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禮物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法的禮物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豐足與喜悅;樂觀的心情,足以抵擋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與打擊。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發生,不論當時多麼痛苦、悲慘,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賜予你智慧、力量與覺醒。

◎不要怕作任何決定,也不用怕作錯決定,因為恐懼來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後果,自然就無須害怕,亦無須後悔。

◎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許多人一生都在‘無法承受痛苦’的錯誤想法中度過,然而你已經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覺受。

◎我們有煩惱?還是煩惱有我們?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還有時間煩惱;一個人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在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完全屬於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轉,你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法的禮物,勝過世間一切的禮物!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甚麼?答案是:我們甚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甚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與分享的人。

◎只要能體會生命是無常的,沒有得或失,只有變化與轉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種結束,是另一層面的開始。

◎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愛生氣的人,其實自卑感愈重,生氣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應。

◎當別人有生氣的情緒時,我們不妨把他當成是一種求救的訊息──其實他們的內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龍樹菩薩說:凡對因果有堅定不移之信心,乃為世間正見。

◎當一個人發現有人與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過於自己時,他的痛苦就會變得容易忍受,因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帶有主觀誇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沒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體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學習的後果,只會使這些課程,一再地出現在生命之中,你終究要練習到學會為止。

◎混亂升起的地方,也是寧靜升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放下’,並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著必須遵循‘放下’的法門修行。

◎修行,是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所以我們必須訓練心去認識法塵,並且不迷失其中。

釋迦金言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慾,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當一個人品嚐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痛苦的根源是私慾,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慾望,都會導致痛苦。

◎慾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慾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從愛慾產生憂愁,從愛慾產生恐懼,拔除愛慾的人,既沒有憂愁,也沒有什麼恐懼可言。

◎固執某一件事物(或某種見解),而輕視其他事物(或見解)是愚昧的,智者稱它為‘束縛’。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旳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慾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金、銀、財寶種種,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所有的慾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頭。

◎沉溺在愛慾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慾強烈貪圖享樂的人,慾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人類潛在的真正思想──自愛。‘如果真正深愛自己,就會將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決不會加諸他人身上,這就是愛的本質。’

◎‘知道他人之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戰勝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道能戰勝別人。’‘要戰勝自己內心憤怒之火。’

◎‘怨憎會苦’需反求諸己。

◎如果沒有愛那來的恨?愛與憎實是一體兩面。釋尊說:‘只有被責備或只有被讚美都不是好現象’,褒貶都有,才是人類社會不變的真理。

◎明知愛的果實苦澀,卻又忍不住一定要嘗的,正是我們人類性格中的大弱點。慾望是幸福的煉獄,它使人類有不怕幻滅、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無法拒絕的執著力與吸引力。情愛乃人類的宿命,自古英雄豪傑即已難逃此關。

◎愛與欲會成為人類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為‘要把所愛之物據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愛不帶來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執著。釋尊教導我們,不排斥父母的夫婦愛,不嫉妒媳婦的母子愛,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愛……種種能駕御‘愛’的事才是人間的大愛。

◎釋尊說:‘不要看自己所愛之物。’

◎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上的財產,信賴是最親的親人,心靈的安寧則是最大的幸福。’‘寂靜’是人類最高的境界。

◎人類潛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尋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發點就是對一切罪惡的自覺。

◎如果能無條件的承認自我的罪孽,並且拋棄虛偽的生活,人就得救了。懺悔之心是寧靜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除去內心污穢,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頓自己心靈,不求真理的人,連摸袈裟的資格都沒有。’要做個表裡一致的人。

◎釋尊說:‘人類的資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殺生、說妄語、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沉溺酒物,等於自掘根本。’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無心的湯匙一般,是個不知學習,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諸位大王,我以為適度才是第一。’

◎語言是精神的脈博,語言等於在一刻一劃地雕塑著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現代人言語混亂的原因,實在就是他們內心混亂的反映。

◎釋尊對馬勝比丘說:‘不走就沒有路,硬著頭皮試試看吧!你將會發現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開拓道路的勇氣吧!

