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何還要願往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有人問:大乘經論當中,處處都在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什麼天親菩薩還說願往生?

這就涉及到《中論》的概念——空性。大乘經典當中談般若的空性,眾生都是緣起法,既然是緣起的,當下是畢竟空的;既然是畢竟空、無所有,就是無生的,無生就無滅的,就像虛空代表它的無為一樣。大乘從勝義諦角度是這樣說的,那為什麼天親菩薩在這裡還要談願意往生?

回答: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是從兩個層次去理解的。

第一個層次,就是我們一般的凡夫就執著有個真實的眾生,這真實的眾生在三界當中有真實的生死輪迴。從大乘的實相來看,這些眾生所見的實眾生、實生死這個事 「畢竟無所有」,都是幻相,都是夢中之事。就好像說烏龜龜毛,烏龜是沒有毛的,如虛空一法不立的。這就是破那些邪知邪見。

但是大乘是中道了義的,不能僅僅是談勝義諦的空,還要談它的緣起法的假有,這就是不壞假有,不壞假名。就是一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聖人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所生的諸法,它當下就是不生,不生就「無所有如虛空」。這所理解這個無生,是從這兩個界面把握它的真諦的空性。

天親菩薩所願生,不是從勝義諦去談,是從它的俗諦,俗諦就是從它的「因緣義」去談。因緣義,不壞俗諦,不壞假名。所以談這個生是一個假名,它真實的是無生,但是在緣起法的層面得要不壞因果,所以「假名生」。不是凡夫眾生認為有真實的眾生、真實的生死,那就是生即無生,無生而生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