰。退時為住意地退。為住五識身退耶。答曰。住意地退。非五識身。問曰。若住意地非五識身者。優陀延王因緣云何通。曾聞。優陀延王。將諸宮人婇女。詣欝毒波陀山林。除卻男子。純與女人五樂自娛。其音清妙。燒眾名香。時諸婇女或有裸形而起舞者。爾時有五百仙人。以神足力。飛騰虛空。經過彼處。時諸仙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便失神足。猶無翼鳥。墮彼林中。時王見之。而問言。汝等是誰。諸仙答言。我是仙人。王復問言。諸賢。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答言。不得。乃至問言。汝得初禪耶。答言。曾得而今已失。時王瞋恚作如是言。有欲之人。見我宮人婇女。非其所以。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手足。彼諸仙人。或有住眼識退者。或有住耳識退者。或有住鼻識退者。憂陀羅摩子因緣。復云何通。曾聞憂陀羅摩子有王。常施其食。若食時至。以神足力。猶如鴈王。飛騰虛空。詣於王宮。時王即時躬自迎。抱坐金床上。以諸仙人所食之味。而供養之。時彼仙人。飯食已竟。除器澡漱。說偈咒願。飛空而去。是王后時以國事故。欲詣餘處。作是念。若我行後。無人如我常法給事仙人。仙人性躁。或起瞋恚而咒咀我。或失王位。或斷我命。便問其女。作如是言。仙人若來如我常法。汝能供養不。女答言能。時王重約勅女。盡心奉養。然後乃行。營理國事。後日食時。仙人從空飛行而來。時王女。如父王法。躬身迎抱坐金床上。王女身體細軟。仙人離欲。而復尠薄。相觸女時。退失神足。飯食訖除器澡漱。說偈咒願。欲飛空去而不能飛。時王宮中。有後園林。即入其中。欲修神足。耳聞象馬車乘之聲而不得修。時彼城中人民恆作是念。若令大仙在地行者。我等當得親近禮足。爾時仙人。聰明黠慧。善知方便。語王女言。汝今宣告城中人民。今日大仙。當從王宮步行而出。汝等人民。所應作者皆悉作之。時彼王女如其所勅。即便宣告城中人民。是時人民。即時除去城中街陌瓦礫糞穢。懸諸幡蓋燒眾名香。散種種華。嚴飾鮮潔。猶如天城。是時仙人步行而出。去城不遠入林樹間。欲修神足。聞眾鳥聲。修不能得。便捨林樹。復詣河邊。以其本法欲修神足。復聞水中魚鼈迴轉之聲。而不得修。便上山上作是思惟。我今所以退失善法。皆由眾生。凡我所有善法淨行苦行。使我當作如是眾生。能害世間所有地行飛行水性眾生。無免我者。發是惡誓願已。離八地欲生非想非非想有頂處。開甘露門。寂靜田中。八萬劫中。處閑靜樂。業報盡已。還生此間答波樹林曇摩阿蘭若處。作著翅狸。身廣五十由旬。兩翅各廣五十由旬。其身量百五十由旬。以此大身。殺害空行水陸眾生無得免者。身壞命終。生阿毘地獄。如是等住身識時退。帝釋因緣復云何通。曾聞佛未出世時。天帝釋常往詣提波延那仙人所聽法。帝釋後時。乘寶飾車。欲詣仙人。是時帝釋阿修羅女。捨芝夫人。作是念。今者帝釋。捨我欲詣。諸餘婇女即隱其形上車上。帝釋不知乘。到仙人所。顧視見之。而問言。汝何故來。仙人今者。不欲眼見女人。汝可還宮。爾時捨芝不欲還去。帝釋以蓮華莖打。時捨芝夫人。以女人軟美之音。而謝帝釋。仙人聞已。起如是欲愛。而現在前。令其鬚髮。即時落地。如是等住耳識而退。若住意識。不住五識退者。如是等諸因緣云何通。答曰。如是等說。皆先依五識生於意識。然後乃退。尊者僧伽婆修。作如是說。住五識身亦退。所以者何。眼見色能生煩惱。乃至身觸觸能生煩惱。以其對治羸劣故。眼見色便退。乃至身觸觸便退。評曰。應作是說。住意地退。不住五識。所以者何。意地有六事。不與五識共。一退。二離欲。三死。四生。五斷善根。六還令相續。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