◎智慧的大門,只為有探求心,上進心的人而開。

綜貫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棄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為法就等於一切,不需要廣修遍學,所以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發展起來。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佈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

◎(一)‘歸敬三寶章’──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 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所說歸依者,信賴以為體; 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二)‘聞法趣入章’──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 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 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三)‘五乘共法章’──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 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 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 勤修三福行(佈施、持戒、修定),願生佛陀前。 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

◎(四)‘三乘共法章’── 佛說解脫道,四締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 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苦集相勾纏,死生從緣起。 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 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 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 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 退失菩提心,嫉慳與嗔慢。

心的聲音

尊重大眾的擁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帝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心的聲音

◎人生的一切際遇,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靈性的成長。你的遭遇即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你的處境更是獲得解脫和智慧的踏腳石。

◎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們回答問題和所提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先前我們已經告訴他們的那些。

◎沒有人比不願意聽的人更聾。你的心是滿的,又怎麼裝得下別的東西呢?

◎正如農田要經過休耕才會肥沃。學習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必需先將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和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尊重大眾的擁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人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死也是一剎那的事。

◎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內心最深沉的恐懼,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的混亂,是因為追逐法塵,迷陷在情緒當中!

◎以正念去接受時,既不會過份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也不會悶悶不樂感到痛苦。因為在正念中,我們清楚地看清了事物無常的真相。

◎有時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並不在於自己清淨解脫的成果,而是根源於,願意將此心得與經驗的過程分享他人。

◎有時候,我們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

◎人的一生這麼短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或者貧窮,愉快地對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開始去做某事要難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悅的想法,就專心致力於喜悅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葉呀!在大地母親的眼裡,都是她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經驗告訴我們,停留在不愉快情緒的時間越長,會大量降低我們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

◎當我們對別人有更多的了解,就會有深切的諒解;當我們對別人有真摯的同情,就會有更深長的感情。

◎修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即使我們生病或處於苦痛中,我們依然覺知。不同的是‘感覺只是感覺,心只是心’,我們只與平靜同住──超越苦、樂的平靜。

◎‘不受’並不是沒有覺知,而是心無貪愛染著,於諸漏心得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離於我、我所。

◎永遠用同一個問題問自己:‘設身處地,你會怎麼辦?’你將發現要化解問題真的不難。

◎‘慧的解脫’是要用真理去‘覺世間’,並從它解脫出來。

和諧的生活

◎當我們在一起唱誦時,共同生活時,我們要注意到別人,感覺我們的一致性,而創造出和諧。

◎我們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靈的反映。創造和諧的第一步是從內在開始。心中和諧的感覺是來自知足。

◎知足不會來自外在的情境,因為外在的情況不會永遠如我們所願。

◎唯一的真實是無常、苦、無我。

◎要尋找完美的世界,須從內心去尋找。其中之一是‘獨立’,是情感的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認同。佛陀說:‘我不需要和這世界爭辯,但這世界會和我爭辯。’他能接受有人對他或是教義有不同的意見。

◎情感的獨立需要有愛心。尋找愛會讓我們得不到完全滿足。然而,去愛別人卻可以帶給我們情感的獨立和滿足。愛別人不需要考慮回報。愛和他人無關,愛是我們心靈的屬性。

◎假如我們因為身體和心靈而受苦,那就永遠不會有滿足。佛陀要我們回想,‘我生來就是會患病的。’我們要去哪裡找到滿足呢?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在我們心靈中。在心靈中,我們會了解別人的意義,而且能創造和諧,圍繞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有時候禪坐甚至會牽動深埋在心裡的傷痕和恨。那是因為我們終於正視這些苦,而且會清楚地看到它。這會讓我們生起對他人的慈悲,因為我們看到人生來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決於內心的和諧──美麗而開放的心靈,充滿花朵、包含著愛、情感的獨立、接納自我。我們不必去追求愛或別人的讚美,而應該無條件地的付出。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它使我們有寬大的心量。

◎假如我們能夠正面地付出愛心,我們不會威脅別人,也不會感到受威脅。愛是和諧生活的唯一方式。

◎逃避是不善巧的方式。當我們開始跑,苦就開始追。苦不是住在特定的地方或是情境,它就在我們的心中。它會和我們坐同班火車、飛機和船,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處理苦的唯一善巧方式是正視它,把它當作是學習的經驗。

