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xínɡ),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征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物無礙,得大解脫,返藉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此示止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熄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也。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此示滅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下沉無想,則墮二乘,故說為病耳。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見。」
此結示正觀也。初雲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不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修行功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雲,修行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謂但形文采,即屬染污。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虛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zhǒnɡ)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修行之要,無由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此頌求師。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
此頌依法去病。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此頌修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bō)涅槃。」
此頌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慶前所聞。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正陳請詞,以何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chǔ)徒眾,有緣事故,隨分(fēn)思察,如我已說」」
此下正答所請也。性謂種性,猶根器也。以圓覺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習,故許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謂若無外緣,則當安居伽藍,與眾同修,若有外緣,不能安居者,則當隨分思察也。已說者,如前當觀此身等。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此教結制規則也。意謂苟無外緣,必以安居為上,易入道也。三期隨意長短,元無一定,但取剋期進道耳。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fān)花,經三七日,稽(qǐ)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此教安居進修之法則也。若如來在世,則當正思惟佛,若佛滅後,則當設像觀佛法身,故云還同常住。懸諸幡華,廣如楞嚴壇場,今此中至簡,故但舉幡華。言懺悔得善境界者,謂見光睹瑞感夢等。乃滅罪之相也。一向攝念,則修止觀,應如二十五輪,各安標記,結取單復圓修,乃正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薩住止,意揀小乘之眾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結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當結制時,必先集眾,布薩作法,然後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薩住止者,謂不同彼小乘多眾,但隨一類,修觀行菩薩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薩法事,亦不假彼徒眾也。言不假小乘徒眾,非與前文安處徒眾相違也。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sè)、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此正示菩薩所修,乃離相寂滅之行,不比聲聞著相而修也。以大圓覺為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忘平等寂滅之地也。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縛屬故,殊非聲聞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來法身實際故,為菩薩所修妙覺因緣,乃自覺聖智之境,為自證處也。此乃菩薩獨詣之地,故云不縛徒眾。某甲者,以甲乙為名之次,乃當自稱己名也。今諸方後稱見善知識,不自稱名,但曰某甲,無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結示休夏也。言示現安居者,以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為限者,以示同權小引發未悟耳。過期隨往無礙者,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凡所出遊,侶須三人,以妨誤失。今菩薩以觀智安心,不必伴侶,故云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妨誤失也。所聞者,即上三觀單復圓修二十五輪,及根塵識界,一一清淨等,乃正觀也。若非所聞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嚴五十重陰魔,及起信論中所說魔事,皆不可取。恐墮邪誤也。初有二問,一問安居,二問三觀,以何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答三觀初首,先空觀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靜者,以止為前方便也。言至靜者,即天台三止中體真止,謂體合真空,故云至靜。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靜極光生,故云便覺。初從一身等者,謂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以身心世界,蕩然一空,則與一切融為一心,一切世界合為一界,故凡眾生起心動念,即從自心中現,故凡起一念,無不了知。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界,猶如夢中事。此空觀之極則也。如此方名正觀,非彼所聞,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三摩缽提,假觀方便也。三摩缽提,義當幻觀,言憶想十方如來,一切菩薩,種種修行,勤苦三昧者,謂思惟諸佛菩薩因中,修種種難行苦行,度諸眾生,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己身心,自歷其境,內驗其心,種種境界,備歷如幻,以此幻觀,發度生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菩薩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作如幻佛事也。此則三摩缽提,以如幻為首也。非彼所聞,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shǔ)」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週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寂觀方便初首也。禪那義當中道一心,名為寂觀。言先取數門者,正入禪最初工夫也。以修禪人,一向心多雜亂,難得寂靜,故先以數門為首。謂初攝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為度數之,從一至十,又從十至一,如此往覆,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生滅頭數,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驗定力淺深,若久久純熟,數到一念不生,則其息自斷,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為定相。如此週遍四威儀中,念念了知,久則百千世界,唯心所現,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靜觀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說,修止觀者,不依氣息,彼以內脫身心為要。此依之者,以初機攝心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為得,則墮邪道,非彼所聞也。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結名也。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於此結指,是知前二十五輪,但說觀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二十五聖,一一皆說最初下手工夫,即此義也。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示三觀之益也。以此三觀,乃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故有圓根眾生,能遍修三觀者,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言畢竟成就無礙也。有此勝益,故勸應修。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修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言鈍根障重眾生,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夙習種子,今修行時,熏發現行,作障道緣,所謂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者,乃夙習使然也。故當精勤懺悔,消宿業障,業障若消,則道緣可辦也。常起希望者,謂希望願斷業障也。故下即雲,先斷憎愛等,乃貪瞋癡也。勝上心慢也,謂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成,此觀不得,乃復修彼觀者,乃二十五輪標記之意,故云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名數(shǔ)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正宗分竟。下流通分。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慶前所聞全經大義。下正陳請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佈此教,至於何地?」
此問經名,並流通此法也。此問有五,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三問功德,四問護持,五問流佈至何地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許說誡聽。
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佇。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總嘆法勝,令生信重也。此經乃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諸佛所說,如來守護。教授菩薩,故為菩薩之所歸依,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為十二部經之眼目。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zànɡ)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此答名字,示經名有五種也。今結集經題,但存其二,舊解五名,約教理行,修多羅,約教,秘密王三昧,約行,餘皆約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語也。依如來藏建立差別,義盡於此,當如是持。
「善男子! 「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嘆法勝,意令修習,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圓覺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說此法,教化菩薩,此外更無別法,故勸令修習,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ménɡ)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何功德也。獨被上根,故教稱圓頓,普攝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眾生,清淨覺地,皆證圓覺,故無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讓細流,飲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用以佈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此較量顯勝也。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必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以人較法,更顯益也。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為成佛正因,故難比也。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嘆勝機能受也。謂能信受此法者,蓋從多佛廣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囑流通,以護修習者,為第一也。以修習此法者,乃慧命所繫,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賢善首當知 是經諸佛說
如來等護持 十二部眼目
名為大方廣 圓覺陀羅尼
顯如來境界 依此修行者
增進至佛地 如海納百川
飲食皆充滿 假使施七寶
積滿三千界 不如聞此經
若化河沙眾 皆得阿羅漢
不如聞半偈 汝等於來世
護是宣持者 無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敘金剛受囑,發願守護持經人也。金剛者,以護法神,執此寶杵,故此得名,以金剛寶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剛,謂頭有火焰,即楞嚴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薩示現者也。尼藍婆未詳所譯。言此諸神,皆夙習發願護法者也。故常在佛會。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敘諸天受囑,護持經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禪王,為裟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為請,主二十八天,總舉三界諸天,謂六欲天,十八禪天,四空天也。須彌山王,特舉帝釋,乃欲界主。護國天王,乃四王天,為守護國界之主。意列三界諸天,皆為護法也。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擾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敘鬼神受囑,護持經者也。吉槃茶亦名鳩槃茶,此雲可畏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此鬼既發願守護,則一切惡鬼,無能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護方隅,可四十里內無災害也。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又何有諸天鬼神發願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比該,若華藏實報,必攝同居,故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讚佛,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況圓音落落,十剎頓周,豈此界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會耶。況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會也。舊解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示現此形者,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