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體,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云。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雲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雲知虛空者,既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入中道也。初雲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體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注雲喻五道,此指大覺,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癡人執珠體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體,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體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體,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虛空,悉皆銷毀,故觀十方虛空,從覺心顯發,然虛空既消,則妙明體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聖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既前雲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以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體圓照之相,以示空體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見而有。今無明一破,妙覺圓明,心境雙亡,能所斯絕,此見亦泯。故十法界蕩然清淨。由清淨故,則一一週遍,唯一妙明圓照法界。故下文一一歷言六凡四聖心境,一一清淨週遍也。據理即一心圓照,聖凡影絕,但開示永悟,故下文次第一一歷言。以顯圓明週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此正言六塵清淨也。以此言六塵故。知前見塵非是六塵。蓋指妄見即是塵耳。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言四大清淨也。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淨也。根塵識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為眾生依報之地,總而言之,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此正與法華所言,六根清淨義同。彼經但言持經法師乃觀行位,人既得六根清淨,此言頓悟唯心。則凡聖俱泯,故歷出世四聖,一切清淨耳。上言六凡,下言四聖。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此歷言出世四聖境界,悉皆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將顯根身世界圓滿清淨,此先舉正報一身以及多身,凡世眾生無不清淨。然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則眾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例觀依報世界清淨。如是則眾生界空,聖凡齊泯,唯一清淨圓明寶覺矣。楞嚴雲,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而一切法,皆如來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以虛空世界眾生,因迷覺性而有,今一切法,合平圓覺,則平等。平等寂滅無二,故云不動。此但顯泯一切法。當空觀義也。由攝事歸理,理遍則事亦遍,故下文雲一一週遍。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隨理遍,當法界理事無礙門,示假觀義也。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事無礙。法界週遍含容觀。當一心中道義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無雜各不壞相故。成圓覺普照義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zhònɡ)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示寂滅一心,平等不二,正顯清淨覺相也。以縛脫憎愛等,皆二相也,由無明妄見,故有二相,今以圓照,則一切皆覺,故無二也。眼光乃八識現量圓照,諸根在眼最顯,故取喻圓覺普照無二之體。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重釋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以顯究竟一心之極證也。以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之相。然生死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回視往事,如昨夢耳。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重示寂滅一心,究竟無二之體也。前雲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密,謂迷清淨真如,而為五蘊之眾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密,為能證之行,以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既如昨夢,則豈有修證得失取捨之事耶。既無修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壞。此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極則。通釋首章皆以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酬請辭指歸正行,故皆云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讚謝也。因前佛雲,猶如翳目,見空中華。以上開示根身世界,一切清淨,如空華影落故,故謝雲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也。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此金剛藏啟請。因聞佛說,眾生本來成佛一語。頓起三疑,故興此問。意謂佛初說眾生因無始無明,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則無明乃眾生本有也,云何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耶。若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是已成之佛,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因聞眾生本來成佛,與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之語相違,故輾轉三疑,以致此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誨。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覆,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此意責問者,不應以生滅心,妄辯圓覺之體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若以妄見而辯圓覺,則此覺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種:謂眾生正報世間,依報世間,諸佛為智正覺世間。此總該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謂迷本之因,終謂涅槃之果。生滅乃眾生之身心,該住異之四相。前後乃三際前後,乃過未以該現在。有無聚散乃世界成住壞空,有無乃住空,聚散乃成壞。起謂三界生死。止謂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見妄想,念念相續,從來生滅不停,循環往覆,種種取捨,如此皆是輪迴生死之妄見也。若以此妄見而辯圓覺,而圓覺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轉。若以妄見而免生死,無有是處。此總責顛倒。下以喻詳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見也。湛水無波因動目而有波;定眼無輪,由旋火而有輪;月岸不移,因雲舟而運動。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覺性;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妄見。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諸旋乃水波火輪雲駛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謂旋若未息,而彼諸物,必難先住也。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難先住,何況以生死妄見,而辯淨妙常住之覺性。豈不墮彼流轉耶。此三惑之興,實由妄見分別耳。此總責三疑。下正答問義。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

此以空花一喻,總答所問,以決三疑也。幻翳喻無明;妄見空花喻生死涅槃;虛空喻妙覺真心。此通顯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妙圓心中,本無此事。今金剛藏之疑,因聞首章佛說,無明乃眾生妄認幻妄身心為本有者。此則眾生的因無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是佛,後作眾生,則是無明從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則諸佛心中,何時更起煩惱,而作眾生耶。此輾轉三疑,皆從妄見分別而有。特未悟妙圓真心耳。故先總責輪迴顛倒之見,而以幻翳空花之喻,以總答之也。若悟空本無華,何以眾生本來成佛,若了華從翳生,又何疑成佛後起煩惱。此如來善巧開示。了此一喻,則三疑頓釋矣。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特示妙圓常住真心,不屬生死涅槃,以重釋佛起煩惱之疑也。意謂虛空尚不隨於幻花起滅,何況妙覺明心,而為虛空本性,又豈隨於生死涅槃起滅耶。苟悟覺性平等,常住不動,諸佛證此,豈復生迷。故以銷金之喻,以結示之。若了此喻,則眾生雖本是佛,現在無明,不妨修而後成,如金雖本有,現在礦中,終以銷而後見。所謂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若知金性不壞,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約而義妙。故剛藏之疑,不候一一而冰釋矣。下的示了義。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成佛及不成佛」,「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以決剛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無起滅顛倒之見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zhuó)。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滅,尚不能至自證涅槃,何況眾生,以生滅心,欲入妙圓不生滅性,決不能矣。故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也。二乘身心語言皆滅者,以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伏不行,故無覺觀語言。但所證涅槃,乃第八識全體無明,認為涅槃,以二乘人無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親證所現涅槃,意謂二乘心行已滅,尚不能知自證無明境界。何況以生滅心,欲入如來妙圓覺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螢火喻之。乃結示當斷輪迴根本。正指無明妄見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直示妄元,結責當機也。意謂但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辯於佛境,遠之遠矣。故如邀空華,復結空果。所以輾轉,但增妄想耳。如是虛妄浮心,豈能成就圓覺方便耶。故非正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與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chónɡ)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讚謝。下正陳請辭。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yào)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迴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迴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慾,是輪迴根本。二問輪迴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此直答輪迴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迴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丑憎愛之見,而貪愛淫慾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萬劫,長在纏縛,故眾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慾一事,而為受生稟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迴,當以斷淫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淫心,斷欲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淫慾,為修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慾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慾而有,但以愛慾為性命之正,故貪慾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迴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慾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慾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欲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淫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錦繡以飾之,薦褥溫軟以適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萬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有,渴愛心極,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納想不捨,遂結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慾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迴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慾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瞋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yào)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此十惡業,皆由愛慾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yào)」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wéi,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慾是染是粗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捨樂,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迴,不成聖道。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迴根本,皆貪慾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雲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慾之過耶。故此釋雲,菩薩但示貪慾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慾,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迴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迴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迴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迴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征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慾。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永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雲,分別二障,極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miù)非眾生咎(jiù);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雲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貿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願力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願言:我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讚謝。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證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聖,修證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機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忘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dān)著(zhuó)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捨,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性自勞慮。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淨解,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淨。耽著淨境,故云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雲,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雲,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瞭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bō)若(rě),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體,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機,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此慶聞讚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此所以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門,即楞嚴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修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圓修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下正示。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譯奢摩他,此翻雲止,以寂靜為相,義當空觀。三摩缽提,此翻雲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假觀。禪那此翻雲為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