◎我們的心是善巧生活的訓練場,因為和別人相處就有可能產生摩擦。我們應該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

◎要有內在和諧,我們必須接受苦是生命的一部份。而且,它是佛陀所說的第一聖諦。第二聖諦是苦的原因──渴愛:渴求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或者拚命想捨棄我們已有的東西。現階段,我們可以把佛陀的話當作是修行的導引。

◎心靈的知足是來自於情感的獨立,來自於愛別人,而不是要求愛。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的苦都源自於渴求,因此我們必須捨棄慾望。這就是解脫之道,這就是教法。

◎和諧是能與別人一致,也是和自己一致。成為完整的個體,也與世界、眾生合為一體。

深入自我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們首先要先深入自己內心。

◎能夠捨離,這樣才能深入到真理的核心。要遠離執著,就不應該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牽扯。這樣既不會有愛戀也不會有憎恨,只有平等,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地對待。

◎念頭會到處亂跑,到處採集。

◎戒,是我們學習捨離的基本功夫,假如我們想要了解所有的生命的基本法則,就必須信守奉行。

◎四聖諦是轉法輪的樞紐。佛法能帶領我們到苦的盡頭,永遠地解脫,而不只是暫時的緩解而已。

◎捨棄感官慾望是通往涅槃的路。欲貪必須由極大的努力和內觀才能淨化的。若只是想:‘欲貪是不好的,我應該捨棄它。’這樣是不會有進步的。

◎只要我們認為貪念和嗔恨的衝動是從外在而來的話,就不會見到解脫道。我們必須了解反應是自己造作的;惟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處理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內觀會幫助我們體諒自己和別人的苦處。

◎我們有無數的機會來了解自心的世界 。解脫的種種就在我們心中!

◎顧及自我的形象對內觀有相當大的危害,因為它是建築在‘恆常’的幻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斷地改變,包括我們自己,然而自我形像是假設有個‘不變的我’。

◎甚深的理解可讓我們從苦中釋放出來。

◎內在的覺察,了解到這個身體和心靈是聚合物,只是現象而已,沒有真正的主體。

◎‘慢隨眠’指對自己有些概念:例如是男人或女人、年輕或老年、漂亮或丑陋。我們知覺到自己的慾望、感受、思維、認知、所有物和行為。這些概念化產生‘擁有’的感覺,我們就會對所有物、知識、技能和感覺產生驕傲的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這種驕傲可能深藏在內心,成為整個人的特質,所以需要內心的深掘。只要‘我’落於某種屬性之中(男人、女人、小孩、傻瓜、智者),‘我’就遠離了涅槃。只要對自我概念化,就會阻礙自我的進步。

◎除了涅槃(極樂)之外,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有些想法都是以‘我’作為思考的出發點,而說:‘我感到不舒服。’或者說‘我痛死了!’或者說:‘我好喜歡!’等等,這些皆名為‘見隨眠’,也就是錯認一切事物都和‘我’有關。我們應該說:‘這只是心靈上的現象。’‘這只是不愉快的感覺而已。’

◎真實的體驗去除了我們的疑慮(疑隨眠)。

家庭是道場

◎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樣。

◎以美好的環境,孕育孩子美好的氣質。

◎父母恩重如山,請快行孝報答。

◎孩子喜歡做家事,是家長的福氣。

◎父母恩愛,孩子愉快。

◎身教最有效,媽媽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

◎萬貫家財不如父愛,金山銀海不如母懷。

◎父母的愛是不滅的燈,風吹雨打伴我行。

◎若問古今愛何在?盡在父母雙眸中。

◎母親的微笑,是孩子生命的原動力。

◎教好孩子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盡責。

◎孩子是一面鏡子,照出父母的樣子。

◎自己敬愛老人,子孫才會敬愛您。

◎您看著我長大,我陪著您到老;您疼愛我,我敬愛您。

◎關心、愛心、耐心,可以讓老人開心。

◎現代孝行是多陪老人,多照顧老人。

◎不要在他人面前數落自己配偶或孩子的不是。

◎夫妻恩愛是無價之寶,子孫賢孝是無上幸福。

◎最慈最愛父母心,至真至誠表孝心。

◎夫妻常牽手,恩愛到白首。

◎所有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在外面與朋友嬉遊的時候,不要忘記家中孤獨的老人。

◎孝順父母,終有福報。

◎朋友:夜已深沉,妻兒在家裡苦等,請您快回家吧!

