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實。然則修促共盡,小大同期,而金字絲編、緗...(龍藏本)...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玄堂,正覺之實稱,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其為體也,妙存有...大般涅槃經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夷城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堅固林雙樹間,與...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說逝童子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中止。晨朝整服,呼語阿難:「汝請諸明士...僧伽吒經...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從定起已...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昔佛在世時,摩訶迦葉於諸比丘中,最長年高,才明智慧,其身亦有金色相好...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未嘗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為道。如仲尼之一貫。老聃之無為。釋氏...佛說文陀竭王經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阿難於屏處思惟:「世間人略厭五所...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伽耶城伽耶山頂,與大苾芻眾七萬...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華嚴一乘十玄門 大唐終南太一山至相寺釋智儼撰承杜順和尚說 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者。不同大乘二乘緣起。但能離執常...佛說略教誡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苾芻眾俱。 爾時佛告諸苾芻...為「一字成多」之對稱。密教所立十六玄門之一,十六玄門,即密教用以解釋梵字真言等之十六字門。多字成一,即結合多...(雜語)遺於後人之教誡也。唐僧傳道安曰: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
【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 這個地方要注意了!...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常常是你還沒有斷盡見思惑,還沒有到達目標,你就命終了,壽命有限。 所以大徹大悟之人,十個人...
末法行人,如我們者,比魔外的本領也比不上。《楞嚴經》說:色陰盡者,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於...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察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的,安住在一念心性,從假入空,從一個假...何謂真理?在古希臘,「真理」是指公開展現在人的理智之前的東西,具有確實、符合事理原則的意思。在中國老子《道德...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很容易被誘惑。我們常常說境不迷人人自迷。如果說境迷人,是因...
暑假裡的一天,同事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懷抱嬰兒的年輕女人。女人先是問路,接著便面露難色地說,自己是來杭州...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大力提倡。也有僧人說佛教有齋天的法事,其中要禮拜二十四位諸...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文說得很清楚,看一段經文: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
一、起床 作為佛教的居士,我們應該怎麼起床呢?起床的時候應該做些什麼呢?我們心中應該想什麼呢?有沒有看見自己躺...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如果改變不了,那就去適應吧。如果做不到適應,那就只好迴避吧...
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藕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塵沙莫計聲聞輩,海水難量大士倫。博地亦能容入...
【註音版】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
上篇:【註音版】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 下篇:【註音版】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
妙法蓮華經
正法念處經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
大般泥洹經
【註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註音版】佛說逝童子經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註音版】一切法功德莊嚴王經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
【註音版】僧伽吒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
禪源諸詮集都序
佛說文陀竭王經
佛說寶雨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華嚴一乘十玄門
佛說略教誡經
【佛教詞典】多字成一
【佛教詞典】遺誡
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

錯過淨土,出離無期

與其尋找好師父,不如熟讀這部經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佛教的真理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自己善良和別人無關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人生的四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