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有智慧的觀照。首先對於我們心理的狀態,凡夫眾生心散亂是正常的,凡夫眾生是沒有清淨心的,所以你用正常的心態去看待它。
凡夫眾生沒有清淨心,有清淨心的唯有佛,菩薩只有程度不同的清淨心,絕對的清淨唯佛。現在問題就是,在我們散亂的、妄念的心裡面,一定要投下一個菩提種子,在黑暗的內心有一束光明投進去,這就是要執持名號。
我們原來,不學佛之前,完全都是散亂的心,完全都是黑暗的心,完全都是狂躁的心,現在要在這裡面投進佛號。投進佛號,它就有轉化的功能,這句佛號就能夠收攝我們散亂的心,讓它逐步有序,逐步安靜下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禪的境界。
原來我們對境,都是散亂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攀緣五欲六塵的心轉換一個攀緣的對像,攀緣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以這一念,來把無量無數散亂的念攝歸在一念。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心,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清淨,然而這句佛號你去念、念、念,它就慢慢地,我們的心就會清淨。
就像清水珠,有一個寶珠叫清水珠,清水珠是什麼?一個很混濁的水,這個寶珠投下去,這個水就澄清了。這個佛號就像清水珠,投到我們內心,我們凡夫散亂的心、污染的心、生滅的心,就會趨向於佛的那樣的清淨心、平等心、禪定心,三昧心。
所以無論妄想、雜念多少,你把住這個名號就是方法,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就是出離心的問題,出離心也是要智慧觀照的,有時候我們覺得碰到逆境;或者心清淨,觀照得比較清明的狀態,出離心可能會比較好一些,強一點,因為出離心它實際上是般若智慧的一種表現形態。
但往往以後,散亂又來了,貪慾心又來了,瞋恨心又來了,或者順境來了又貪念它的「刀刃上的蜜」,這時候好像出離心又沒有了。所以這都在波動狀態,這也是正常的。
那麼怎麼辦?我們要常常保持一個出離的心,尤其對未法時候的眾生,你說這個人有沒有道心,實際上,就具體地看他有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一切免談。沒有出離心,他所修行的一些善業,都會自然轉化為人天福報。而這些都是魔的事業,都是出離不了輪迴。
所以常常觀照這個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它的苦難、無常、敗壞、幻化相,不要被這些表面的、虛假的現象所迷惑;要觀照到我們業力的身心,本質上的苦難感;要觀照死亡隨時的到臨;要觀照三界、地獄的劇苦,這樣就會思地獄苦,思地獄苦就會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面就包含著厭離心,要從厭離心下手,這是一個,觀照的方法。
第二是念佛的方法,常常念佛,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出離心很難出來,於是彌陀名號的裡面就具足了令我們產生出離心的功能。當我們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會感到悲痛?這種悲痛也是出離心的表現形態之一。
老實念佛。你既然是居士,也不要去想得太多,居塵學道,世間法並不妨礙我們念佛法門往生這樣的成效,自古以來都有很多居士成就了往生之事。
所以你不要矛盾,你就在你現有的身份敦倫盡分,持戒念佛,求生淨土。敦倫盡分就告訴我們,你要盡到自己的本分職責,你在家裡要孝養父母;對待你的妻子、小孩,你都要盡到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你在單位就得要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對得起你的這份薪水;要做好一個人,這淨業三福裡面;要修行十善。
然後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這世間的善業也是我們往生的基礎,往生的資糧,然後深信切願持名,隨分隨力地去念,時間多一點,就念的佛號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就念少一點。實在是忙得過不過來,你哪怕一天十念法,它也是修往生一法。這樣就叫隨緣念佛,也就能夠成辦往生之事。要圓融,一定要有智慧,這樣就比較好。