◎勿貽親憂,為孝之首。

◎兄友弟恭敬如賓,父慈子孝舉家親。

◎把孩子教養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手牽手、心連心,夫妻互信互助,共築美滿家庭。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給子女最大的福氣。

◎千經萬典孝為先,勸君及時盡孝養。

◎家庭充滿情愛,孩子不會變壞。

◎父母健在最寶貴,忤逆父母最不該。

◎事畢趕快回家,展笑顏、面雙親,承歡表孝心。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諧,親人的平安,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世上任何事業的成功,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家庭和睦,人生最快樂。

◎ 老人是智慧的寶典,小孩是快樂的泉源。

◎夫妻以和為貴,爭吵無益,贏了理常輸了情。

◎兒女是家中的瑰寶,要疼惜。父母是家中的城堡,要孝順。

◎家,永遠是提供你最後安全靠泊的心靈港口,應珍惜它!

◎美滿婚姻的秘訣是互敬互信、互忍互讓。

◎愛護自己家庭,莫破壞他人家庭。

◎會做夫妻是緣分,不可隨意說離婚,珍惜緣分享天倫。

◎今世夫妻前世緣,莫為小事而翻臉,一旦離婚,無辜兒女最可憐!

◎兄弟本是同根生,勿為財物傷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求富來不求貴,但求相惜到白頭。

◎多少財富,比不上夫妻的恩愛和家人的親情。

◎夫妻是緣,子女是緣的結晶,夫妻的悲歡牽動子女的心。

◎夫妻若會和,賺錢免驚無。

◎容忍缺點、欣賞優點,乃是夫妻相處之道。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懂得去愛人。

◎夫妻恩愛是給予子女的最好身教。

◎兒女在家倚門盼,父母下班莫遲歸。

慎言

◎語言是心的鏡子,不誠懇就不傳神。

◎仁者施惠言,義者重諾言,勇者敢諍言,智者絕謠言。

◎莫說他人長與短,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勤儉

◎住,不過容身;不過三餐;錢財莫強求。

◎怠惰是貧困的製造所。

◎青菜豆腐營養好,大魚大肉不宜多。

◎懶惰是生命之果最大的害蟲,勤勞則是最佳的肥料。

◎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懶惰是貧窮的難兄難弟。

智慧語錄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慾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智慧語錄

◎印祖云:‘每天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較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致;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雪公亦云:‘齋公、齋婆,老實念佛、拜佛,至誠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談法理者,往往不重實行,反落在愚夫愚婦之後。’

◎雪公云:‘吾等參加紅白事,要穿整齊,此乃恭敬人之禮。禮節是教人何者該辦?何者不該辦?俗云:「寧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見世面小,疏於禮節;在大家庭任職之奴婢,所見世面多,懂得禮節,有錯稍加指正,就改過來了。’

◎寫書法就是一心不亂!

◎能不食肉,殺念乃除;能除殺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災厲自無。於是人生仁壽,皆可期於賢聖,世界清淨,永能保其安樂。(太虛大師)

◎有情肉身皆淫慾生,全身血肉皆淫慾種,人若食之增長淫慾,因淫慾故愈貪食肉,因食肉故愈貪淫慾,遂令人身變成畜身!愈淫愈殺,愈殺愈淫,妄殺妄死,亂淫亂生,生死死生,不獲解脫。人所食肉,皆從殺來,殺習沿傳,殺機時動,遂令殺念不去人心,由微而著,從物及人。炮火彌天,刀光蔽地,人之與人,殺以繼殺,尸積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殺人,供禽獸食,殺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漁獵、屠劊之者,使人類中有此一專以殺生害命圖利謀財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太虛大師)修行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云:‘一切眾生貪、嗔、癡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讚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識,不是金彩製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父母,就是釋迦彌陀,若能時時供養,何須別求功德。

◎自處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是一個人生時空的圓。

◎何謂修行?修養自己的身行、口說、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處境都是美。

◎佛陀是人類的救星,佛法是濟世的良藥,三寶是苦海的慈航,皈依佛教方得解救。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頌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佈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如果我們能夠打從自己的心理,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就能擁有一個豐美的人生。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愚時才是賢。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

