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之心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悖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悲慈,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要了解吾人雖然是在輪迴的眾生,但是本具真如佛性,本具無量光壽的性德,在這個自性德能方面,與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兩樣,是平等的。那只是由於煩惱重,業障深,自性的無量光壽的性德不能現前受用。就好像礦石裡面有黃金,但有泥沙的那種雜質混在裡面,所以這個黃金出不來,不能得黃金妙用,所以一定要經過一個冶煉的過程把黃金煉出來。但是,雖然不能現前,但裡面有黃金,就類似於我們雖然煩惱深重,但我們有佛性。要有這種信心。

那現在一心歸命到阿彌陀佛這裡,就好像一個捨父逃逸的浪子就回到父母的懷抱,這是就路還家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到我們本有的家鄉,本有的家鄉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地風光,所以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無非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一切莊嚴。不是心外之事,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真性裡面。要有這個信自,信自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雖然現在不能現量親證,但是在理上我們必須要:我現前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我的清淨的心展開就是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

信自和信他是一對範疇。信他就是信阿彌陀佛。要信解阿彌陀佛往昔無量劫以前曾經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的義理非常深廣,是面對九法界眾生來發的。其中,四十八大願有三條往生的願,這裡特別提出十八願。他方世界如果有眾生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夠發出至誠心、至信心、至樂心去念這句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有這個大願的保證,所以一切眾生臨命終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能蒙彌陀願力垂慈接引的。由於彌陀願力的保證,是萬修萬人去的。

對這一點千萬不可懷疑。所以要破除懷疑的心,就要信解阿彌陀佛的大慈悲的願,要從這個立場來建立信心,而不要總是談自己的功夫。所以千萬不可懷疑自己業障重就往生不了,這個懷疑就是一切重罪的根本。有這個疑心,就自己耽誤自己。這個懷疑就構成了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渠道的一個絕緣導體,感應不上了。感應不上,就不能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不能往生淨土,那就是隨你的業力牽引。那我們今生靠自己修的善惡業,惡業多,善業少啊,所以三惡道就是我們的歸宿。那這樣的禍害,可不是一個小禍害了。

進一步要開導他不要怕死。一般眾生都是貪生怕死的,死亡臨近的每時每刻都怕得要死,恐懼。這時候要建立淨土的信心,這信心、願力裡面就包含著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在曠大劫以來,我們觀照生命的流轉現象,這一期得人身,感召的世界是一個穢土: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減劫的時代,一切都充滿著痛苦——火宅,牢獄。那現在我生命即將臨終的那一刻,是要離開這一個苦難的娑婆世界,由於我念佛,能夠知道阿彌陀佛接引我到極樂世界的那個無盡莊嚴的淨土去。

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很稱心如意的事情,是長久以來所盼望的事情。就好像一個牢獄裡面的囚犯,他要獲得自由,如果說釋放的時間到了,他一定很高興,出牢獄過自由的生活。如果說讓你出牢獄,你還捨不得:「哦,我不出去。」給你自由,「我怕自由,我在牢獄裡面活得很好,我已經習慣了牢獄的生活。」在牢獄裡面,你上個廁所,小便,都有人監督。監督慣了,他也都很自在,發現沒有人監督,小便都小便不出來。那這就叫異化,「我還是要人監督為好」。

所以對於死亡要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裡面包含著感恩的心:離開這個苦難的世間到一個快樂的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恩賜啊。這是大火聚,那是清涼池啊!這種生命的轉換,從一個苦難的人法界轉到一個極為莊嚴的佛法界,我們佔了多大的便宜,還能去怕死嗎?怕死,你還是想留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

所以,千萬不可以怕死。不是由於你怕死,你就能不死的。就上戰場打仗都有一個規律,越怕死,越會死;越不怕死,還越能生存下來。所以日本武士道就訓練不怕死,每一次把生命做賭注,做好死的準備,往往他就能存在下來。一個淨業行人有沒有信願,其中有一個條件勘驗,如果你還怕死,說明信願是有問題的。具足信願的人對死亡來的時候——感恩心、歡喜心,是這個心態。

怕死,也不得不死,怕死的心也就障礙了往生,往生就無分了。為什麼呢?怕死的心,說明你沒有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沒有。沒有這個願,就跟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願就對不上,就感應不上,就相違悖。一相違悖,阿彌陀佛雖然是大慈悲,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如母憶子」,但是你不願去,「若子逃逝,雖憶何為」?這個兒子就要逃逝,就要違悖這個母親的憶念——母親在憶他,他不憶母親。這個不依佛的教誨——這教誨就是讓他懇切求往生——的眾生,也無可奈何,感應不上。

佛不度無緣之人。信願念佛為有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攝受、注照這個念佛行人,這就有緣。如果你不念佛,就沒有緣。沒有緣,雖然佛光還在那裡,但你跟這個佛光、願力感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