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言」,意味著是人說出的話就應當有「信」。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沒有信譽,就相當於自己取消了自己做人的資格。
中國的儒家文化當中,對於「信」高度推崇,認為「信」的內在價值是超越了生命的。
儒家典籍中談到,有一天,子貢問治國之道,該怎麼治理一個國家。孔子說治國之道有三要素,即「足食、足兵、民信」。足食就是讓大家能夠吃上飯,屬於經濟實力;足兵,是具有國防力量;民信,即民眾的信譽。
那子貢進一步又問:如果這三者一定要去掉一個,先去掉什麼?孔子回答:那就去掉足兵。先把國防力量去掉,吃飯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留下足食和民信。然後子貢再進一步問:如果剩下這兩者還要去掉一個,去掉什麼,留什麼?孔子給出了一個決定的回答:足食。把食去掉。那這個是不得了的,吃飯是大事,沒有飯吃那怎麼行呢?但孔子說了句話:「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自古以來誰不會死啊?但是沒有信譽的話,這個人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這就告訴我們,「信」的人格、道德的力量超越了肉體的生命!此語可謂是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