◎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貪窮。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念,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祐。

◎‘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動’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為將來我們都有一個永遠休息的時間。

◎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金;久不動筆,筆重萬金。

◎從勤奮中打發時間。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道、去體會出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

習氣

◎寧拜人為師,勿好為人師。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愛,譭謗也可以轉為讚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滿足於現狀,就不能不斷超越自我,一旦腳步停滯下來,就無法登上生命的頂峰,眺望峰巒之下的瑰麗美景。

◎讓我們不祈禱在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的面對它們;讓我們不乞求我們的痛苦會靜止,但求我們的心能夠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斷沉淪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太自私自利,忙著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對他人的關懷和同情。

◎聚精會神地聆聽博學多聞的人談話,不僅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從中萃取豐富人生所需的養分。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達之人。

◎做事要有頭有尾,全始全終;做人要有情有義,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決困難的最好辦法是努力剋服困難;獲得快樂的最好辦法是真心給人快樂。

◎明知自己的壞習氣,偏偏就戒不了,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態!豪傑之人、出塵之士說戒就戒,不容許有壞習氣傷身害命!

◎能真誠地徹底做到為別人歡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隨喜法門。

◎真正慈悲的態度,不會因為對方的傷害或敵對而有所改變。

◎當面對會讓自己心跳及發怒的情境,卻能夠不心跳、不發怒,就表示這個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擾,這就是心的清淨。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心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造作會起煩惱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沒有其他了。

◎世間充滿著生、住、異、滅的事物,執著就苦,不執著就不苦。

◎我們的一切信仰行為,應在於使自己的心柔軟、慈悲、無苦。

◎為了世界的和平、安樂,請忘掉自我吧!

◎心是緣起的,所以有生滅;貪癡也是緣起的,也有生滅;我們不需要為著貪癡的生滅,起落而輕舉妄動。

◎人的智慧並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順境如果讓我們憍慢剛強;逆境如果使我們加倍的寬恕與愛人,那麼,我寧可選擇逆境的成長,拒絕順境的迷失。

◎單純地安住於當下,心終會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諧狀態。

◎平時我們的心不能靜下來,是因為心無時無刻都淪為思想、情緒、感受的奴隸。

◎不計較小事,才能卸下心靈的負擔。

◎見人有難,不可旁觀;見人沉淪,要能提攜。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不因窮困或富有而改變態度,不因禮遇或違逆而改變尊敬,不因成功或挫敗而改變信念。

◎真誠勤勉,用以任事;慈悲發心,用以行善;平和無私,用以做人;超越名利,用以處世。

◎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的失敗。

◎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於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總認為世上沒有所謂的小事。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作的。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為兒孫作未來計,十望九空;為社會作眾人謀,點滴有功。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辦法,但一定有更好的辦法。

◎能夠‘以退為進’則是不爭,懂得‘以無為有’則是富足。

◎處事不可太任己見,應明白事之常理。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會的光明。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舉一動上,而‘不執著’慾望。

◎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目前的表現,先從喜歡他的起點開始做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鼓勵,自然會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大天地裡貢獻最大的,乃是在小天地裡做事盡心盡力的人。

◎每個孩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如果父母一直強調孩子的缺點,漠視孩子的優點,可能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導致他越來越自暴自棄。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對子女、家人最大的愛心,應是幫助他們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讓人生不再迷茫,並遠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脫的實證者、廣大的信仰者,這都要依和樂清淨的僧團而實現。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為基礎。

◎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我執

◎說話,要讓人聽後歡喜;做事,要讓人知後認同。

◎對世間要有感恩的美德,對生活要有勤儉的習慣,對物質要有知足的修養,對他人要有喜捨的佈施。

◎沒有修養的人很容易就動怒、動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則能觀察到無我、無人;既無辱者,也沒有受辱者,兩無罣礙,自然沒有苦惱。

◎忘記自我利益,是聖人;擺脫私人利益,是偉人;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他人利益,是小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腳服務大眾;心不起怨恨,常以柔軟溝通彼此。

◎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學習、過得很充實,晚上我將睡得很安穩;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實地過活,我將能安穩地長眠。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計人所不便。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為人服務者,總散發光熱;利益別人者,總散播快樂。

◎每一種工作都蘊藏著無窮的樂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樣去發掘它們罷了。

◎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

◎在任何狀況下,誠實還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拿掉‘不可能’,讓自己的夢想永不幻滅。

◎良好的幽默態度是處理一切難題的良方。

◎善良與品德兼具,有如寶石於黃金,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輝。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活在當下。

◎樂觀可以減輕病苦、樂觀的人善於解決問題、樂觀能成就一切。

◎人生應該發菩提心走‘菩薩道’,利益眾生而莊嚴心靈。生活應該要肯承擔、要‘隨緣消業’,隨順因果而勇敢無怨。

◎想過快樂幸福的人生,應該從認識自己、關心別人開始努力。

◎為別人的事比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

◎如果不能用柔和的語言讓對方信服的話,當然也無法用嚴肅的話去征服。

◎敵人對我們很有益處,我們需要修練容忍、寬恕與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製造問題的人,給了我們學習容忍、寬恕與耐性的機會。

捨得

◎自己喜歡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歡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把興趣轉為責任,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不貪戀、不執著時,痛苦才能免除。

◎身體上的病痛,可以請求醫師來醫治,但心理上貪瞋癡的大病,再高明的醫師見了也會束手無策。

◎人生所以患了貪病,就是一切都為著自己,不肯利益別人。

◎真正的捨,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是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夠代價了。

◎修行人不怕貪瞋癡種種習氣,怕的是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建立。

◎真正善心的心量是從四正勤而來,在大眾中生活修行、相處之間,必能逐漸把自己的習氣轉惡為善,顯現出清淨的佛性來。

◎一個人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都是佛法,工作中事事都可覺悟。

◎我們除了忙於生活上短暫的榮華富貴,還要忙於未來。想一想,假如天黑了,晚上要到哪裡去?假如大限到了,要到哪裡去?

◎對世間要永遠付出慈悲心、關懷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對任何人失望,這才能功德無量。

◎有真心、有熱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有正念、有道德,一定可以擊敗邪念。

◎求知要進一步想,處事要退一步想。

◎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唯有覺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隨緣自在的歡喜。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

◎慚愧反省,是進德的階梯;慚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課。

◎能幹者,則要多受一點折磨;不能幹,則要多受一點委屈。

◎別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動;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動他人。

◎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丑要包容。

◎你說、我說、他說、大家說 ,很少有人願意安靜下來,超越言語的屏障,聽聽對方的心聲。

◎一張笑臉可以引起無數張笑臉;但一張哭臉卻永遠孤獨。

◎‘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臥覺寂靜樂’,這是佛陀對侵略者著名的教誨。

◎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兩句話來表明。第一句:‘你必須助人’,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助人,亦應不害人’,這是全部的小乘法,表達了一切道德的基礎,那就是不害人。

◎吃虧即是佔便宜,是因為我執會愈來愈淡泊,怕吃虧即是我執愈來愈強。

◎了解一個人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彼此撤去心防。

◎小時候,我希望摘下星星;學佛後,我把整片星空掛在心裡。

◎一個最不幸的人,如果精神不錯亂,也沒有死,這種人智慧最高,看得事情更深入。

◎施人之恩,莫大於助人為善;害人之甚,莫大於引人為惡。

◎寬恕能恢弘氣度;包容能促進和諧;慈悲能助長道德;喜捨能增加人緣。

◎一位文學家請問一位名雕塑家:‘你以高齡八十,想必知道成功的秘訣,請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答:‘成功的秘訣就是找一件事做,把這件工作當成一生的職志,讓你投入一切,投入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件工作必須是你辦不到的事!’

◎我根本沒有在勞動的感覺。因為不管做什麼,我都覺得相當有趣。(愛迪生)

◎人之所以可貴,應該是在人所擁有的‘覺性’,可以覺察到自身的不完美及個性上的缺陷,進而懺除前過,悔不再犯。

◎人生如夢,這場夢不論是美夢、惡夢,我們都是這場夢的主人,可以選擇在美夢裡不迷失,陷入惡夢裡保有醒覺的能力。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它的長久,而在於它為後人所帶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